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乘行人,受持清淨的別解脫戒,每天也是托缽化緣,對于這種莊嚴的威儀,我們應該從內心當中隨喜。漢傳佛教的大多數出家人過午不食,守持比丘、比丘尼戒,居士守持八關齋戒,這些都是獲得小乘果位的一種行爲,對于這些功德也要進行隨喜。同時,我們看到別人做善事,幫助病人、救濟貧困衆生,或者爲上師、爲衆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都應該發自內心地隨喜。

  然而,現在很多人並不是這樣,兩個人同時爲上師做事,表面上互相隨喜,但過一段時間這種隨喜的密意才能揭開。前段時間我就遇到了一個人,他對我說:“上師,您老人家身邊有某某人這樣做,我非常隨喜、非常隨喜!”我當時真的以爲他很隨喜,但後來通過他的好多行爲,跟別人的種種摩擦,才發現——哦,這種隨喜原來是不了義的,並不是真正的隨喜!所以,你們有時候如果實在不能隨喜,口頭上也不要說好話,欺騙人是沒有必要的,真正爲上師、爲叁寶做事情,應該從內心由衷地隨喜,這是很重要的!

  如今這個時代中有沒有阿羅漢或獨覺,我也不是特別清楚,不過,以前宣化上人在講《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時講過一個公案:有位阿羅漢從印度來到漢地,途中看到兩位童子在虛空示現神變飛行,他便以神通將他們定住,並問他們到哪裏去。童子答道:“中國有華嚴菩薩,我們准備取出他的牙齒到印度的文殊講堂供養。”言畢,阿羅漢就放了他們。後來阿羅漢來到長安,當時皇帝的國師——清涼國師已經圓寂,據有關記載,清涼國師有四十顆牙齒,他到棺材裏面一看,兩顆牙齒不見了,于是後人皆稱清涼國師爲華嚴菩薩的化身。從這個公案來看,清涼國師的那個時代,距今不是特別遙遠,那時候也有阿羅漢應世。大概在十年前,新加坡也有位法師聲稱獲得了無來果,是真是假不太清楚,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看到別人獲得這些聖果,一定要從內心中隨喜。

  頌詞說“彼爲菩提因”,這裏的“菩提”是指聲聞、緣覺等小乘果位,“菩提因”就是修持四谛、十二緣起,隨喜作爲聲聞緣覺菩提之因的善行,叫做因隨喜;隨喜衆生遠離整個輪回,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這就是果隨喜。

  以上講了對中士道的隨喜,下面講對上士道的隨喜。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對大乘菩薩善根的隨喜,也包括因與果兩種。果隨喜:對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暫時的從一地到十地的菩薩果位,我們應當一心一意地隨喜。世間中出現過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無量無邊的佛陀,每一尊佛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對于這些佛陀的功德善根,我們要隨喜;一地到十地之間也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如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這些菩薩每一刹那利益衆生的行爲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無法言說,這些也應該隨喜,此爲果隨喜。因隨喜:沒有嫉妒地欣悅隨喜給衆生帶來安樂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衆生的一切善行。這種因隨喜不僅包括了幫助衆生的發心,而且還有行持六度四攝的實際行動。

  在這個世間上,有無數聖者獲得了佛菩薩的果位,我們不管念誦還是修法,對這些果位應該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有些人雖然沒有獲得佛菩薩果位,但他相續中有一顆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在實際行動中也一直幫助衆生、饒益衆生,這些利他的發心與行爲,都值得我們隨喜,佛陀在經中說:“最初發菩提心的善根是無法衡量的。”

  《般若攝頌》中雲:“叁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意思就是說,若將叁千大千世界的須彌山碎爲極小的微塵,一個一個地稱量,尚有窮盡的時候,但隨喜的善根,任何人也無法衡量。要知道,真正不可思議的功德,唯有大乘的隨喜才有。雖然表面上看來,隨喜他人的隨福德分善根,是一種功德;隨喜聲聞緣覺的隨解脫分善根,也是一種功德;對佛菩薩的因和果隨喜,還是一種功德,但這些功德之間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如果把隨喜的對境定爲諸佛菩薩或者他們的發心和行爲,這個功德的確無法衡量。

