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5· 心不可得▪P2

  ..续本文上一页下得很大,心血来潮,今天不进屋去了,若师父不教佛法,就在外面站。

  

已隔一天了,因为功夫不错,所以站在外面没有被冻死,但雪已经聚集到膝盖了,他还是站在那里。达摩祖师这时候刚好起来,看到这家伙怎麽一直站在外面?他说:「你今天怎麽了?站在那里干什麽呢?」神光师就说:「请师父慈悲,我来这边也好久了,无上心法可听闻否?能不能把无上心法告诉我一下。」达摩祖师以看不起他的语气说:「无上心法不是少智、鲜德者可得,要学到无上心法的人,要德行好、智慧高,像你光在外面站一整夜,就想得无上心法?」

  

神光师一听,受很大刺激,他就走进房间,拿了一把刀,很勇敢的把左手臂砍下来,用右手拿左手臂,放在达摩祖师面前,表示求无上心法的决心。达摩祖师说:「为法捐躯,勇气可嘉。」神光师想:有这种勇气,大概可以教了吧!真的达摩祖师就收他做徒弟,将「神光」名字改为「慧可」,改完名後本来没事了,已经收他为徒弟了,还有何话说。问题是慧可在此境发生後,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心受外境严重撞击,若无禅定力,当然承受不了,心一直不宁静,百感交集。也这样,才有达摩祖师教慧可二祖如何观心之虚假、妄有的公案来。

  

3. 语体文解

  

公案原由有如前述,慧可师对达摩祖师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一时的勇猛,将手臂砍下来,师父也答应收他做徒弟,一方面很高兴,一方面因为去掉手臂而心不安宁,真所谓百感交集。

  

举例说,你跟另一半吵架的话,今天就无心情上班了,或上班都是在想这件事情 他讲什麽话,我回答什麽话,他不该讲那句话。就这样一直在那里想,没心情办公,这就是「有事,心就不宁」。像慧可师发生这麽大的事情,他当然心不宁,所以他就抓住机会问说:「师父!我有事情要禀报。」祖师说:「什麽事?」他说:「我心未宁,乞师为安。」我现在这个心很慌乱、不安宁,希望禅师您帮我把心安一安。

  

此公案是现象界里的事情,我们的心随时都因境界在动,我们的心是由现境而起性用的,如果体空没有因缘,是不起性用的。所以性不起,就无所谓法性、法相。现在心动了,所以自性起用,心性就起烦恼法-心就起妄想、烦恼、不宁的心境。心不宁是烦恼业识在作怪,所以反观你自己,不管是对哪个人、事、物,常常会心不宁。不宁的事很多,譬如有的是爱欲的心,有的是怨与恨的心,有的是讨厌的心,有的是关爱的心,林林总总的这些,都是业在牵引;不管你关爱你的小孩、先生、父母,都是互相的业在牵引。所以,懂得这些的话,真的要放开,放不开就是业识在作怪。

  

这时达摩祖师就说:「将心来与汝安。」既然你心未宁,要我给你安这个心,那将你心拿来,好与你安此心。按语说,心既然不宁,将心拿来,我把你安心。这一下子,慧可师马上愣住了,我心在哪里?要拿它时都不见了。

  

只好硬着头皮说:「觅心了不可得!」我刚刚不宁的心,现在要把它拿出来,都不见了!此心,你不想是不起,在想念起时,要拿它也不得,你观它时就不见。所以我们说「观心」,「观」就是「止」,观你这个心,它会不好意思、害臊,就会止住不起。

  

你说心可以骂吗?可以呵责?可以疏导?可以安慰?奇怪!怎麽一个心可骂另一个心?其实,就是我们真心与妄心之间的分别。你骂它,就是我们真心的觉知来骂这个妄心,它(妄心)是会挂碍一切境界的妄想。譬如说你起了一个邪念,你(真心)警觉了,你就骂道:「你怎麽可以有这个邪念?你是修行的人,怎麽可以对某个人、事,起了邪念呢?」其实真心无言,只是透过第六意识来起语。当妄念或邪念起,不管是要害人家,或者起淫欲心,虽然那个人不在这里,但是对他产生好感,产生欲望的心,这就是意淫,也是不行的。

  

