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到危險也不忍心讓孩子感受微不足道的病痛;父母不顧造作罪業,他們甯願受盡折磨、忍受惡語,甚至不惜性命,也要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食物財産滿懷慈愛、心甘情願、毫不保留地給予兒女;他們總是竭盡全力給子女帶來利益與快樂,使子女免遭無量的危害與痛苦……因此說,父母實在是恩重如山。
竹巴根樂(十六世紀初竹巴噶居派的一位著名喇嘛。從無定居,四方雲遊,著有《雅言傳》和《穢語傳》行世。)尊者曾經說過:“爲母乳汁若集海,叁界器中豈能容?”此外,其它諸經中也說:“一衆生爲母,所飲其乳汁,四大海洋量,不可相比擬。”無始以來,曾經以大恩大德養育過自己的所有如母有情,如今正被煩惱的惡魔攪得心煩意亂,不得自在。他們瘋瘋顛顛,失去了能見增上生決定勝道路的明目,再加上缺乏導盲引路的善知識,故每一瞬間都被惡行所驅使,從而踉踉跄跄地漂泊在六道輪回,尤其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叁惡趣深淵之中。對于這些苦難衆生,除了那些無有慚愧心的下劣之輩以外,有良知的人絕對不忍心棄之不顧。
《致弟子書》中雲:“于以乳汁慈愛而哺育,含心茹苦慈母之有情,除非下劣之徒誰願棄?” 觀音菩薩的真實化身嘉瓦嗄桑嘉措在其《道歌》中這樣寫道:“對于今生入胎母,若報恩德無數世,惟利愛護諸有情,豈能舍棄我心語。”僅僅做到不舍棄還不夠,如果對孤苦伶仃的父母衆生能生起悲心,那麼想遣除父母有情的痛苦、使他們擁有安樂的渴望之心便會油然而生。如果生起了這種渴望之心,那就會自然而然地想法設法令他們趨入能離苦得樂的佛門。相反,倘若沒有生起悲憫之心,當然就會萌生對衆生置之不理的心態。如若産生這種心態,就自然不會令他們趨入能離苦得樂的佛教,這是一條顯而易見的緣起規律。因此說,是否真正饒益衆生,是否真正受持佛教,這一切關鍵取決于是否具有一顆慈悲之心。對于所有佛教徒來說,如果能暫時放下其它諸多法門而專心致志地修學佛教之根本——大慈大悲心,那麼此等人必將擁有其它一切佛法。
因此,想到這些前世曾經以大恩大德呵護過自己的一切父母有情正在遭受苦難折磨的情景,我們無論去往何處、住在哪裏,都應時時刻刻如此這般修學慈悲心:如果見到被屠夫殘忍宰殺的羊只,被獵人及獵犬追趕的野獸,被鹞鷹捕捉的小鳥,被踩在腳下且下身粘在地上、上半身動來動去的昆蟲,患有不治之症、被折磨得死去活來的病人,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瀕臨絕境之人;以及聽到被石頭、木棒毆打的狗所發出的慘叫聲等;或者在心裏明觀遭受這般痛苦逼迫的所有衆生之時,都應情不自禁地暗想:這些作過自己前世父母的有情,如今竟然在感受這樣的苦果,他們實在是太可憐了!如果能使其脫離這些痛苦以及苦因,那該多麼令人高興啊!但願他們能早日擺脫一切痛苦及苦因,我亦當想方設法令他們離開所有的痛苦和苦因。應當如是觀想且修持。
