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2

  ..續本文上一頁中依《寶性論》作了如下诠釋:經典是依說法者釋迦牟尼佛的增上緣而顯現的有關顯密的聲、句,其所诠之義爲叁學,能诠的聲句毫無垢染,同時經典的依據須圓滿現量、比量和教量,並且其前後中都是善法。

  了義的佛經:在通常的概念中,認爲印刷成冊的經書(如《般若攝頌》等)才是經典。由于通過這些經書能理解佛的旨趣,故暫時也不妨這樣認爲。但由于工人不是佛,故工人以機器、油墨印刷出來的經書僅是相似的佛經,真正了義的佛經不在外境的字與紙上,而是在衆生心中顯現出來的佛所宣說聲句的總相,此是針對衆生的分別心而安立。至于佛的境界中,了義的佛經就是明空雙運的法界實相。

  佛經共分七類:一、佛親口所說的經典,如《般若波羅蜜多攝頌》;二、佛身加持的經典,如由佛身加持金剛藏菩薩所說的《十地經》;叁、佛語加持的經典,如佛語加持文殊菩薩說了《未生怨王忏悔經》;四、佛意加持的經典,如佛意加持觀世音菩薩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五、六、佛的功德、事業加持樹林、天鼓、虛空、凡夫、聲緣羅漢等而說的經典;七、佛開許的經典,佛在世時沒有宣說,開許弟子在結集時可增加的字句,如“如是我聞”、“須菩提請問”、“歡喜信受,作禮而去”等。

  關于論典的定義:無垢光尊者在《總論藏》中總結了論典需具備的叁個條件:一、作者已圓滿具備造論的功德;二、解釋了經典、續部的密義;叁、具備改造、救護兩個作用。

  造論者的條件共有叁種:一、登地以上;二、已現見本尊並被本尊攝受;叁、通達五明。上等的造論者圓滿具備這叁種功德,中等的造論者已被本尊攝受並通達五明,下等的至少已通達五明。至于不具備上述功德者所編撰的文字,即使包羅萬象、洋洋萬言,也不在論典之列。

  “改造、救護”的意義,依世親菩薩的《論義正理釋論》中說,是改造衆生的叁毒成叁學,救護在六道輪回中的痛苦衆生趣入涅槃。

  另外,薩迦派的榮敦巴論師給論典下的定義是:一、作者無散亂;二、抉擇佛的密意;叁、具有改造、救護兩種作用。他的弟子果仁巴論師認爲更詳細抉擇時,還需加“佛涅槃後”這一條件,因爲《解深密經疏》爲佛自己所講,佛當然無有散亂,抉擇了佛自己的密意,並具有改造、救護兩個作用,但不能把它劃歸爲論典。

  無垢光尊者的《總論藏》中雖然沒有明顯提出,但實際已經隱含了“佛涅槃後”這一條件。因爲在此之前已抉擇了經典的定義,並提出經部以外的屬于論部,而且佛在世時,弟子中證得聖位的已得到不忘陀羅尼,未得聖位的也可聽佛直接宣說密意,故不需要有論典。全知麥彭仁波切說,第一部論典爲佛涅槃後阿羅漢們所造的《大毗婆沙論》,也表明了論典應有“佛涅槃後”這一條件。

  了義的論典:與經典一樣,真正的論典並非指印刷出來的書籍,而是指在聽聞者心中顯現出來的造論者所宣說的名、字、句的總相。

  關于論典的分類大致有叁種方法:

  按內容之勝劣而分:《瑜伽師地論》中把論典分作叁勝六劣。叁勝爲:具有真實義、能使衆生遠離痛苦、以修法爲目的。只要具足其中一個條件即屬于殊勝之論。六劣爲:無意義、具邪義,此二與勝論中“具有真實義”相違。惡心所造、無慈悲心所造,此二不能遣除衆生痛苦,故與勝論中之“能使衆生遠離痛苦”相違。以聽聞爲主、以辯論爲主,此二與“以修法爲目的”相違。

  《定解寶燈論》叁勝具足:以文殊智慧了義地抉擇了諸法本性,故具足真實義;從小乘直至一生中證得普賢王如來果位的修法全部具備,故能使衆生遠離痛苦;講述修法所必須具備的象如意寶、燈塔一樣殊勝的定解。

  按作用而分,論典共有四類:即歸納略說佛陀廣說的經典,如《戒律根本頌》、《俱舍論頌》;開顯佛經中隱含的密意,如《現觀莊嚴論》;攝集散于各經中的佛語精華,如《經觀莊嚴論》;使無次第者有次第,如《辨中邊論》。

  《定解寶燈論》總括了小乘共同承認的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以及大乘不共同承認的無量無邊顯宗與新舊密宗法門;以竅訣方式歸納而說,如第二個問題講述了有關小乘的內容,第一、七個問題主述有關大乘顯宗的內容,第四、五、七問題主述有關新、舊密宗的內容;按見修行果(或基道果)的次第而講,第一問題抉擇正見,第二問題抉擇通達正見之能境(即究竟通達人我、法我空性的是佛菩薩,僅圓滿通達人我空性的是聲緣羅漢),接下來次第講述修、行、果,以及得果之後如何宣說了義的法度化衆生。

  以所講法的內容種類而分:有講述五明等的“說盡所有法論”,如《釋量論》;有講述空性與現法等的“說如所有法論”,如《中論》;以及講述五道的“說解脫及一切種智之道”,如《瑜伽師地論》。

