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因緣集聚時才會有顯現,比如、石女兒、龜毛兔角就不可能顯現。若問:是否只有實有法才能顯現?正好相反,若真有實有法則無法顯現,凡有顯現,都不實有,大部分顯現的虛妄性我們分別心粗重的凡夫只有深入觀察思維後才能了知,但也有我們現量可知的虛幻法,如水中月影、鏡中景象、空谷回聲等等。
因此在世俗中,一切都是緣起生,沒有大自在天、神我等實有的主宰來懲罰或幫助我們,支配我們的就是那無欺的因果緣起規律,但一切的主動性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只要不造惡業,便不會感受痛苦,因爲沒有這類因緣集聚的機會。但若破了戒律,犯了五無間罪等,相續中就有了受苦的種子,雖然這種子在勝義中觀察時,是了不可得的空性,但在沒有把它忏悔清淨之前,它還是會迅速增大,因緣成熟時,造業者便會親身感受痛苦的果報。
無論在觀待衆生分開了二谛時,還是在不分二谛的諸佛菩薩的瑜伽現量前,現空一直都是雙運,它們對衆生無利無害,顯現的萬法不是衆生轉生輪回、産生煩惱的因,空性也不是衆生脫離輪回,獲得涅槃的因。衆生之所以轉生輪回、充滿煩惱,其原因就是衆生的無明對萬法産生了實有的執著。其實,即使在初學者面前,不清淨的現法也不會産生太大的障礙,主要應做的就是放棄對它們的實有執著。
自續派認爲顯現正遣除了無邊,空性遣除了有邊,而真實的意義卻是以顯現遣除有邊,空性遣除無邊,這正是應成派現空無二的真實意趣。
當我們通過聞思修行的階梯,證得了究竟的現空大雙運時,便是我們徹底超越世俗的因果緣起規律支配之時,此時至少已登入初地。菩薩入定中,以無漏智慧現見一切諸法都是本來清淨,本來無有分別,本來就與法界空性一味,大光明與大空性融成一體,猶如火與火的熱性,無法分離。沒有單獨的現法,也沒有單獨的空性,現空沒有主次之分,這在下面第五個問題中有廣述。
爲了便于理解,我們在論述時,先把現與空分開來抉擇,最後得出他們雙運的結論。(雙運、一味、一體、無二,都是表明現空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真正修行的時候,並不是這邊一個現,那邊一個空,就象兩個人,先是互相敵對,後來握手言和。
另外,顯宗是以分別心去相似理解法性,密宗則將智慧直接安住在大清淨的本來面目中,因此顯密在所見到的空性本面上雖沒有任何差別,然在登地之前,在方便竅訣、速度以及所得到的加持力上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將在本論第六問題的回答中具體闡述。
于彼此空以此空,此空此現之分析,
始終不可獲得故,是由內心定解時,
尋義智者無義故,情緒不生懊惱上,
既得樂意真希奇!鬗鬗鬗鬗鬗鬗鬗鬗
在這些“此空以此空”及“此空此現”等說法觀察分析下,始終不可獲得、不可成立現空雙運義。對以上現空無別的意義和境界由內心生起定解或證悟,這時尋找真實意義的智者已得到了無義(現空無別)之故,不似俗人丟失東西沒找到而生懊惱,而且既得不可思議的境界即法界的本性故,心裏樂意非常,這是真希奇!
對“于彼此空以此空,此空此現之分析”這兩句的解釋,藏文的注釋說法不一,按照法王如意寶的解釋,前一句是嘎單派的自空見解,後一句是隨理唯識等承認實有法的他空見解。
“此空以此空”,柱子、寶瓶等自己不空,是空性所安住的基礎,只是空基上面的實有才是真正的空性;“此空此現”,此空指因無明而産生的不清淨世俗法,此現指如來藏,這是隨理唯識以及門朗格日錯解了覺囊派他空見的不了義他空等,間接上也包括了小乘有部經部認爲的勝義中存在著無分微塵與刹那的分別心的非遮見。這一系列對空性與顯現的分析,都與現空大雙運直接相違,不但在勝義上,即使在世俗中也不可能獲得。
探尋萬法本性的智者,在內心對現空大雙運真正生起定解時,恰恰因爲沒有找到有邊、無邊等的實有之義,故與普通人苦苦尋找後一無所獲、空手而歸的失落心情完全不同,心中不但不懊惱悔恨,反而生起了不退轉的堅定信心,産生強烈的歡喜心。因爲這時尋義智者對諸法之基已有了相似的正見,可以相似地與諸佛菩薩一樣安住于法界本性,度化衆生的能力也相似得到,佛果已遙遙在望。如《金剛經》雲:“以實無有法得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而現量證得這一殊勝定解,了達了本來面目時,其相續中的歡喜心更是無以倫比,前所未有,初地菩薩取名爲“歡喜地”即是此理。即使對這現空大雙運稍有認識的初學者,相續中的粗重執著都可以迅速減輕,對上師叁寶的信心與歡喜越來越大,對甚深的法界本性樹立起堅固的定解,産生諸多希有的功德。
