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得很大,心血來潮,今天不進屋去了,若師父不教佛法,就在外面站。
已隔一天了,因爲功夫不錯,所以站在外面沒有被凍死,但雪已經聚集到膝蓋了,他還是站在那裏。達摩祖師這時候剛好起來,看到這家夥怎麽一直站在外面?他說:「你今天怎麽了?站在那裏幹什麽呢?」神光師就說:「請師父慈悲,我來這邊也好久了,無上心法可聽聞否?能不能把無上心法告訴我一下。」達摩祖師以看不起他的語氣說:「無上心法不是少智、鮮德者可得,要學到無上心法的人,要德行好、智慧高,像你光在外面站一整夜,就想得無上心法?」
神光師一聽,受很大刺激,他就走進房間,拿了一把刀,很勇敢的把左手臂砍下來,用右手拿左手臂,放在達摩祖師面前,表示求無上心法的決心。達摩祖師說:「爲法捐軀,勇氣可嘉。」神光師想:有這種勇氣,大概可以教了吧!真的達摩祖師就收他做徒弟,將「神光」名字改爲「慧可」,改完名後本來沒事了,已經收他爲徒弟了,還有何話說。問題是慧可在此境發生後,心一直不能平靜下來。心受外境嚴重撞擊,若無禅定力,當然承受不了,心一直不甯靜,百感交集。也這樣,才有達摩祖師教慧可二祖如何觀心之虛假、妄有的公案來。
3. 語體文解
公案原由有如前述,慧可師對達摩祖師說:「我心未甯,乞師與安。」一時的勇猛,將手臂砍下來,師父也答應收他做徒弟,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因爲去掉手臂而心不安甯,真所謂百感交集。
舉例說,你跟另一半吵架的話,今天就無心情上班了,或上班都是在想這件事情 他講什麽話,我回答什麽話,他不該講那句話。就這樣一直在那裏想,沒心情辦公,這就是「有事,心就不甯」。像慧可師發生這麽大的事情,他當然心不甯,所以他就抓住機會問說:「師父!我有事情要禀報。」祖師說:「什麽事?」他說:「我心未甯,乞師爲安。」我現在這個心很慌亂、不安甯,希望禅師您幫我把心安一安。
此公案是現象界裏的事情,我們的心隨時都因境界在動,我們的心是由現境而起性用的,如果體空沒有因緣,是不起性用的。所以性不起,就無所謂法性、法相。現在心動了,所以自性起用,心性就起煩惱法-心就起妄想、煩惱、不甯的心境。心不甯是煩惱業識在作怪,所以反觀你自己,不管是對哪個人、事、物,常常會心不甯。不甯的事很多,譬如有的是愛欲的心,有的是怨與恨的心,有的是討厭的心,有的是關愛的心,林林總總的這些,都是業在牽引;不管你關愛你的小孩、先生、父母,都是互相的業在牽引。所以,懂得這些的話,真的要放開,放不開就是業識在作怪。
這時達摩祖師就說:「將心來與汝安。」既然你心未甯,要我給你安這個心,那將你心拿來,好與你安此心。按語說,心既然不甯,將心拿來,我把你安心。這一下子,慧可師馬上愣住了,我心在哪裏?要拿它時都不見了。
只好硬著頭皮說:「覓心了不可得!」我剛剛不甯的心,現在要把它拿出來,都不見了!此心,你不想是不起,在想念起時,要拿它也不得,你觀它時就不見。所以我們說「觀心」,「觀」就是「止」,觀你這個心,它會不好意思、害臊,就會止住不起。
你說心可以罵嗎?可以呵責?可以疏導?可以安慰?奇怪!怎麽一個心可罵另一個心?其實,就是我們真心與妄心之間的分別。你罵它,就是我們真心的覺知來罵這個妄心,它(妄心)是會挂礙一切境界的妄想。譬如說你起了一個邪念,你(真心)警覺了,你就罵道:「你怎麽可以有這個邪念?你是修行的人,怎麽可以對某個人、事,起了邪念呢?」其實真心無言,只是透過第六意識來起語。當妄念或邪念起,不管是要害人家,或者起淫欲心,雖然那個人不在這裏,但是對他産生好感,産生欲望的心,這就是意淫,也是不行的。
