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課
前面已經講了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忏悔罪業”。
在“淨化自相續”這一科判中,主要分爲八個方面 ,第二品講了供養、頂禮、皈依、忏悔四個方面。既然宣講了四個方面,那爲什麼只叫“忏悔罪業”呢?大家應該清楚,這一品雖然講了其余叁支,但主要講的是忏悔支,從這個角度將品名叫做“忏悔罪業”。
今天開始學習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本品先講了八支供的其余四支,首先是隨喜支。所謂隨喜,根據《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在大乘論典中,隨喜也是相當重要的,比如《現觀莊嚴論》第二品中就講到了叁種修道——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壞,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壞且越來越增上,叫做隨喜修道。一般而言,這叁種修道從資糧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須具足。
菩薩的善心不能離開隨喜,隨喜在整個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無比的功德。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說:“假如我們聽到別人行持善法,心裏沒有嫉妒的惡心,且誠心誠意對他的善根進行隨喜,那麼佛陀說此人能獲得同等的福德。 ”
佛經中也有一個公案:從前,波斯匿王迎請世尊及其眷屬應供,當時有位貧女對此非常的隨喜,認爲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積累的福德才成爲這樣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釋迦佛這樣殊勝的福田,仍然積累這般廣大的福德資糧,實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對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時問國王:“你所積累的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給你自己,還是回向給比你獲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國王說:“誰的善根大就回向給誰吧。”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貧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見,若是發自內心地隨喜,可以獲得無量福德。
然而,從實際行動中來看,隨喜的善根也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別人行持善法、享受快樂,這時候一定要看看我們有沒有嫉妒心、嗔恨心、懊惱心,通過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真正隨喜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學了這部論典,希望大家今後不管看到別人做什麼樣的善法、有什麼樣的功德,都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盡量生起無有嫉妒的善心,這一點極爲重要!
辛五(隨喜)分二:一、隨喜世間善;二、隨喜出世善。
今天講的隨喜,分爲世間的隨喜、出世間的隨喜兩個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爲下士道的隨喜、中士道的隨喜、上士道的隨喜這叁種。
壬一、隨喜世間善:
欣樂而隨喜,一切衆有情,
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作爲大乘修行人,內心應該隨喜一切衆生能息除惡趣痛苦的諸種善行,以及他們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樂的福報。這裏包括了因隨喜和果隨喜。
先講對世間善的因隨喜:在這個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墮入惡趣受苦,希望能夠獲得人天善趣的種種圓滿。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行持十種善法,如戒殺放生、不妄語、不邪淫等,以及修持四禅定、四無色定,這些善業都是不會墮惡趣的因,我們看見任何人行持這些善法,都應當從內心數數隨喜。果隨喜:倘若有人往昔造過十善業,或四禅、四無色、四無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沒有墮入惡趣——地獄、餓鬼、旁生,反而獲得了圓滿的人身、天身、阿修羅身,並且正在享受各種福報,這時候也應該對他隨喜。這即是所謂的世間隨喜。
平常我們也應該這樣,假如看見某人已經發財了、獲得地位了、今天賺大錢了,當他獲得這些世間福報時,應毫無嫉妒地對他隨喜。世間上有一些求福報的人,其實求福報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他們通過積累資糧,發願將來成爲富裕的人,或獲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釋的果位,當他們爲此而造各種善業時,我們的隨喜就是因隨喜;如果他們真正獲得了這些地位或果位,那時的隨喜就是果隨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別人坐豪華轎車,或者買了新房子搬到裏面去,雖然表面上說“隨喜、隨喜”,但心裏馬上想“他的車很高級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闊氣,我爲什麼住得那麼差”。凡夫人就有這種毛病,一看到別人有福報,就希望自己也能獲得,這是非常不好的!