  有關隨喜的功德,《華嚴經》以微塵爲比喻宣講了很多,在《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中也專門講了隨喜聽聞此經的殊勝功德,《普賢行願品》中也雲:“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意思就是,對于一切衆生的善根,我們要隨喜;對聲聞緣覺的有學、無學道的善根,我們也要隨喜;對所有佛和菩薩的善根,我們還是要隨喜。這些功德隨喜,包括了以上所講的一切內容。

  當然,口頭上誰都會說“隨喜功德”,但實際上必須要了解隨喜的對境、需要什麼條件才能生起隨喜,這些問題一定要分析。所謂學習佛法,不是只會講一些名詞就行了,有些人因爲沒有好好學習佛法,隨喜也是修不來,看到別人行持善法、獲得快樂,心裏始終有一種說不清楚的不高興,這樣不太好!別人考一百分,自己就算得零分,也應該隨喜別人;作爲單位裏的同事,如果別人賺了一百多萬,你不但不賺反而虧了很多,這時候也應該替他高興,希望別人再多賺一點,千萬不能想“他賺了這麼多,我賺一點多好啊!他不要再發財了,應該讓我發大財,叁寶加持,保佑保佑”,如果這樣想的話,那你隨喜學得一點也不好。

  有時候隨喜也很不容易。前段時間漢地很多寺院迎請了一些上師開光,做了不少善事,我當時觀察自己的心態,有時候隨喜得很不錯的,這些高僧大德到各地爲無明愚癡的衆生宣講佛法,令他們明白取舍的道理,每每聽到這些善舉,心裏都不禁數數歡喜。但有時候對于某些上師的行爲,到底能生起隨喜還是生起邪見也說不清。昨前天聽人說,某地舉行了隆重的法會,邀請了一些了不起的上師,但是見上師必須要交五百到七百塊錢,交錢以後,他可以給你宣講大圓滿,讓你馬上證悟,甚至他的弟子也要交錢。別人讓我隨喜,但我隨喜的心始終生不起來,心想:如果證悟要靠錢來買,那世間上的大富翁應該很快成就了,畢竟幾百塊錢對他們而言,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這些行爲對佛法有利還是有害,有時候也不好說。在我們學院中大多數人是隨法者,但有個別人也是隨信者,一聽說“某某大德很了不起,他的功德如何如何”,就來不及觀察,馬上跑去依止。真正有智慧的人,必須通過再叁觀察,覺得這位大德確實如理如法,才去依止的。也許是我智慧淺薄之故吧,對于某些現象經常困惑不解,隨喜心也生不起來,但有時候真的覺得有些大德的行爲非常了不起、不可思議,心裏生起欣然快樂。

  但不管怎麼樣,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我們作爲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對佛法負起責任。傳授佛法的這些上師,發心不應該是爲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我看現在的很多上師,不管是財産還是名聲,該有的已經有了,如果再對佛法一點都不負責任,做一些不如法的行爲,今生沒有報應,來世肯定有的!無論你是什麼佛菩薩的化身,都應該對因果負責,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

  身爲修行人,所作所爲一定要觀察對衆生有沒有意義,對佛法有沒有意義,對自己有沒有意義?如果所做的事情沒有意義,即使別人贊歎你、隨喜你,有沒有功德也不知道。假如沒有功德,隨喜也是沒有什麼用的,就像山谷裏的水在“嘩嘩”響,我隨喜水聲那麼大,這到底是功德還是過失,也說不清楚。所以,有時候大家應該觀察自己的行爲!