当警觉这种邪念的时候,就要骂它,它会不好意思,那个心就不见了。或者是你想到好可怕事,你的真心知道你在挂碍什麽可怕的事,那你就安慰它:「那是虚幻不实在的境、已经过去了,有什麽好害怕的呢?」自己安慰自己,当然这不是正法,但是因为我的境界不够呀!我也修不到解脱这里,所以,用了第二种法门 次要的法。而真正的法是直接观心而能如如,不起心动念,它就没得玩了,因为我的心坦荡荡,不管你起了善念、恶念都不去攀缘,没有挂碍,随便你去发!随便你去起吧!这是解脱的一种境界。

  

但是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那我只有能够呵责它、疏导它、安慰它,当下有用,过一阵子又迷糊了。妄心如果这麽好骗的话,那这个心薰习的不是很重,黏一点点而已,一安慰就像小孩子一样睡觉了,以後就没事了。但过一阵子又冒,冒了又要疏导、安慰或者骂它。要无数次的这样去调整,以修行来讲是谓调伏,调伏我们的业识。

  

心是无形、无相的、无颜色,你现在要观它、要抓它出来,是抓不出来,所以慧可师在那里愣了好久,不得不硬着头皮说:「师父!觅心了不可得!」我刚刚那个不宁的心,要抓出来交给您,找不到它,都跑光了,当下一念清净,就什麽都没有了。

  

按语说心是无形无相,无青无黄,了不可得。能悟此现象,终可证圣。你现在意解,知道心了不可得,但是你心在起妄想的时候,能看它没有?或者怕它,对它不惊吓,什麽都没有、都不想,心本来是虚幻不实在的,你懂得它的话,对事情的执着,对人、事、物的黏,慢慢就会解根脱黏而破解掉。

  

达摩祖师就说:「我与汝安心竟。」既然不宁的心不见了,我已跟你心安好了。心本来虚幻不实在的,要抓它,抓不到的。懂得这个道理的话,烦恼心、爱欲心、厌恶心、邪恶心..,什麽心都是不正常的心态,都可以化解掉的。

  

按语说烦恼起於业识,皆是虚幻不实,刚刚我们所提五百罗汉时已经说明此道理了,以前所造的业是虚幻不实在的。而心是业的根本,你说业报在那里?业报是在你的怨亲债主来要债的时候就要还,所以平时就不必去挂碍。譬如说你杀了某一个人,那个人要来杀你,如果你应缘也是对,不应缘也是对。刚刚讲的,以空无的心面对那个境,若他也出生做人,他要杀你,因而两个人吵架,才会杀你,怨亲债主刚好对上你时,那时你忍一口气,本来跟他吵,他就杀你,也许你这样忍辱不还手,杀不杀就没有定论。以前是杀死人了,这一世可能杀不死,因为你不还他的嘴,不跟他顶撞,以忍忍辱的低姿态,果报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所以懂得心跟业的关系,一个是虚幻不实在的,一个是怨亲债主来要债的时候,要嘛!就还他,不嘛!就以空无的心,看它怎麽办?

  

有一则公案在说修行人对业报的认知,可说很有正知见,也很传神的:一个被认为修到解脱的师父,有天他的嘴巴歪斜了,显然是在受业报。他徒弟就很疑惑,心想师父不是证得解脱智慧,能不受报了吗?怎麽会嘴歪口斜?忍不住这疑惑,有天就问师父。师父就答说:「解脱不解脱,是在心对境的认知与承受心态,若不认为受报是苦,以病痛示现受业报有何不可?我要不受业报也行!」说完话後,就用自己的手向歪斜的嘴巴一拍,即把嘴巴摆正了。不要说有修证的人要受业报,连世尊亦常示现受业报的,不是吗!

  

我们修行会出问题的,都是怨亲债主在纠缠,让你修得不顺,让你好像着魔一样,你对佛法有坚定的信心,这样一年、两年慢慢磨,到最後你的心慢慢有禅定力了,对境就没挂碍了,那怨亲债主对你就没办法,看你那麽认真修行,不杀生、吃素又修心,最後会说:「算了!算了!」刚开始是很生气,跟你相处久了,你的心又坦荡荡的,怨家最後就变亲家了,当你的护法神也说不一定。

  

修行的禅定力可以转怨亲债主的 心、怨心,以前无明,你害了他、杀了他,现在你修忍辱法,反正你怎麽来,我就怎麽受,你要我的命又要不走,你要我心乱,我是乱了,但是我观乱的心,本来了不可得,你都无所谓,他叫你去做坏事,你也不会去做,这样的话,他没你办法,所以最後怨家变为亲家。

  

( 85 年 6 月 25 日 讲於 龙潭 )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5· 心不可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