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21

  ..續本文上一頁但這個緣起生也是假立的,是不以勝義理論詳細觀察而言的。

  這時應防止的一個誤區是:我們不能因破了四邊生,便進而把佛法在世俗中的因果、輪回、善惡果報等世俗定律也一並否定了,重新墮在了無邊。那麼應成派是如何看待萬法産生的呢?應成派認爲,在世俗分別心面前只能承認是緣起生,緣起生因爲是假立的,不成實有,故不落四邊。這緣起理論有兩個前提:第一是從現法的角度,第二是面對世俗分別心尚未消亡的衆生。因爲應成派抉擇的無生無滅的法界本性中,包括緣起生在內的一切萬法都已寂滅,也就是緣起生在法界中本不成立。但世俗中有無明的衆生已經把無生的法界空性看成了森羅萬象、錯綜複雜的萬法,並且他們粗重的分別心見到了萬法的生滅,見到稻種長出了稻芽,長成了稻谷,父母生出了子女,並認爲這一切渾然天成,本來就是如此,也只會如此。一部分衆生對這些現象生起了懷疑,進行了思考,試圖找出隱藏在這現象之後的真相,這就是各類外道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但因智慧、福報不足,而未能找出答案。有一類聲聞緣覺,找出了比較令人信服的答案,但也未臻圓滿,他們是衆生中學問淵博、智慧深遠的佼佼者,尚且如此,若直接將應成派無生大空性講解出來,則對絕大部分根性不高的衆生來說無異于對牛彈琴,使他們如聾如盲,無從下手,無法理解。因此佛菩薩們退而求其次,先宣說了因果等前行法,待衆生修行慢慢上路,根機相對成熟,但尚未有能力理解無生大空性時,便從衆生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的角度,將衆生所執爲實有的生滅法與無生大空性折衷,留取了衆生所見的生滅之相,去掉了衆生額外安立上去的實有執著,此即應成派所承認的緣起法,自續派、宗喀巴大師的單空見。待衆生了達了緣起後,執著已大半去除,根性已完全成熟,這時諸佛菩薩便直接宣說出了無生無滅的大空性法界,這時應成派才呈現出其遣蕩一切、超然卓立的獨特風采。如此隨順衆生的根機與意樂,漸次迂曲,而最後使衆生回歸本原,登上法王的寶座。

  緣起生粗粗看來似乎與四邊生中的他生相類似,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爲應成派的緣起生如幻如夢,是不經詳細觀察,暫時得出的結論,跟芭蕉樹一樣,沒有實體。而他生則認爲實有的因産生了實有的果,是經觀察後成立的。在以勝義谛理論觀察時,找不到一個“他”,因爲有種子時無果,在果上無原先的種子,種子與果不會同時存在,就象昨天與今天,上午與下午,前一分鍾與後一分鍾不可能同時並存一樣。又象在夢中,不觀察時好象有種種因果法,但連世間人也知道,這都是習氣幻化,根本沒有一個真實堪忍的因與果的“他體”,又如幻化師幻化出的象馬,本是虛幻,沒有實體,也就無所謂“他體”。反之,他生也就不可避免會有下列過失:因産生果時,因若滅,則因成了斷法,若沒滅,則因成了常法,而應成派的緣起生因爲本身即是不詳細觀察的假立法,故沒有上述過失。

  對初學者來說,佛所說因果是不可思議的,沒有能力去觀察,故暫時不能觀察。已對因果産生堅定不移的信心後,才可以進行深入、真實的觀察,這時就如實了知應成派所說的因果是假立的緣起生。

  因此中觀應成派在世俗衆生面前說果依靠因而産生,而且因果如夢如幻沒有實有,只在因緣如夢幻和合集聚時,才會産生如夢如幻的果,因此是緣起生。

  第叁、“破四句生因”是破除有宗的因能産生果的執著。有宗執著的實有因産生實有果的方式歸結起來共四種,稱作四句,即:“一因生一果、一因生多果、多因生一果、多因生多果”。

  雖然在世俗分別心面前,可以暫時相似地承認這四種出生萬法的方式,如眼根、心識、外境色法叁者和合後才産生眼識所見的形象,即是多因生一果。又如一粒稻谷生長出幾十粒稻谷即是一因生出多果等等,但在勝義谛中都不成立。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門》、智藏論師的《二谛論自釋》中都廣破過勝義中這“四句生”

  第四、“離一多因”,這不是從因、果的能生與所生方面,而是直接從法的本性上去抉擇空性。諸法的本性上如果有實有的法存在,則要麼是一體,要麼是多體。先觀察一體這種情況,我們把一根柱子分成上、中、下叁部分,又把上面的部分再分成上中下叁部分,這樣分下去,會發現成爲一體的柱子根本不存在。沒有一體,也就更不可能有多體,因爲多體是依靠許多個一體組成的,就象經堂裏一個人都沒有,也就不可能有許多人組成的僧團。

  第五、“緣起因”的理論:一切諸法是空性,因而能顯現。顯現遠離了世俗谛中的斷邊,又因所立是空性,遣除了勝義中實有的遍計法,故遠離了常邊。

  在抉擇空性的這四種因中,第一種“金剛屑因”是從因的角度,第二種“破有無生因”是從果的角度,第叁種“破四句生因”是從共同對因果觀察的角度,第四種“離一多因”是直接觀察諸法本性的角度。而接下來的第五種“緣起因”包含了前四因的全部內容,在五大因中最具力量,能摧破一切實有的執著,同時遠離常邊與斷邊,故是五大因中的“因王”。

