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九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無法報答,多年來上師若沒有給我們傳講顯宗、密宗的知識,現在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當然,學佛不可能一兩天就立竿見影,馬上有非常顯著的效果,但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對每個人而言,沒有效果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家對聽法、修法還是應該重視。前段時間有些人斷傳承去外面受戒,當然受戒的功德非常大,我們也很隨喜,但現在正在學習的時候,這種相續最好不要斷了,否則以後有沒有接上的因緣也不知道。所以暫時有聽聞佛法的機會時,什麼事情都不重要,務必要把這個牢牢抓住!

  癸二、不得善趣:

  既未行諸善,複集衆惡業,

  縱曆一億劫,不聞善趣名。

  假如轉生到惡趣當中,根本沒有行持善法的機會,反而再度積累無邊無際的罪業,如此一來,縱然經曆一億劫,連人間天界這樣善趣的名稱也聽不到,更何況說轉生善趣了。

  今生我們獲得了這樣的人身,最好不要墮下去,而應該變成一個良好的開端。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和《禅定休息》中也講過:“現在一刹那也不能散亂,必須要抓住機遇,日日夜夜地行持善法。”通過傳承上師的傳記也可以看出,他們生生世世中不僅這樣要求別人,自己行持善法也是非常得力。而我們凡夫人,生生世世造的惡業相當多,現在也是散亂得不得了,所以我們應當跟隨高僧大德的足迹,千萬不能墮入叁惡趣,一旦墮入其中,行持善法的機會是沒有的。

  世界上有些旁生非常聰明,但真正讓它們行持善法、發菩提心、發出離心,可能一個公案也舉不出來。可在行持惡法方面,不說地獄餓鬼的衆生,就連旁生界的衆生也相當多。記得上師如意寶曾講過,他老人家有次在靜處閉關時,關房的屋檐下有一只山雀和一只杜鵑。後來山雀孵了一窩小山雀,杜鵑便將它們叼出窩去,全扔在地上摔死了。山雀對此懷恨在心,有一次不知道從哪裏找到一只小蟲,放在杜鵑經常歇腳的地方。杜鵑吃掉小蟲後,就吊死在房檐下,被風吹得蕩來蕩去。上師如意寶詳細觀察才發現,原來小蟲的身體裏穿了一枚小釘子,釘頭上有一根細線,另一頭則纏在屋檐上面,杜鵑吃掉小蟲後,釘子就橫在肚子裏,腸穿肚爛而死。通過這件事情,上師覺得旁生好像比人還聰明,人想抓杜鵑也十分費力,不一定有這種效果,可見,有些旁生造惡業,真可謂不擇手段、費盡心機。

  《開啓修心門扉》中也講過:旁生在善業方面一點意樂也沒有,不管是發心也好、念咒語也好、轉塔也好,什麼都不會,但在造惡業方面,無論是生嗔恨心、貪心、嫉妒心,還是邪淫、偷盜(如老鼠)等,簡直是無惡不作,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辦法。有時候從我們身邊的旁生也可以看得出來。昨天我鄰居的兩只大鵝互相打架,它們嘴裏含著棍棒,打得非常厲害,周圍很多雞鴨都不敢過來,遠遠躲在窩裏直偷看,膽子稍微大一點的,過來勸也勸不開,後來人來了還是勸不開。

  聽說我們學院有個老和尚,前不久買了一些鴨鵝來放生,他害怕它們造邪淫罪,每天都把公的和母的分開。有些道友開玩笑說:“它們又沒受別解脫五戒,不會構成邪淫罪的。”但不管怎麼說,老和尚始終認爲男衆寢室和女衆寢室必須要分開,每天都這樣嚴格的要求(衆笑)。其實我想:他每天都是這樣的話,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難,畢竟它們已經是旁生了,不造惡業或許有點不現實,還是應多給它們念一些佛號,這種功德是很大的。所以從旁生的行爲來看,它們墮落惡趣之後,造惡業很容易圓滿,行持的善法根本沒辦法成功。

  看到這些可憐的旁生後,我們應該想:“我最好不要變成這樣,不然解脫真的沒有希望了。”就像已經被判死刑的人,判刑之後,就算你使盡渾身解數也是沒有用的,最好在沒判刑之前把他救出來。前段時間那個人提的建議是對的,他希望自己的親戚不要判下去,一判就沒有辦法了,他還是有一定的智慧。同樣,我們獲得人身後,最好也不要墮下去,如果今生有一點菩提心,以後再得到人身時,相續中的這種善根就有機會萌發,從小便能值遇到上師和正法。