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大老板,他說自己一年能賺一億多,我當時就想“要是給我們學院投資一千萬該多好啊”,盡管這種發心不是爲了我自己,但畢竟是爲了我所,後來我立即轉變念頭:“這是非常不好的,應該隨喜別人的功德!”怎麼隨喜呢?希望他的福報比現在還大,更多地獲得種種資財受用。以前我們學院中有位法師就是這樣,他一聽說別人什麼有財産,或看到別人富裕、身體健康,就口口聲聲地說“多好啊、多好啊”,他的隨喜非常誠懇,從表情上也看得出來。
實際上,隨喜應該是身、口、意叁方面的隨喜,身體比如說眼淚直流、汗毛豎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他一見到別人給上師做事,就擠眉弄眼地說“隨喜、隨喜”,這種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隨喜;從語言上,要用一些話語來贊歎,“你這樣做真是功德無量”、“你真了不起”等等;心裏沒有任何雜染,以非常純潔的歡喜心來隨喜,這才是所謂的隨喜。然而,有些人可能身體不具足,或者語言不具足,或者內心不具足,因此平時在隨喜的時候,一定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隨喜。尤其在世間當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間善法、享受一些世間福報時,我們一定不要摻雜自私自利、而是要遠離我和我所、發自內心地進行隨喜,生起這種善的分別念。平時我們不管到哪裏去,做什麼事情,只要聽到別人有一個好名聲、獲得了什麼快樂,都應當從內心中馬上隨喜,這就是對世間的隨喜。
反過來說,假如別人造惡業,你心生隨喜,也能獲得同樣的過失。前不久有些人說“日本人以前對我們中國如何如何,要是日本發生地震多好啊”,還有些人說“阿富汗出現這樣的災難,真是大快人心”,包括有些佛教徒在內,也是在心裏或口裏這樣說。要知道,作爲大乘佛教徒,這樣隨喜是非常不合理的,看到別人殺人,你在心裏隨喜,那你也有殺生的過失。所以,隨喜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對境,一切善法應該隨喜,一切惡法不能隨喜,否則自己照樣有這些過失。
值得一提的是,隨喜的對境如果不同,獲得的功德也有差別。譬如,若對佛和菩薩的善根進行隨喜,只能獲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這是對上等者的隨喜;對中等者誠心隨喜,可以獲得同等的功德;對下等者隨喜,能獲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如果對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的善根進行隨喜,能不能獲得同等功德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爲我們畢竟是凡夫,文殊菩薩一刹那度化衆生的無量善根,如果一隨喜就得到了,那我們早已經成就了。但與我相當的人在做善事的時候,若對他進行隨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發了菩提心,另一個人只是爲了世間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對他進行隨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因此,前面公案中爲什麼貧女獲得了超過波斯匿王的功德,原因就在這裏。
在隨喜功德的問題上,有些現象值得分析。有些人說:“我作爲凡夫,天天在家隨喜釋迦牟尼佛就可以了,這樣的話,我的善根跟釋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樣的。”去年還是前年,聽說有個老太太天天繞大幻化網壇城,有個年輕的居士問:“你繞了多少圈啊?”她說:“不告訴你!如果告訴你,你會隨喜我的,你一隨喜,我的功德就全沒了。”這也不一定,她的功德並不是別人一隨喜就馬上搶走了,不會這樣的。那天我在深圳時,有個居士說:“你們去放生,我不出一分錢在這裏隨喜就可以了,只要隨喜,別人放一百萬,我也能獲得同等的功德。”實際上隨喜並不是這個意思,所謂的隨喜,前提必須是內心非常純潔,不雜有任何煩惱,假如你什麼事情都沒做,光是投機取巧地隨喜,能不能獲得功德也不好說。
可見,隨喜獲得同等功德也有一定的界限,佛陀告訴我們,對于隨喜,應該分析在哪些情況下獲得同等的功德,哪些情況下獲得超越的功德,哪些情況下只得一部分功德,在這些問題上,大家值得好好思考。當然,如果你親自去造一些善業,這個功德是最保險的。
以上講了對世間善法的隨喜,下面是對出世間善法的隨喜,它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士道善根的隨喜,二是對上士道善根的隨喜。或者可以說,上面是對“隨福德分”善根的隨喜,下面是對“隨解脫分”善根的隨喜,這又分爲隨喜聲緣阿羅漢的善根、隨喜大乘菩薩的善根。
壬二、隨喜出世善:
隨喜積善行:彼爲菩提因。
隨喜衆有情:實脫輪回苦。
隨喜小乘善行包括因和果兩個方面,因隨喜:欣然隨喜獲得聲聞、緣覺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隨喜:隨喜衆生真正脫離輪回的痛苦,獲得聲緣阿羅漢的果位。
大家應該清楚,作爲聲聞行人,將整個輪回視如火坑,相續中有強烈的出離心,受持清淨的別解脫戒,通過修持四谛十六形相,完全證悟了人無我空性。緣覺是自己修持十二緣起,證悟了部分法無我,最後獲得了這種果位。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緣起、抉擇四谛,或者受持清淨的別解脫戒,我們應把他當作自己的對境,生起極大的歡喜心,這就是對中士道的因隨喜。倘若有人獲得了聲聞阿羅漢果位,或者獲得了緣覺果位,如在佛陀時代,很多弟子一聞佛語馬上證悟了一來果、無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或獨覺果位,我們也應該加以隨喜:“佛陀的某某弟子獲得了阿羅漢果,真是非常高興,多麼隨喜啊!”如果産生這種心態,就叫做果隨喜。
現在已經過了釋迦牟尼佛的果法期,真正獲得阿羅漢果、緣覺果位的現象非常罕見,但在這個世間中,希求自我解脫的修行人是非常多的,不管是修密法還是顯宗,相當一部分人都希望自己從輪回中獲得解脫。若把他們當作對境生起歡喜心,這也是對中士道的隨喜。
另外,斯裏蘭卡、泰國等處的小…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