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對業因果方面小心翼翼,不敢亂來。”這一句話,足以表明他們的因果觀念跟其他人完全不同。有些人口頭上說因果不虛、毫厘不爽,講得倒是非常動聽,但在實際行動中,這些道理早被抛到九霄雲外了,從來也不想“我若有果報怎麼辦?來世將會感受什麼樣的痛苦?”

  因此,有些因果的微妙,大家應當盡量去思維,不管是享用財産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這裏講的是不放逸,不要太放蕩不羁、沒有什麼約束了,假如隨便造惡業都無所謂,那就不像修行人了。我們作爲修行人,身口意應該獲得了佛法的利益,如果真正與法相應了,就像《中觀寶鬘論》裏所講的,白天也快樂,晚上也快樂,即使做夢的時候,夢鄉也是快樂的。而不相信因果、造各種惡業的那些人,盡管現實生活中什麼都有,財産地位樣樣不缺,可他白天也不快樂,晚上也不快樂,甚至做夢也經常出現一些噩夢。

  所以我覺得大家平時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多談論一些因果方面的問題,多看一些因果報應的書。現在世間上的凡夫人,聚在一起就談些無聊的話題,比如男人的話題就是哪些人當官了、哪些人發財了、哪些人好看了、哪些人的轎車如何如何,女人的話題則是這個化妝品多少錢、那個裝飾物在哪裏買的、誰的口紅太紅了太白了……當然,我倒是沒有參加過他們的聚會,但估計現在人關心的不外乎這些,除此以外真正有意義的話題,例如我們前世的業是什麼樣的、後世的業是什麼樣的,《俱舍論》裏的觀點是什麼,中觀宗又是如何承認的,阿賴耶上的習氣怎樣成熟,來世和今世之間業因果如何存在……這些問題從來都不談。所以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道友,你們能不能學完以後,原來的心態有點改變?原來什麼都不怕,現在什麼都有點怕,如果有了這樣的境界,那以後在有生之年中一定會取舍因果的。什麼叫取舍因果呢?就是該做的盡量去做,不該做的盡量舍棄、不敢去做,這一點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極爲重要。

  下面是說獲得人身以後應該精勤,否則是非常可惜的。這個道理分略說、廣說兩方面闡述,首先是略說。

  辛叁(得後不勤而舍)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既得此閑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入菩薩行論》的這些頌詞,現在漢傳佛教的許多大德也經常引用,我覺得應該要這樣。有些高僧大德在造論典時,從來不參考別人的書,全部是憑自己的感覺,這樣的話,如果對了,還可以利益衆生,但若不對的話,引導他們誤入歧途,那是有點危險的。我們藏傳佛教曆來有一種傳統,只要高僧大德造論,經常要引用一些教證,此舉非常保險,所走的路完全不會有任何錯誤。所以你們今後不管給別人講經說法,還是自己修行、造論,一定要有可靠的依據。無垢光尊者造顯宗、密宗的論典時,經常要引用續部和公認的高僧大德們的教證,這是爲什麼?並不是無垢光尊者實在沒有能力,特別喜歡抄別人的,而是以這麼豐富的教證作爲我們後學者的修學指南,依靠前輩大德和諸佛菩薩的金剛語來要求自己,才能令我們的修行完全趨入正道。所以《入菩薩行論》裏面的所有教證,大家都應該非常熟悉,不但要熟悉,而且也應該用得上,無論在什麼場合中,口裏面用得上,實際行動也用得上,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

  頌詞的意思是說,我們如今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這樣的人身無論從因緣、數目、比喻等方面來看,就像一百天中遇到一頓飯那樣極爲難得。同時現在也有了修法的自由,不管是修無上大圓滿、菩提心、出離心,還是人無我、法無我的任何一個法門,都不會有人橫加責難,即使個別人有家庭單位的約束,但如果真的有這種信仰,誰也控製不了你的自由。在具足如此善妙因緣的情況下,“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認認真真地去修持,把它充分利用起來,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欺惑了。

  有些人到市場去買東西,結果上當受騙了,換也換不回來,于是就覺得自己特別愚癡。其實這倒不要緊,東西買錯了是小事,但你獲得了這麼好的人身,整天都在放逸懈怠,而沒有好好運用起來,那才是真正的遺憾。

  要知道,我們修行是爲了自己,並不是爲了別人。這幾天很多人打電話來說:“堪布,我還是在學《入行論》啊!”其實學不學是你的事,對我來講也沒什麼,有些人的語氣好像我應該給他發獎品一樣:“知不知道,我正在學你的《入行論》啊!”學我的《入行論》也不是爲我而學的,俗話說“自己的事情看作別人的事來做”,這樣可能不太好。你們來到這個人間,因緣聚合時若沒有修持的話,那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對我來講,一方面確實也非常希望大家多學一點知識,所以不顧一切辛勞,就是要給大家提供方便,有這顆善心是毫無疑問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們學習《入行論》只是讓我高興、讓我開心,那就沒有什麼必要了,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爲自己做事還要讓別人感激,作爲人就沒有自知之明了。