  已經講完了隨喜支,下面開始講第六個問題。

  辛六、請轉*輪:

  我于十方佛,合掌誠祈請,

  爲苦惑迷衆,燃亮正法燈。

  世間上有許許多多的可憐衆生,他們被無明煩惱的黑暗遮蔽著,被業力的繩索緊緊捆縛著,一直處于輪回的可怕深淵中,倘若沒有點亮正法的明燈,他們始終沒有解脫的機會,這些衆生缺乏正法和善知識的引導,爲了利益他們,我于十方諸佛菩薩面前,恭敬合掌而祈請轉*輪。

  據佛教曆史記載,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觀察衆生不是法器,于七七四十九天中不說法,獨自安坐于林中。後來因帝釋和梵天的百般勸請,供養各種供品,世尊才在印度鹿野苑初轉四谛*輪,進而轉了八萬四千法門。從此以後,這在佛教史上也是一種不共的緣起,有些善知識對弟子的邪行生厭離心,或者有些上師一生的度生事業圓滿,他們不再轉*輪,但若依靠某些善緣具足弟子的請求,他也會重轉*輪的。

  因此,世間中如果佛陀沒有轉*輪,我們要祈請轉*輪,這種功德是相當大的。如果有些上師沒有轉*輪,顯現上對衆生生起厭煩心,在這種情況下,請求轉*輪是非常有必要的。從世間上來講,如果老師看到下面的學生沒有興趣,沒有祈求他,他不一定願意講,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上師自己印一些法本,然後說“你們快過來啊,我今天要轉無上*輪”,這樣好多弟子就會對這個法不重視,佛法就喪失了它的尊貴性。但若上師稍微有點客氣,說“我不想轉*輪”,弟子們就會殷勤祈請,以此爲緣起上師也會繼續傳法的。

  我們以後不管是在哪個地方,看到有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不轉*輪時,一定要恭敬祈請。堪布根霍在講義裏說:“如果祈請高僧大德轉*輪,自己生生世世都會得遇正法光明,不會墮入邪見的黑暗之中。”乃至在一些年老的善知識面前,請轉*輪也是很重要的。原來我們寺院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堪布,有次大家請求他傳一部法,在傳法的過程中,他雖然已近八十高齡,但裏面的教證、理證、上師的竅訣全部記得清清楚楚,令人生起極大的信心。後來有人問他:“您老人家講得那麼好,爲什麼不給別人轉*輪?”他說:“沒有人叫我講啊,我也不好意思,所以沒辦法!”大家聽後覺得非常可惜,現在的衆生這麼缺少佛法,現在明明有善知識在眼前,卻不請轉*輪,讓他一直住在那裏,真是太可惜了!

  我們以後如果有能力,應該主動給別人轉*輪。聽說有個道友要到別的地方去,首先打電話問:“我要不要給你們講一個《佛子行》啊?”“什麼是《佛子行》呢?”“你們聽後就知道了,要不要我講呢?”最後結局如何也不太清楚,但這種給人傳法的方式,可能誰都不願意聽。如果說“我有很多很多教言,但我不願意傳”,那肯定有不少人拿著哈達來找你。

  總而言之,今後在一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面前,我們應該祈禱轉*輪,這是第六個問題。

  辛七、祈請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莫令世間迷。

  假如衆生的福報盡了,佛陀將要示現涅槃,這時候我們應當在佛前恭敬合掌,祈請佛陀長久住世,千萬不要涅槃,不要舍棄輪回中的迷亂衆生,一定要救度他們!

  以前釋迦牟尼佛即將趨入涅槃時,純陀優婆塞在佛前再叁祈請住世,後來佛陀應允,又住世叁個月爲衆生講法(也有曆史上說是四個月)。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講過,按照一些伏藏大師的授記,他老人家本應于六十七歲示現圓寂(跟麥彭仁波切住世時間相同),但因爲僧衆們的再叁祈請,上師依靠幻化身在人間又多住了很多年。

  所以,我們若看到一些善知識將要涅槃,一定要在他面前祈求長久住世。但有時候上師稍微感冒頭痛了,一大群弟子馬上捧著長壽佛、《長壽經》,拼命地哭著:“上師,您老人家不要死啊……”我覺得這樣也沒有必要,上師稍有點不舒服,也不一定馬上就要死了,你們祈請應該掌握分寸!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