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P2

  ..续本文上一页中依《宝性论》作了如下诠释:经典是依说法者释迦牟尼佛的增上缘而显现的有关显密的声、句,其所诠之义为三学,能诠的声句毫无垢染,同时经典的依据须圆满现量、比量和教量,并且其前后中都是善法。

  了义的佛经:在通常的概念中,认为印刷成册的经书(如《般若摄颂》等)才是经典。由于通过这些经书能理解佛的旨趣,故暂时也不妨这样认为。但由于工人不是佛,故工人以机器、油墨印刷出来的经书仅是相似的佛经,真正了义的佛经不在外境的字与纸上,而是在众生心中显现出来的佛所宣说声句的总相,此是针对众生的分别心而安立。至于佛的境界中,了义的佛经就是明空双运的法界实相。

  佛经共分七类:一、佛亲口所说的经典,如《般若波罗蜜多摄颂》;二、佛身加持的经典,如由佛身加持金刚藏菩萨所说的《十地经》;三、佛语加持的经典,如佛语加持文殊菩萨说了《未生怨王忏悔经》;四、佛意加持的经典,如佛意加持观世音菩萨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六、佛的功德、事业加持树林、天鼓、虚空、凡夫、声缘罗汉等而说的经典;七、佛开许的经典,佛在世时没有宣说,开许弟子在结集时可增加的字句,如“如是我闻”、“须菩提请问”、“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等。

  关于论典的定义:无垢光尊者在《总论藏》中总结了论典需具备的三个条件:一、作者已圆满具备造论的功德;二、解释了经典、续部的密义;三、具备改造、救护两个作用。

  造论者的条件共有三种:一、登地以上;二、已现见本尊并被本尊摄受;三、通达五明。上等的造论者圆满具备这三种功德,中等的造论者已被本尊摄受并通达五明,下等的至少已通达五明。至于不具备上述功德者所编撰的文字,即使包罗万象、洋洋万言,也不在论典之列。

  “改造、救护”的意义,依世亲菩萨的《论义正理释论》中说,是改造众生的三毒成三学,救护在六道轮回中的痛苦众生趣入涅槃。

  另外,萨迦派的荣敦巴论师给论典下的定义是:一、作者无散乱;二、抉择佛的密意;三、具有改造、救护两种作用。他的弟子果仁巴论师认为更详细抉择时,还需加“佛涅槃后”这一条件,因为《解深密经疏》为佛自己所讲,佛当然无有散乱,抉择了佛自己的密意,并具有改造、救护两个作用,但不能把它划归为论典。

  无垢光尊者的《总论藏》中虽然没有明显提出,但实际已经隐含了“佛涅槃后”这一条件。因为在此之前已抉择了经典的定义,并提出经部以外的属于论部,而且佛在世时,弟子中证得圣位的已得到不忘陀罗尼,未得圣位的也可听佛直接宣说密意,故不需要有论典。全知麦彭仁波切说,第一部论典为佛涅槃后阿罗汉们所造的《大毗婆沙论》,也表明了论典应有“佛涅槃后”这一条件。

  了义的论典:与经典一样,真正的论典并非指印刷出来的书籍,而是指在听闻者心中显现出来的造论者所宣说的名、字、句的总相。

  关于论典的分类大致有三种方法:

  按内容之胜劣而分:《瑜伽师地论》中把论典分作三胜六劣。三胜为:具有真实义、能使众生远离痛苦、以修法为目的。只要具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属于殊胜之论。六劣为:无意义、具邪义,此二与胜论中“具有真实义”相违。恶心所造、无慈悲心所造,此二不能遣除众生痛苦,故与胜论中之“能使众生远离痛苦”相违。以听闻为主、以辩论为主,此二与“以修法为目的”相违。

  《定解宝灯论》三胜具足:以文殊智慧了义地抉择了诸法本性,故具足真实义;从小乘直至一生中证得普贤王如来果位的修法全部具备,故能使众生远离痛苦;讲述修法所必须具备的象如意宝、灯塔一样殊胜的定解。

  按作用而分,论典共有四类:即归纳略说佛陀广说的经典,如《戒律根本颂》、《俱舍论颂》;开显佛经中隐含的密意,如《现观庄严论》;摄集散于各经中的佛语精华,如《经观庄严论》;使无次第者有次第,如《辨中边论》。

  《定解宝灯论》总括了小乘共同承认的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以及大乘不共同承认的无量无边显宗与新旧密宗法门;以窍诀方式归纳而说,如第二个问题讲述了有关小乘的内容,第一、七个问题主述有关大乘显宗的内容,第四、五、七问题主述有关新、旧密宗的内容;按见修行果(或基道果)的次第而讲,第一问题抉择正见,第二问题抉择通达正见之能境(即究竟通达人我、法我空性的是佛菩萨,仅圆满通达人我空性的是声缘罗汉),接下来次第讲述修、行、果,以及得果之后如何宣说了义的法度化众生。

  以所讲法的内容种类而分:有讲述五明等的“说尽所有法论”,如《释量论》;有讲述空性与现法等的“说如所有法论”,如《中论》;以及讲述五道的“说解脱及一切种智之道”,如《瑜伽师地论》。