  所以如果沒有好好地利用人身,再也沒有比這更愚癡的了。有些人認爲“那個人很愚癡,什麼都不懂”,但也許並不是這樣的,他只要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地學修佛法,結果可能學得非常不錯。而有些人自作聰明,自己認爲自己有一定的境界和智慧,沒想到最後學得特別差,根本不如那些看起來特別笨的人。

  因此,獲得了這樣的人身,價值遠遠超過十萬個如意寶,假如用它來造惡業的話,那是非常可惜的。龍猛菩薩曾說:若有人用鑲嵌著珍寶的金器來清除肮髒不堪的嘔吐物,就會被衆人嘲笑爲“蠢人”。但如果投生爲人卻爲非作歹的話,與前者比起來,這種人更是愚不可及了。我們不要整天迷迷糊糊的,行持善法時沒有一點勇氣,也沒有一點力氣。既然這樣的人身來之不易,得到以後還是要好好行持佛法,不要今日複明日地一直拖下去,而應該抓住當下的時機。如果你的根基等方面很不錯,那可以修持無上大圓滿、菩提心、空性、出離心等法要;如果實在安住不了,就多看一些佛教方面的基本知識;如果連看書也不能,那就每天多念一些阿彌陀佛心咒、金剛薩埵心咒、觀音心咒等等。總而言之,時間應該合理安排,盡量不要空耗!

  然而,有些道友以給學院、上師發心爲由,自己認爲自己很了不起,就什麼善法都不做。發心固然值得隨喜,但你們二十四小時都在發心嗎?如果不是的話,空余的時間還是可以利用起來。我看到有些發心人員連念珠都不拿,但念珠對你發心應該沒有任何障礙。所以我希望“菩提學會”的成員,今後能不能每天不要放下念珠,盡量用它念一些咒語。原來有二十多個人在一起聚會,他們學佛二十多年了,但一個人也沒拿念珠,不是說“我忘了”,就是說“念珠弄丟了”,或者說“天氣太熱了沒有帶”,還有的說“單位裏面不方便”,反正每個人都有一個借口。當然,在我面前說妄語很容易,像我這樣傻的人,一句話就可以搞定了。但我覺得你騙人是沒有用的,“自欺莫勝此”,實際上都是在欺騙自己,這叫做自欺欺人,並沒有多大的意義。當然,有些人若因爲身份不方便的話,拿一些計數器也可以。平時不管是坐車也好,走路也好,在沒有事情的時候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心咒,這樣日積月累下來,能修積很多的善法功德。但如果覺得拿念珠不方便、不莊嚴、不好看,那你在臨死的時候,可能什麼善法都沒有。

  記得有次我們十幾個人到法王那裏商量學院的事情,當時法王一個一個地檢查,看我們手上有沒有念珠,那次突然襲擊的結果是:只有一位法師沒有拿,其余的人都拿了。現在想起來,我覺得法王身邊的弟子確實與衆不同,現在到一些城市裏面,十個人當中,可能一個拿念珠的也沒有。

  所以,凡是學習《入行論》的人,我希望你們不僅要在文字上通達,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善法也必不可少。其實平時拿念珠並不影響你的工作,也不影響你的開車。很多藏族司機特別精進,一邊開車一邊拿念珠持咒。以前有些司機也學過,但後來因爲怕翻車,所以就把念珠纏在手上,開車時在心裏默默地念。

  上師如意寶以前曾講過:我們修行人一方面要好好地修持空性法門,學一些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平時應該多念一些咒語,有一些簡單的修持。不要動不動就以發心爲借口,什麼善事都不做,我覺得你再怎麼忙,每天也有空閑的時候,利用那段時間完成該念的咒語、該誦的經文,每個人都應當這樣要求自己。當然,自己對自己要求嚴一點,還是比較舒服的,應該沒有什麼怨言。但如果別人天天這樣強迫你,不一定能堅持很長的時間,而且心裏也不舒服。

  我想今後只要是“菩提學會”的人,第一個要看你手上有沒有念珠,沒有的話,這個身份可能有點不太適合。所以,你們只要一聽說我來了,馬上買念珠去吧!(衆笑)

  有時候你們認爲我是開玩笑,說開玩笑也可以,但有些話還是希望你們記住,這是我內心當中對大家的期望。盡管我與很多人素不相識,但我們都有一個目標——解脫,而解脫的唯一途徑,就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和大恩上師們的加持攝受。現在有了這種因緣,那我所提的一些建議,如果對你有用的話,希望也不要完全放棄。

  當然,我們學院裏的人,這方面應該說是很不錯的,每個人手裏都拿著念珠,甚至有些人不該念的時候也在念咒。其實,聽課時心要專注,最好不要念咒,華智仁波切在《前行》裏面也講得非常清楚!

  壬二(廣說)分叁:一、思維愚笨之果報;二、呵責彼本體;叁、觀察彼因。

  癸一、思維愚笨之果報:

  獲得這樣的人身後,一定要精進修持,如果懈怠的話,必定會後悔的。此科判有兩個頌詞,一是講臨死時我們會後悔的,另一個是講死亡後也會後悔的。

  若我已解此,因癡複怠惰,

  則于臨終時,定生大憂苦。

  如果我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卻因爲極其愚癡而懶惰懈怠,沒有好好地修持,那在臨終…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