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乘行人,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每天也是托钵化缘,对于这种庄严的威仪,我们应该从内心当中随喜。汉传佛教的大多数出家人过午不食,守持比丘、比丘尼戒,居士守持八关斋戒,这些都是获得小乘果位的一种行为,对于这些功德也要进行随喜。同时,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帮助病人、救济贫困众生,或者为上师、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两个人同时为上师做事,表面上互相随喜,但过一段时间这种随喜的密意才能揭开。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一个人,他对我说:“上师,您老人家身边有某某人这样做,我非常随喜、非常随喜!”我当时真的以为他很随喜,但后来通过他的好多行为,跟别人的种种摩擦,才发现——哦,这种随喜原来是不了义的,并不是真正的随喜!所以,你们有时候如果实在不能随喜,口头上也不要说好话,欺骗人是没有必要的,真正为上师、为三宝做事情,应该从内心由衷地随喜,这是很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中有没有阿罗汉或独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以前宣化上人在讲《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时讲过一个公案:有位阿罗汉从印度来到汉地,途中看到两位童子在虚空示现神变飞行,他便以神通将他们定住,并问他们到哪里去。童子答道:“中国有华严菩萨,我们准备取出他的牙齿到印度的文殊讲堂供养。”言毕,阿罗汉就放了他们。后来阿罗汉来到长安,当时皇帝的国师——清凉国师已经圆寂,据有关记载,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齿,他到棺材里面一看,两颗牙齿不见了,于是后人皆称清凉国师为华严菩萨的化身。从这个公案来看,清凉国师的那个时代,距今不是特别遥远,那时候也有阿罗汉应世。大概在十年前,新加坡也有位法师声称获得了无来果,是真是假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别人获得这些圣果,一定要从内心中随喜。

  颂词说“彼为菩提因”,这里的“菩提”是指声闻、缘觉等小乘果位,“菩提因”就是修持四谛、十二缘起,随喜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因的善行,叫做因随喜;随喜众生远离整个轮回,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这就是果随喜。

  以上讲了对中士道的随喜,下面讲对上士道的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对大乘菩萨善根的随喜,也包括因与果两种。果随喜:对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暂时的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果位,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随喜。世间中出现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无量无边的佛陀,每一尊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于这些佛陀的功德善根,我们要随喜;一地到十地之间也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这些菩萨每一刹那利益众生的行为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无法言说,这些也应该随喜,此为果随喜。因随喜:没有嫉妒地欣悦随喜给众生带来安乐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众生的一切善行。这种因随喜不仅包括了帮助众生的发心,而且还有行持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

  在这个世间上,有无数圣者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我们不管念诵还是修法,对这些果位应该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有些人虽然没有获得佛菩萨果位,但他相续中有一颗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实际行动中也一直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这些利他的发心与行为,都值得我们随喜,佛陀在经中说:“最初发菩提心的善根是无法衡量的。”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意思就是说,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要知道,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大乘的随喜才有。虽然表面上看来,随喜他人的随福德分善根,是一种功德;随喜声闻缘觉的随解脱分善根,也是一种功德;对佛菩萨的因和果随喜,还是一种功德,但这些功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把随喜的对境定为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的确无法衡量。

  有关随喜的功德,《华严经》以微尘为比喻宣讲了很多,在《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中也专门讲了随喜听闻此经的殊胜功德,《普贤行愿品》中也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意思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我们要随喜;对声闻缘觉的有学、无学道的善根,我们也要随喜;对所有佛和菩萨的善根,我们还是要随喜。这些功德随喜,包括了以上所讲的一切内容。

  当然,口头上谁都会说“随喜功德”,但实际上必须要了解随喜的对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起随喜,这些问题一定要分析。所谓学习佛法,不是只会讲一些名词就行了,有些人因为没有好好学习佛法,随喜也是修不来,看到别人行持善法、获得快乐,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不高兴,这样不太好!别人考一百分,自己就算得零分,也应该随喜别人;作为单位里的同事,如果别人赚了一百多万,你不但不赚反而亏了很多,这时候也应该替他高兴,希望别人再多赚一点,千万不能想“他赚了这么多,我赚一点多好啊!他不要再发财了,应该让我发大财,三宝加持,保佑保佑”,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随喜学得一点也不好。

  有时候随喜也很不容易。前段时间汉地很多寺院迎请了一些上师开光,做了不少善事,我当时观察自己的心态,有时候随喜得很不错的,这些高僧大德到各地为无明愚痴的众生宣讲佛法,令他们明白取舍的道理,每每听到这些善举,心里都不禁数数欢喜。但有时候对于某些上师的行为,到底能生起随喜还是生起邪见也说不清。昨前天听人说,某地举行了隆重的法会,邀请了一些了不起的上师,但是见上师必须要交五百到七百块钱,交钱以后,他可以给你宣讲大圆满,让你马上证悟,甚至他的弟子也要交钱。别人让我随喜,但我随喜的心始终生不起来,心想:如果证悟要靠钱来买,那世间上的大富翁应该很快成就了,毕竟几百块钱对他们而言,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这些行为对佛法有利还是有害,有时候也不好说。在我们学院中大多数人是随法者,但有个别人也是随信者,一听说“某某大德很了不起,他的功德如何如何”,就来不及观察,马上跑去依止。真正有智慧的人,必须通过再三观察,觉得这位大德确实如理如法,才去依止的。也许是我智慧浅薄之故吧,对于某些现象经常困惑不解,随喜心也生不起来,但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些大德的行为非常了不起、不可思议,心里生起欣然快乐。