  有些人因爲前世的因緣,在出世間或世間上,從小就表現出與衆不同的一面。世間上這方面的公案也非常多,國外有個心理學家兼精神病專家,他曾寫過一本書,書中記載道:某病人聲稱自己是著名歌星夢露的轉世,從小就能回憶起前世,夢露唱的歌自己也會唱,並能講述很多有關夢露的事情。有人對此深感懷疑,專門做了一些催眠試驗,沒想到,夢露生前的許多隱私(因爲她當時比較出名,許多曆史家專門研究她的一生),此人在催眠狀態下竟可以說得出來。尤其是到了晚上,這個人的聲音、性格、心態跟生前的夢露幾乎相同。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承認確實有前世後世,此人即是夢露的轉世。

  通過這些真人真事,我們也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有前世和後世,倘若後世轉生爲人,今生修行、喜愛大乘佛法的習氣也有蘇醒的機會。但若轉生到旁生、地獄裏面去,即使你相續中有這種種子,想要複蘇的話,再過幾百劫後才有機會,暫時而言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知道,我們現在得到人身時,再怎麼忙也有念觀音心咒的機會,但叁惡趣的衆生有沒有這種機會呢?大家可想而知。因此,現在的機會非常難得,你們一定要勵力把握!

  壬二(彼之依據)分二:一、教證之依據;二、理證之依據。

  癸一、教證之依據:

  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

  如海中盲龜,頸入轭木孔。

  如果有人想:“以什麼教理說明人身來之不易呢?”大慈大悲的佛陀在《雜阿含經》、《花叢經》等大乘經典中,通過比喻進行了宣說:如果整個叁千大千世界變成一大汪洋,汪洋底下有只雙目失明的盲龜,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海面上有一個具小孔的木轭,木轭被風吹動四處漂蕩,沒有固定的位置。假設盲龜浮出海面時,龜頸正好進入木轭孔,這種機會不能說永遠沒有,否則從因明的角度而言,沒有真實的理據就是相似因。既然它是一種“不定”,也有可能相遇,那人身比這還要難得。

  有些人認爲:“現在的人類這麼多,怎麼可能難得呢?”其實若與旁生、餓鬼、地獄的衆生相比,人類確實是不多的。比如一個螞蟻窩、一個湖泊、一座森林裏的衆生,若與一個大城市裏的人比起來,幾百萬人實在不算什麼。尤其是能行持善法的,這種人身就更爲難得了。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對一個獵人說:“本來佛陀說人身非常難得,但看到你這樣造惡業的人身,覺得並不是很難得。”現在大城市裏的人造惡業的非常多,而具有暇滿的這種人身,不管在大城市還是別的地方,都是十分罕見的。所以佛經裏的比喻,主要是針對行持佛法的珍寶人身而言的,以此來衡量,區區幾百萬人當中,日日夜夜行持善法、向往解脫的人到底有多少?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也沒有吧。故佛陀在經中的比喻,是說真正修持善法、了知今生來世的人身相當難得。

  另外,《阿難入胎經》中也比喻道:如以芥子撒向一根針,能穿過針眼的芥子基本上沒有,而人身較此更難得。有些經典中還以昙花難以現世爲喻來宣說這個道理。

  總之,你們應該有這種想法:“人身的確十分難得,既然已經得到了,就不能隨便空耗、隨便放逸,一定要精進修行。”所謂的不放逸,就是說自己的叁門要小心翼翼、謹慎取舍。譬如路經陡峭的懸崖時,每個人都會放慢腳步,生怕不小心掉下去了。前不久我們學院大門上面裝藏時,有些喇嘛爬上去放一些東西,他們一看有五六層樓那麼高,就特別的害怕,一直緊抓著不放。如果我們對惡趣也如此害怕,現在肯定會好好修行的。然而,有些人認爲“墮惡趣就墮惡趣吧,愛怎麼樣就怎麼樣,變成旁生也無所謂”,就跟世間上的有些壞人一樣,“關監獄就關監獄,這裏也挺好,照樣可以過生活”。這種人的心態簡直愚癡到了極點,有智慧的人決不應如此,千萬不能墮下去,若有這種決心的話,一定會精進修行的!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