班欽仁波切在其所著的《樂道論》中這樣寫道:“剛開始時對諸如正在遭屠夫宰殺的羊只那般可憐的衆生修悲心的方法:在自己面前清清楚楚地觀想羊只正在遭殺的場面:四支被捆綁,胸部的皮被剝去,屠夫的手伸進它的內髒;羊兒明知自己生命不保,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屠夫那猙獰的面孔……心裏觀想諸如此類的可憐衆生遭受痛苦的慘景,同時暗自思量——這個衆生如果能脫離這所有的痛苦以及苦因,那該多麼令人感到欣慰啊!但願它能早日擺脫一切痛苦及苦因,我亦當想方設法令它離開所有的痛苦和苦因。”我們理應按照此論中所明確闡述的修法來修持悲心。當有了一定的感受體驗時,就應進一步觀想那些肆無忌憚享受僧財、破戒、舍法、持執邪見、損害有情等明目張膽、動作敏捷、作惡多端的衆生並修悲心。或者如阿底峽尊者師徒所說:一邊用自己的手捂口閉氣,一邊心中如是作意:在此世界上,有許多人竟然爲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這樣慘無人道地宰殺衆生!其實,這些遭殺的有情前世都曾作過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麼的可憐。心裏應當如是反反複複地觀想以修悲心。
假設如此修行後,相續中仍未能生起悲憫之心,那麼就應親自到一些重病纏身的患者、被獵人捕殺的動物以及被屠夫宰割的羊只跟前去,心裏默默地想:我的這些父母衆生實在太可憐了。如此便會自然生起大悲心。在觀修大悲心的過程中,要像失去了愛子的母親一樣,時時刻刻念念不忘一切苦難衆生。達到刻骨銘心的程度後,就應放下自己貪圖享樂的心理而冥思苦想解除衆生苦惱的方法,並爲此而發願。全知無垢光尊者就曾這樣滿懷慈悲地言說道:“故當深心而觀想:願以自身與受用,叁時善根令衆生,刹那離開諸痛苦。”又《中般若經》中亦雲:“目睹衆生痛苦時,應當思維:但願此等衆生遠離痛苦。”邬金蓮師仁波切也親口說過:“世界上最慈悲的莫過于生育我們的母親,她的深恩厚德無量無邊,難以報答,因此應當對其修慈無量悲無量心。”他又說:“無解脫業輪回長壕中,業力所逼衆生真可悲!”正像他老人家所說的那樣,我們心裏都應當如是觀想:以自己的今生父母爲主,輪回痛苦所迫的一切如母有情實在是太可憐了。如果所有衆生都能擺脫一切痛苦及苦因,那該多好啊。但願他們都能早日離苦得樂;我要盡心盡力令他們脫離諸苦及苦因。《叁身精義》中也說:“六道一切諸有情,無一未作我父母,父母流轉真可憐,慈心如死獨子母,立誓救脫輪回海。猶如母雞覆蛋雛,安置佛地之慈心,如王近斷種得子,得欣樂海之喜心,如仙人王發布施,無有親怨之舍心,爲令衆得無上果,我修無上之大乘,作害反生饒益心。”第七世DL喇嘛嗄桑嘉措尊者也情真意切地教誨我們說:“大恩養育自己諸老母,墮入恐怖輪回苦海中,悲慘可憐情景若不思,兒子心髒徹底已腐爛。故當放下自己得樂心,深思利樂他衆之方法。”
如此這般思索後,應當感恩圖報,並通過四攝之權巧方便精勤饒益有情。如《樂道論》雲:“以布施將一切有情攝爲眷屬;通過製伏與攝受之方式說法布道爲愛語;爲令衆生將佛法大義付諸實踐而采取利行之方式;遵循向他衆所開示之要點,自己亦身體力行即同事。總之,我們應盡己所能,以如是利他之錦囊妙計而令所有衆生盡皆步入成熟解脫道中。”