  《定解宝灯论》从认识、遣除自己障碍等的前行修法,到抉择暂时的单空与不清净的现法,直至现空大双运的境界,以及抉择五道的位次等都圆满具备,故包含了上段所指的三种内容。又有以抉择第一、二、三转*轮及外密、内密、新旧密宗经、续的不同而作的分法,这些分类所涉及的内容,《定解宝灯论》也都具足。

  可见,《定解宝灯论》抉择了经典与论典中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密意,所以是如意藏;又从修法方面归纳了一切见修行的精要而成为窍诀藏。这样殊胜的论典,十分难遇。法王如意宝曾说过:初学佛法之人,如果闻思忆念、并相似去修《定解宝灯论》中的意义,会在生生世世中不离正见,不生邪见。

  甲二、上师传法的方式

  分三:一、导师佛以身语意三门显现神通变化而传法;二、阿阇黎声闻罗汉以三清净而传法;三、班智达(智者)的传法方式

  乙一、导师佛以身语意三门显现神通变化而传法

  首先是佛身神变:即佛眉间白毫放光,遍照虚空,使未被摄受的众生得以摄受,接着出广长舌相,遍满法界,使已摄受的弟子遣除对佛的邪见或疑惑,并生起信心。

  其次是佛语神变:佛以一音声说法,使无量众生都能随类各得其解,如人听到的是人语,天人听到的是天人语,非人听到的是非人语言等。虽然成就了佛果的上师们都有此神通功德,然只有示现十二相(从兜率天下降、入胎、出生、通达五明、受用明妃、出家、苦行、趋菩提金刚座、降魔、证道、转*轮、涅槃)成道的佛方才示现,而凡夫、声闻、独觉与菩萨都不具备,因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所知障,不可能象佛一样圆满通达三世,了知微细的因果等。现在印、藏、汉等不同语言的众生都在学佛,这也是佛语神通的加持力所致。

  再次是佛意神变:佛遍知众生根机、习气、与缘份,了知应传小乘法或大乘法,或广说,或不广不略说,或略说等。

  乙二、阿阇黎声闻罗汉以三清净而传法

  法器清净:多数罗汉证果后有他心通,可观察他人的心相续,知道传法暂时有无意义,会不会使他人产生邪见等,所以听罗汉传法的弟子必是清净的法器。

  传法者能诠之句清净:罗汉已经遣除烦恼障,尤其是俱生我执的种子,消除了贪嗔烦恼,泯灭了亲怨分别,故音声微妙。

  所诠之义清净:罗汉们都已得到不忘陀罗尼,无论自己对所讲的法通达与否,都能圆满准确地传述佛的意趣。

  乙三、班智达(智者)的传法方式

  藏汉佛法均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众多寺庙中,最著名的是那烂陀寺与戒香寺,有众多班智达在其中讲法、辩经、著论。此后,藏地讲法的方式除了弥勒菩萨所传、世亲菩萨发扬的五窍诀传法方式(必要、略说、解义、连贯、答辩)之外,多数遵从这两个寺院的传法方式。

  丙一、戒香寺的传法方式

  戒香寺的传法方式分二。

  听法者法器清净:首先讲作者的功德,其次讲该经论的功德,又依《华严经》强调听法时应作四想:将所传法观想为殊胜良药;将自己观想为病人;将传法上师或善知识观想为善巧良医;自己闻法、修法则观想为治病。

  佛法兴起、弘扬的过程:即讲佛于因地如何发心,如何行持十度,证得佛果,广转*轮,又在有粗重分别心的凡夫前显现涅槃,后来阿罗汉三次结集三藏,班智达们著论弘法等等。在雪域,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即是依戒香寺的讲法,因其传承上师阿底峡尊者来自戒香寺。

  丙二、那烂陀寺的传法方式

  分五:一、作者;二:所从属的经典或论典;三:总义;四:为谁而作;五:作论必要。

  那烂陀寺的传法方式可分讲经与讲论两种。按五圆满(地点、导师、弟子、时间、法)传讲经典,按作论五支(作者、所从属的经典或论典、总义、为谁而说、作论必要)的方式传讲论典。

  宣讲《定解宝灯论》既可依戒香寺的传法方式,又可依那烂陀寺的传法方式,也可依弥勒菩萨五窍诀传法方式。但因为全知麦彭仁波切是宁玛派大成就者,而宁玛巴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是来自那烂陀寺的班智达,又宁玛派空性见的传承上师龙树菩萨也是那烂陀寺的班智达,又《定解宝灯论》第一、七问题按月称菩萨的观点抉择,而月称菩萨也是那烂陀寺的班智达。因此我们采用那烂陀寺的作论五支进行传讲。

  丁一、作者

  《定解宝灯论》的作者是文殊菩萨化身全知麦彭仁波切,论尾有“游乐玩名德者造”,即由“德”(全知麦彭仁波切之尊名,亦即文殊菩萨种子字)在嬉戏玩耍中所造。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功德,可从他的传记获知,同时也可以从教证(授记)来了知,莲花生大师曾授记全知麦彭仁波切是在雪域如杲日般弘扬大圆满的主要大成就者之一,使末法时代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得以遣除,产生无上大圆满的智慧。

  在雪域的康巴、安多、西藏和马尔康等地,有数不胜数的伏藏大师曾授记:真实的普贤王如来显现为文殊菩萨(文殊是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也是一切诸佛的上师),然后再化现成全知麦彭仁波切。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慈悲、智…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