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盧山歸宗寺智常禅師曰:「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
(識起迷情於修行法門,可有一簡易法門,能令根機較鈍者悟入。論及修行法門,故本公案緣起於現象界,欲求佛法,趨入體性。)
智常禅師雲:「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系普及上中下叁種根基者,依之而修,皆能悟入體性。行者從聞聲塵而修,即能入叁摩地,最後開悟本來,終能圓滿菩提自性,當度過世間一切苦厄。)
僧雲:「如何是觀音妙智力?」
(如何從耳根起修而得妙智力法門?)
師敲鼎蓋叁下,雲:「子還聞否?」
〈禅師實際以敲鼎蓋現音聲,然後問:您確實聽到否?)
僧雲:「聞!」
(聞性不自聞,耳根起性用,耳朵聞聲塵而起攀緣分別心,何聲不聞!)
師雲:「我何不聞?」
(行者應學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舍識用根,不亂攀塵緣,是爲耳根圓通之方便修行法門初步。)
僧無語,師以棒趁下。
(僧聞聲而入心識中,即是住境生心,既亂攀緣,能不吃棒乎!禅師慈悲,讓其吃棒,以增其印象,不要住聲而生心。)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法門八萬四仟,只要修行者有心,一門深入,即能悟入。然法門無量,何者是適合我來采用呢?《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菩薩各申述得道的各自法門,簡單講是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七大,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眼識、識耳、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再加上地、水、火、風、根、識、空等七大,合共二十五基本法門。此二十五基本法門,再配合不同的手段、方法,終演化成八萬四仟法門。
修行法門中,分成圓通法門與非圓通法門,前者普被上中下叁根,而後者要有點智慧者,依之而修,始能得利。圓通法門具有一千二百個功德,如果缺一份的話,就去掉四百個功德,剩下八百個功德。以六根而言,耳、舌、意等叁根爲圓通法門。耳根,十方來聲均可聽聞,無有死角,故具一千二百功德,是故爲圓通法門。舌根非觸覺辨味而修謂圓通,因無觸、味,即是缺損,故不圓滿;舌根圓通系以對人講經說法,終能悟知佛法而得解脫者。另意根圓通者,心念起即有,在有心時,止觀攝心,觀心虛妄,而悟入體空者,是爲圓通法門。《楞嚴經》講依意根而修者,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此亦是一圓通法門。
最後得聲明解釋:法門有分別高下嗎?本來法門是沒什麽高下的,每一個人依各法特性如實而修都可以證入體性,但是牽涉到我們的根基。法是沒有高下,但是每一個人的根基有高低,有鈍根的、也有利根的,所以除了圓通以外,我們還要找一個鈍根的人也可以、利根者也可以,或者中間根器的都可以,這樣的法門才是最好,所以在耳、舌、意叁圓通法門中,以耳根最圓通,爲什麽呢?因爲它上、中、下根基都可以用,不管你是上上根,或者是下下根,都可以用這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耳根就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故在楞嚴會上,世尊請文殊師利菩薩做一總講評時,文殊師利菩薩還是指出,諸多圓通法門中,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最佳,普被叁根,依之而修皆能悟入。
2. 釋題
第叁個修行公案在講用耳根修行,「聽而不聞」者系指吾人初修行時,以耳根的聞性聽聲而修,上面講耳根是圓通法門裏面的最圓通的法門,故當僧問有無方便法門,令學人得入時,禅師即介紹此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然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要悟道,非只聽而不聞,而是有更深的破解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的用功方法。
現講「聽而不聞」是修行者第一階段要用的法門 「舍識用根」。我們爲什麽有那麽多的煩惱?皆因看到什麽,就看進去了;聽到什麽,就聽進去了。看到、聽到後,還起一連串的思想及喜怒哀樂感覺,而進入一自我情境中,如此能無煩惱也難。故初機行者要學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舔而不知酸甜苦辣、嗅而不知香臭、觸而不知軟硬堅實。如此對色、聲、香、味、觸等外塵境能不動,就是做到觀世音菩薩所謂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中的「動相不生」,此就是修行的第一階段,若修不到這裏,更不用談到去除「靜的執著」及修內心的覺知煩惱矣!