總的說來,爲了能普遍地利益衆生,我們必須盡心盡力、在所不惜。尤其是想到僅僅爲了享受肉食之味,在中原、藏地、蒙古乃至整個世界範圍內,每年、每月甚至每一天裏都有不可計數的牛羊及飛禽走獸等衆生慘遭殺害的情景,我們必然就會斷除直接或間接有害于其它有情以及享受父母血肉等的惡業。假使依然我行我素、拒不戒肉斷葷,無窮過患就一定會緊跟著産生。關于這一點,佛陀在《楞伽經》中親口說得明白:“爲求利潤殺有情,爲貪肉食給財産,彼二具有罪業者,嚎叫等獄中受煮。何者如違佛所語,惡意而享用肉食,毀壞今生與來世,釋迦佛法之教徒,彼等罪大惡極者,墮入漫長無期獄,難忍嚎叫等獄中,彼等食肉者受煮。”又雲:“衆生相互而啖食,生于猛獸種類中,轉生臭氣下劣者,以及精神瘋狂者。亦轉屠夫賤種者,以及染色之雇工,投生妖魔之種姓,轉于食肉種姓中,人類之中下劣者,生于昆蟲鼠胎中。”複雲:“如是酒肉等,將成爲違緣。未來之時期,食肉愚者說,食肉無有罪,此乃佛所說。”凡此種種,此處就不一一羅列。
一切經部中對于食肉之過失亦有詳細闡述。全知多哦巴西繞嘉村就曾經這樣說過:“戒律中對食肉沒有開許的時候,佛陀自己在戒律中也未曾開許過。有人聲稱《根本律》中有開許,其實這只是一切有部的觀點,我們還必須同時參閱其余四部律典。”不僅顯宗,就是密宗對食肉也未曾開許過。《時輪金剛後續》中就這樣說道:“食肉者等類確定無疑將轉生地獄中,身軀龐大,亦將轉生餓鬼界等惡趣中。”諸如此類的說明,在此《時輪金剛後續》中尚能找到多處。《初佛續》中也雲:“食肉者殺者,二者均殺者。”對此,可能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那麼密宗對享用五肉等又該作何解釋呢?其實五肉是指自然死亡的肉,將不是爲了吃肉而殺的五肉作成甘露丸,瑜伽士爲了誓言而享受棗核許,其目的是爲了增上體力、持佛慢以及超度那些衆生。除了有超度所食衆生之能力的瑜伽士以外,一般密宗行者哪能輕易吃肉。如《喜金剛》中亦雲:“成就者當享肉食,將能利益彼衆生。”
此外,密宗中所說的食肉是有密意的,絕對不能從字面上直接加以理解。如《空行海續釋》中說:智慧主當食用分別念之肉。這裏的食肉其實指的就是滅盡分別念。又如文殊菩薩所言:“爲能無有嗔恚心,切莫掠奪他之肉,能仁布施自之肉,此生之中汝成佛。”以及:“以財購買魚之肉,豈不爲食而贖買?象力經與大雲經,涅槃經及指鬘經,以及楞伽經之中,佛陀未開許食肉。爲得財物而殺生,爲享肉食而付款,二者均爲殺生者,嚎叫獄等中受煮。貪圖錢財而殺生,若無買者不會殺,所作作者相勾結,恒常宰殺衆生者,何時付款購買魚,在家衆人若無罪,如是鑄造佛像等,亦怎會有福德耶?建造佛塔者所作,以及漁夫捕殺魚,頂禮佛塔非作者,吃魚並非是殺者,何時食用彼魚肉,享用者若無有罪,爾時供養彼佛塔,供養者亦無福德。殺生者與食用者,二者目的各不同,殺生之人貪財物,享用之人則爲食。貪圖財物殺生者,十萬劫中受炖煮,貪愛肉食享用者,百萬劫中受炖煮。爲佛教徒修行人,漁夫捕殺諸魚類,而爲彼等婆羅門,賣酒之人釀造酒,他人並非無罪過。任何食用肉之人,首先轉生餓鬼界,爾後墮入嚎叫獄。吃肉之人無悲心,飲酒之人無喜樂,執著他人女人者,受到譴責無舍心。”
文殊菩薩所宣示的道理也完全包括在密宗教義裏。聞名遐迩的至尊米拉就曾說過:“所有享用血肉者,及造殺生惡業者,八熱獄中被焚燒。”赫赫有名的…
《藏密素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