  中觀抉擇諸法本性有叁種方法,被稱爲“叁解脫門”,即抉擇因的無相解脫門,抉擇果的無願解脫門,抉擇自性的空性解脫門。其中金剛屑因抉擇無相解脫門,破除色與形相;破有無生因抉擇無願解脫門,勝義中無果,因此無有取舍,而達無願;破四句生因共同抉擇無相、無願解脫門;離一多因抉擇空性解脫門,勝義中無一體,也無多體,故是空性。緣起因則共同抉擇叁解脫門,故又被稱爲“因王”。

  按性質來分,可以有“對立可得因”以及“統一不可得因”,緣起因屬于“對立可得因”,另外四因屬于“統一不可得因”。對自續派和應成派來說,這五大因都是“破因”,而不是“立因”。無論是自續派的單空,還是應成派的大空性,都是只事破除而不事建立。(是指破除實有後不再建立一堪忍實有之法)

  雖然自續派與應成派共同運用這五大因,但在運用方式上又有著本質的區別。自續派本身就承認叁相理論,也力圖從正面去推出空性的結論,因此是“自續”的理論。對于應成派來說,這是“他稱”的理論,因爲應成派抉擇的是出世、入定時的空性並入定安住在究竟的法界中,因此它自己並不需要一個承認並借以宣說的理論,因爲法界本性遠離分別,一法不立。以此而對衆生的妄想分別所增益出來的種種顯現作認真觀察時,必然會發現種種難以成立的漏洞。正是基于這一原理,應成派論師在不離法界空性的同時逐層剖析衆生所承認的對象,最後得出他們的承認根本就不能成立,也就是使用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這些方法總結起來,也就是共同的五大因與不共的四大應成因。可見,應成派新鮮活潑,並不拘泥于某一種理論,也不刻意從正面去推出空性的結論,而只是爲隨順世俗凡夫人的根性,爲其解粘去縛,廓清迷霧,不說而說,說猶未說。

  前面已講了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共同具有的五大因,接下來介紹應成派不共同的四大應成因,即:彙集(攝受)相違應成因;根據相同之應成因;能立所立同樣不成立之應成因;他稱叁相應成因。

  聖者入定時安住的法界本性是不可思議、遠離四邊的,這時無遮與非遮、破和立都不作承認,因爲這些都是屬于分別心所造作。但在凡夫面前相似抉擇勝義谛空性時,中觀應成派則將分開二谛等作爲所破法,以共同的五大因與不共的四大應成因摧壞一切有無諸邊,而承認無遮,而且是大無遮。

  在抉擇勝義谛空性反體的理論中,中觀應成派的理論是無上的,因爲它不分二谛,不作任何承認,因此廣大、深細地抉擇了空性,使世間衆生能借此相似地理解佛、菩薩的入定智慧,依此去修,也能容易地證得大乘的見道果位。

  《中論》中說:正因爲萬法無堪忍實體,假立緣起才會得以顯現。即不清淨的寶瓶與清淨的如來藏光明在二谛中都沒有堪忍的實體。因此應成派把二谛也列爲所破法之一,佛陀所安住的即是這種沒有分別、沒有承認、不可思議的法界大空性。

  在共同的五大因中,應成派與自續派不同的是不分開二谛,不加勝義的簡別,在四大應成不共因中,應成派同樣沒有任何承認,而推出他派或叁相推理的自我矛盾。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四種不共應成因的梗概,並以內道有宗的他生見爲例進行說明。

  一、彙集相違應成因。內道有宗分開二谛,承認他生,他們承認因和果是不同自性的他體,同時又承認因能生果,應成派把這兩個立論彙集在一起,既然因、果是不同自性的他體,則種子不能生出芽,即因不可能生出果來,這顯然與因能生果的理論相違,故其立論不能成立。

  二、根據相同之應成因。因爲因與果是不同自性的他體,且因能生果,則依照與它相同的根據,可以推出火焰也應能生出黑暗,因爲火焰與黑暗也是不同自性的他體。實際上應成派對種子、芽、黑暗、火焰都不作承認。

  叁、能立、所立同樣不成立之應成因。對于上述第二個根據相同因,有宗回辯說,雖然火焰與黑暗也同是他體,但與因果關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因爲要構成因與果除了兩者應互爲他體外,還需滿足四個特點:因本身有産生果的力量,但火焰沒有産生黑暗的力量;因生果現量可見,而火焰生出黑暗不可能現量見到;因生果是緣起法,而火焰生黑暗不是緣起法;因生果是法的本性,而火焰生出黑暗不是法的本性。因此因能生果依然能夠成立。

  中觀應成派于是對這四個特點逐個進行觀察。

  力若在果上,顯然有過失。力若在因上,則觀察力與因是一體還是異體,若是一體,則把種子從上、中、下、左右分別觀察,不存在一個實有的因,若是異體則産生果的不應該是因,而是那個力。

  若現量見,應分清能現量見的是諸佛菩薩的入定智慧,還是凡夫的分別心識,若是前者,則據《叁摩…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