3. 六根功德說明
六根功德再大略講一下,爲什麽有一千二百功德?有八百功德?眼睛張開,有光就可看到物像,眼張開但無光源也看不到物像,這就有缺失。另現在我的眼睛張開了,往前方看,可看到正前方、左、右、上、下,看透120°的 圍,但後面卻看不到,還是有缺失,所以眼根在一千二百功德裏面叁份功德中缺一份,故只得八百功德。
耳根呢?聲音從那裏來都沒有障礙,不管上、下、左、右,十方來的聲音都沒有障礙,或者你在牆壁那邊叫,照樣還是可以聽得到,耳根是不受一切障礙的,所以它具足一千二百個功德,也是最圓滿的法門。
鼻根呢?你吸一口氣可以觀它,吐一口氣也可以觀它,這各有四百功德,但是不吸、不呼之間氣斷掉了,也就是說呼吸停止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又少掉四百功德,故鼻根也就只有八百功德。另鼻根也可以聞香、聞臭,如果是不香不臭的味道,就沒辦法聞了,這也是有缺點的,還是只有八百功德。
舌根呢?你說用舌頭來分別酸、甜、苦、辣種種味道,但是你如果沒有這些東西進到嘴中的話,就不能夠嘗。如果光在味覺來講的話,它也是只有八百功德。故舌根要說圓通,不是只有在味覺的分別上。那還能怎麽樣呢?是可以講經說法,透過講經說法,以前不懂的佛法,可以慢慢懂。要能講敢講,起碼能夠稍微懂了,你才會講,若不懂,怎麽講,故可由傳承師教或佛學院所學來講。這樣教學相長,才會得到圓滿的理念,悟得菩提自性是這麽樣來的。所以爲什麽說佛法修到無所有相的時候,就要發菩提心,要去度化衆生。儲存成佛的資糧,菩薩成佛時,都要靠度化衆生來儲存其資糧的。以前講過,菩薩要成佛,不是去布施、出勞力而得成佛,而是去協助衆生,讓他們離苦得樂,讓他們走上正知見,這就要靠你去講經說法,所以舌根不是在味覺上圓通,而是在講經說法之間去求圓通。雖然它具足一千二百個功德,但講經說法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
身根呢?外界東西碰到你,就有感覺,沒碰到你就沒感覺,所以這有缺失,叁份功德缺其一,也是少掉了四百功德,僅有八百功德。
意根呢?起心動念,你都能了了覺知,用這個意根來修,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故也是一個圓通法門。如果人死了,意根也沒有了,但造業是它最行。我們要修的是意根的分別心,要慢慢去掉它,就不會有煩惱,不會再造無量業。修行時從意根下手最直接,起心動念,你會清楚覺知,禅宗就是一個意根修行法門,是一心地法門。另意根圓通法門最有名的是什麽?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用意根,攝受你的心在一句佛號上,這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意根圓通法門。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排在二、四、六者是圓通法門,而排在一、叁、五的是屬於不圓通法門。不圓通法門就是不好的法門嗎?不是這樣講的!是要比較具有上上根基或智慧的人來修,才較容易開悟,不是說它不好。
4. 語體文解
今天我們要講的公案,是耳根圓通法門的初步功法 聽而不聞,而不是真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僧問:「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 出家衆中有人出來問師父說:「你有沒有方便的法門,讓我們能悟入?」今天我們這些學生,在修行上總是找不到門路,法門有八萬四千,但哪個比較契機?哪個比較能讓我們悟入?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禅師你有沒有一個方便法門,可讓我們依之而修呢?求教用功的法門,這是現象界裏的事情,要求能夠悟道,要能夠悟知體性的法門是什麽,請提示。
智常禅師就說了:「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爲什麽這師父要用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來教徒弟呢?因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是耳根圓通法門,機被叁根,如上所述。而最有實證且現身說法的是觀世音菩薩,他在《楞嚴經》中所說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是以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而悟道的。觀世音菩薩就藉耳根修而證得佛性,他用聞性可聞聲音而起靈通了,因爲所有虛空跟他的心性合成一體,只要那一個人用嘴巴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他就能聽到、感知到,一聞到有人念其佛號求救,他的化身就到了,就可以救度他了…
《公案禅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3· 聽而不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