當警覺這種邪念的時候,就要罵它,它會不好意思,那個心就不見了。或者是你想到好可怕事,你的真心知道你在挂礙什麽可怕的事,那你就安慰它:「那是虛幻不實在的境、已經過去了,有什麽好害怕的呢?」自己安慰自己,當然這不是正法,但是因爲我的境界不夠呀!我也修不到解脫這裏,所以,用了第二種法門 次要的法。而真正的法是直接觀心而能如如,不起心動念,它就沒得玩了,因爲我的心坦蕩蕩,不管你起了善念、惡念都不去攀緣,沒有挂礙,隨便你去發!隨便你去起吧!這是解脫的一種境界。
但是我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那我只有能夠呵責它、疏導它、安慰它,當下有用,過一陣子又迷糊了。妄心如果這麽好騙的話,那這個心薰習的不是很重,黏一點點而已,一安慰就像小孩子一樣睡覺了,以後就沒事了。但過一陣子又冒,冒了又要疏導、安慰或者罵它。要無數次的這樣去調整,以修行來講是謂調伏,調伏我們的業識。
心是無形、無相的、無顔色,你現在要觀它、要抓它出來,是抓不出來,所以慧可師在那裏愣了好久,不得不硬著頭皮說:「師父!覓心了不可得!」我剛剛那個不甯的心,要抓出來交給您,找不到它,都跑光了,當下一念清淨,就什麽都沒有了。
按語說心是無形無相,無青無黃,了不可得。能悟此現象,終可證聖。你現在意解,知道心了不可得,但是你心在起妄想的時候,能看它沒有?或者怕它,對它不驚嚇,什麽都沒有、都不想,心本來是虛幻不實在的,你懂得它的話,對事情的執著,對人、事、物的黏,慢慢就會解根脫黏而破解掉。
達摩祖師就說:「我與汝安心竟。」既然不甯的心不見了,我已跟你心安好了。心本來虛幻不實在的,要抓它,抓不到的。懂得這個道理的話,煩惱心、愛欲心、厭惡心、邪惡心..,什麽心都是不正常的心態,都可以化解掉的。
按語說煩惱起於業識,皆是虛幻不實,剛剛我們所提五百羅漢時已經說明此道理了,以前所造的業是虛幻不實在的。而心是業的根本,你說業報在那裏?業報是在你的怨親債主來要債的時候就要還,所以平時就不必去挂礙。譬如說你殺了某一個人,那個人要來殺你,如果你應緣也是對,不應緣也是對。剛剛講的,以空無的心面對那個境,若他也出生做人,他要殺你,因而兩個人吵架,才會殺你,怨親債主剛好對上你時,那時你忍一口氣,本來跟他吵,他就殺你,也許你這樣忍辱不還手,殺不殺就沒有定論。以前是殺死人了,這一世可能殺不死,因爲你不還他的嘴,不跟他頂撞,以忍忍辱的低姿態,果報的結果可能就不一樣。所以懂得心跟業的關系,一個是虛幻不實在的,一個是怨親債主來要債的時候,要嘛!就還他,不嘛!就以空無的心,看它怎麽辦?
有一則公案在說修行人對業報的認知,可說很有正知見,也很傳神的:一個被認爲修到解脫的師父,有天他的嘴巴歪斜了,顯然是在受業報。他徒弟就很疑惑,心想師父不是證得解脫智慧,能不受報了嗎?怎麽會嘴歪口斜?忍不住這疑惑,有天就問師父。師父就答說:「解脫不解脫,是在心對境的認知與承受心態,若不認爲受報是苦,以病痛示現受業報有何不可?我要不受業報也行!」說完話後,就用自己的手向歪斜的嘴巴一拍,即把嘴巴擺正了。不要說有修證的人要受業報,連世尊亦常示現受業報的,不是嗎!
我們修行會出問題的,都是怨親債主在糾纏,讓你修得不順,讓你好像著魔一樣,你對佛法有堅定的信心,這樣一年、兩年慢慢磨,到最後你的心慢慢有禅定力了,對境就沒挂礙了,那怨親債主對你就沒辦法,看你那麽認真修行,不殺生、吃素又修心,最後會說:「算了!算了!」剛開始是很生氣,跟你相處久了,你的心又坦蕩蕩的,怨家最後就變親家了,當你的護法神也說不一定。
修行的禅定力可以轉怨親債主的 心、怨心,以前無明,你害了他、殺了他,現在你修忍辱法,反正你怎麽來,我就怎麽受,你要我的命又要不走,你要我心亂,我是亂了,但是我觀亂的心,本來了不可得,你都無所謂,他叫你去做壞事,你也不會去做,這樣的話,他沒你辦法,所以最後怨家變爲親家。
( 85 年 6 月 25 日 講於 龍潭 )
《公案禅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5· 心不可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