  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作为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负起责任。传授佛法的这些上师,发心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我看现在的很多上师,不管是财产还是名声,该有的已经有了,如果再对佛法一点都不负责任,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今生没有报应,来世肯定有的!无论你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都应该对因果负责,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身为修行人,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对众生有没有意义,对佛法有没有意义,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即使别人赞叹你、随喜你,有没有功德也不知道。假如没有功德,随喜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就像山谷里的水在“哗哗”响,我随喜水声那么大,这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也说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大家应该观察自己的行为!

  已经讲完了随喜支,下面开始讲第六个问题。

  辛六、请转*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可怜众生,他们被无明烦恼的黑暗遮蔽着,被业力的绳索紧紧捆缚着,一直处于轮回的可怕深渊中,倘若没有点亮正法的明灯,他们始终没有解脱的机会,这些众生缺乏正法和善知识的引导,为了利益他们,我于十方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而祈请转*轮。

  据佛教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观察众生不是法器,于七七四十九天中不说法,独自安坐于林中。后来因帝释和梵天的百般劝请,供养各种供品,世尊才在印度鹿野苑初转四谛*轮,进而转了八万四千法门。从此以后,这在佛教史上也是一种不共的缘起,有些善知识对弟子的邪行生厌离心,或者有些上师一生的度生事业圆满,他们不再转*轮,但若依靠某些善缘具足弟子的请求,他也会重转*轮的。

  因此,世间中如果佛陀没有转*轮,我们要祈请转*轮,这种功德是相当大的。如果有些上师没有转*轮,显现上对众生生起厌烦心,在这种情况下,请求转*轮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世间上来讲,如果老师看到下面的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祈求他,他不一定愿意讲,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师自己印一些法本,然后说“你们快过来啊,我今天要转无上*轮”,这样好多弟子就会对这个法不重视,佛法就丧失了它的尊贵性。但若上师稍微有点客气,说“我不想转*轮”,弟子们就会殷勤祈请,以此为缘起上师也会继续传法的。

  我们以后不管是在哪个地方,看到有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不转*轮时,一定要恭敬祈请。堪布根霍在讲义里说:“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轮,自己生生世世都会得遇正法光明,不会堕入邪见的黑暗之中。”乃至在一些年老的善知识面前,请转*轮也是很重要的。原来我们寺院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堪布,有次大家请求他传一部法,在传法的过程中,他虽然已近八十高龄,但里面的教证、理证、上师的窍诀全部记得清清楚楚,令人生起极大的信心。后来有人问他:“您老人家讲得那么好,为什么不给别人转*轮?”他说:“没有人叫我讲啊,我也不好意思,所以没办法!”大家听后觉得非常可惜,现在的众生这么缺少佛法,现在明明有善知识在眼前,却不请转*轮,让他一直住在那里,真是太可惜了!

  我们以后如果有能力,应该主动给别人转*轮。听说有个道友要到别的地方去,首先打电话问:“我要不要给你们讲一个《佛子行》啊?”“什么是《佛子行》呢?”“你们听后就知道了,要不要我讲呢?”最后结局如何也不太清楚,但这种给人传法的方式,可能谁都不愿意听。如果说“我有很多很多教言,但我不愿意传”,那肯定有不少人拿着哈达来找你。

  总而言之,今后在一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我们应该祈祷转*轮,这是第六个问题。

  辛七、祈请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假如众生的福报尽了,佛陀将要示现涅槃,这时候我们应当在佛前恭敬合掌,祈请佛陀长久住世,千万不要涅槃,不要舍弃轮回中的迷乱众生,一定要救度他们!

  以前释迦牟尼佛即将趋入涅槃时,纯陀优婆塞在佛前再三祈请住世,后来佛陀应允,又住世三个月为众生讲法(也有历史上说是四个月)。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按照一些伏藏大师的授记,他老人家本应于六十七岁示现圆寂(跟麦彭仁波切住世时间相同),但因为僧众们的再三祈请,上师依靠幻化身在人间又多住了很多年。

  所以,我们若看到一些善知识将要涅槃,一定要在他面前祈求长久住世。但有时候上师稍微感冒头痛了,一大群弟子马上捧着长寿佛、《长寿经》,拼命地哭着:“上师,您老人家不要死啊……”我觉得这样也没有必要,上师稍有点不舒服,也不一定马上就要死了,你们祈请应该掌握分寸!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