  《定解寶燈論》從認識、遣除自己障礙等的前行修法,到抉擇暫時的單空與不清淨的現法,直至現空大雙運的境界,以及抉擇五道的位次等都圓滿具備,故包含了上段所指的叁種內容。又有以抉擇第一、二、叁轉*輪及外密、內密、新舊密宗經、續的不同而作的分法,這些分類所涉及的內容,《定解寶燈論》也都具足。

  可見,《定解寶燈論》抉擇了經典與論典中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密意,所以是如意藏;又從修法方面歸納了一切見修行的精要而成爲竅訣藏。這樣殊勝的論典,十分難遇。法王如意寶曾說過:初學佛法之人,如果聞思憶念、並相似去修《定解寶燈論》中的意義,會在生生世世中不離正見,不生邪見。

  甲二、上師傳法的方式

  分叁:一、導師佛以身語意叁門顯現神通變化而傳法;二、阿阇黎聲聞羅漢以叁清淨而傳法;叁、班智達(智者)的傳法方式

  乙一、導師佛以身語意叁門顯現神通變化而傳法

  首先是佛身神變:即佛眉間白毫放光,遍照虛空,使未被攝受的衆生得以攝受,接著出廣長舌相,遍滿法界,使已攝受的弟子遣除對佛的邪見或疑惑,並生起信心。

  其次是佛語神變:佛以一音聲說法,使無量衆生都能隨類各得其解,如人聽到的是人語,天人聽到的是天人語,非人聽到的是非人語言等。雖然成就了佛果的上師們都有此神通功德,然只有示現十二相(從兜率天下降、入胎、出生、通達五明、受用明妃、出家、苦行、趨菩提金剛座、降魔、證道、轉*輪、涅槃)成道的佛方才示現,而凡夫、聲聞、獨覺與菩薩都不具備,因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所知障,不可能象佛一樣圓滿通達叁世,了知微細的因果等。現在印、藏、漢等不同語言的衆生都在學佛,這也是佛語神通的加持力所致。

  再次是佛意神變:佛遍知衆生根機、習氣、與緣份,了知應傳小乘法或大乘法,或廣說,或不廣不略說,或略說等。

  乙二、阿阇黎聲聞羅漢以叁清淨而傳法

  法器清淨:多數羅漢證果後有他心通,可觀察他人的心相續,知道傳法暫時有無意義,會不會使他人産生邪見等,所以聽羅漢傳法的弟子必是清淨的法器。

  傳法者能诠之句清淨:羅漢已經遣除煩惱障,尤其是俱生我執的種子,消除了貪嗔煩惱,泯滅了親怨分別,故音聲微妙。

  所诠之義清淨:羅漢們都已得到不忘陀羅尼,無論自己對所講的法通達與否,都能圓滿准確地傳述佛的意趣。

  乙叁、班智達(智者)的傳法方式

  藏漢佛法均源于印度,印度古代衆多寺廟中,最著名的是那爛陀寺與戒香寺,有衆多班智達在其中講法、辯經、著論。此後,藏地講法的方式除了彌勒菩薩所傳、世親菩薩發揚的五竅訣傳法方式(必要、略說、解義、連貫、答辯)之外,多數遵從這兩個寺院的傳法方式。

  丙一、戒香寺的傳法方式

  戒香寺的傳法方式分二。

  聽法者法器清淨:首先講作者的功德,其次講該經論的功德,又依《華嚴經》強調聽法時應作四想:將所傳法觀想爲殊勝良藥;將自己觀想爲病人;將傳法上師或善知識觀想爲善巧良醫;自己聞法、修法則觀想爲治病。

  佛法興起、弘揚的過程:即講佛于因地如何發心,如何行持十度,證得佛果,廣轉*輪,又在有粗重分別心的凡夫前顯現涅槃,後來阿羅漢叁次結集叁藏,班智達們著論弘法等等。在雪域,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依戒香寺的講法,因其傳承上師阿底峽尊者來自戒香寺。

  丙二、那爛陀寺的傳法方式

  分五:一、作者;二:所從屬的經典或論典;叁:總義;四:爲誰而作;五:作論必要。

  那爛陀寺的傳法方式可分講經與講論兩種。按五圓滿(地點、導師、弟子、時間、法)傳講經典,按作論五支(作者、所從屬的經典或論典、總義、爲誰而說、作論必要)的方式傳講論典。

  宣講《定解寶燈論》既可依戒香寺的傳法方式,又可依那爛陀寺的傳法方式,也可依彌勒菩薩五竅訣傳法方式。但因爲全知麥彭仁波切是甯瑪派大成就者,而甯瑪巴創始人蓮花生大師是來自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又甯瑪派空性見的傳承上師龍樹菩薩也是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又《定解寶燈論》第一、七問題按月稱菩薩的觀點抉擇,而月稱菩薩也是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因此我們采用那爛陀寺的作論五支進行傳講。

  丁一、作者

  《定解寶燈論》的作者是文殊菩薩化身全知麥彭仁波切,論尾有“遊樂玩名德者造”,即由“德”(全知麥彭仁波切之尊名,亦即文殊菩薩種子字)在嬉戲玩耍中所造。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功德,可從他的傳記獲知,同時也可以從教證(授記)來了知,蓮花生大師曾授記全知麥彭仁波切是在雪域如杲日般弘揚大圓滿的主要大成就者之一,使末法時代衆生相續中的無明黑暗得以遣除,産生無上大圓滿的智慧。

  在雪域的康巴、安多、西藏和馬爾康等地,有數不勝數的伏藏大師曾授記:真實的普賢王如來顯現爲文殊菩薩(文殊是一切諸佛智慧的總集,也是一切諸佛的上師),然後再化現成全知麥彭仁波切。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慈悲、智…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