堪布剛華在《定解寶燈論講義》中說:在雪山自空與他空有許多辯論,但承認現空雙運的宗派才是最究竟的宗派。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下面也有類似的金剛句。
第一個問題已經講完,下面作一總結。法界的究竟本性是無遮還是非遮,應從兩方面觀察:諸佛菩薩的入定智慧遠離了分別心的造作,沒有破除與建立,這時沒有無遮見和非遮見;在凡夫分別心前以勝義理論抉擇大空性時爲大無遮見,以見清淨的名言理論抉擇如來藏等現法時爲大非遮見,而不是無遮單空,也不是遠離空性的實有的非遮。大乘顯宗第二轉*輪的般若經論著重抉擇大空性 (也稱爲大中觀、大般若),對如來藏的大光明作了略說,而第叁轉*輪的了義經論宣說了與本來清淨的大空性雙運的如來藏大光明。
這時基道果怎麼安立呢?大空性與如來藏大光明是佛的法身智慧,在凡夫面前,這是法界基的本性,是所知法,漸次安住于基的本性是道,首先是資糧道、加行道時的相似安住,慢慢純熟後,到見道入定時已正式見到了本基空性。在見道與修道入定時見到了本基中相應的空性與光明的大雙運,或者說見到相應的如來藏光明,出定時則見到如夢如幻的顯現,如此輪番而修。當二障完全消盡,圓滿通達了如來藏光明時,便證得了佛果。基道果本是一味一體,是佛的法身(也即是究竟法界)的叁個反體,修道即是如理安住于本基之中,得果也就是證得了基的本性,而並非在無爲法的基之外再去求一個有爲的緣起法。
無論在佛、菩薩、聲緣羅漢還是在六道衆生面前,究竟的法界只有一個,在這法界中,輪回、涅槃、衆生、佛、菩薩、清淨、不清淨都沒有絲毫差別,皆是一味一體,故以代表一切萬法無生無滅的A(阿)字來表示。因而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全論結尾把第一問題歸納爲“阿者不生之法門”。修學顯密了義教法的初學者只有廣泛聞思諸法無生的經論,相續中産生堅固的定解後,再去修行,才不至于誤入歧途,才會順利成佛。
丙二、第二問題:聲緣怎證二無我
分叁:一、破斥他宗;二、建立自宗;叁、龍樹菩薩與彌勒菩薩密意不相違
丁一、破斥他宗
第一個問題抉擇了基的正見,第二個問題將抉擇證悟此正見的是聲緣羅漢、還是菩薩?仙人先作廣答,後以“者遠離諸垢門”進行歸納。
所謂二無我,即是人無我和法無我,換言之,即無二我,也就是無人我和無法我。“我”不是世俗稱謂中“你、我、他”中的“我”,而是指“自我”,也就是有其實有的自性。人我與法我總攝了有情的一切妄執境界。人我,即是凡夫妄執五蘊爲實有之物,而産生對虛假的“我”的執著,此主要就有情而言;法我,即是凡夫妄執諸法爲實有之物,它涵蓋的範圍有廣、狹二種,廣義的法我指包含了人我在內的一切萬法,因五蘊本來就是萬法中的一部分,即廣義法我包含了有情與外境,以及無邊、二邊、非二邊,狹義的法我指除人我之外的那部分法我。
從二障的産生根源來說,人我執産生煩惱障,狹義的法我執産生所知障。所謂煩惱障,是對衆生證得暫時解脫形成障礙的煩惱,細分不可計數,歸納起來便是貪嗔癡叁毒(或再加慢、嫉而成五毒);所謂所知障,即是對衆生證得佛的一切智智所形成的障礙,歸納而言,便是二取、叁輪執著和習氣。准此,人無我智慧即是去除了衆生在五蘊粗相上産生的“我”的執著,了達了“我”的本來空性,法無我智慧則有兩重含義:去除了對人我之外的諸法的執著,了達了除人無我空性之外的法無我空性(狹義);去除了對一切萬法的執著,了達了一切法的空性(廣義)。下圖略示自宗的觀點:
總的來說,佛法暫時分爲叁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包括佛果),根據《妙法蓮華經》以及彌勒菩薩、龍樹菩薩的觀點,這叁乘究竟都必將成佛,即佛法究竟上只有一乘——佛乘。在暫時所分出的叁乘中,聲緣羅漢證悟了圓滿的人無我及部分的法無我(其中聲聞羅漢證悟了五蘊是粗相的假立,但對細相的無分微塵和刹那分別心仍執爲實有,緣覺羅漢則通過對十二因緣的觀察,對細相的無分微塵也遣除了實執,只剩下了對細相中的刹那分別心的執著,這是他們之間的差別);菩薩與佛已證悟了圓滿的法無我,即圓滿證悟了第一問題中所抉擇出來的基的正見。確切地說,菩薩已圓滿地見到法無我,雖還有垢障待除,但已沒有爲自己而求涅槃的發心,也不會因煩惱而轉生輪回。只有佛陀既遠離了凡夫不清淨的輪回及小乘聲緣只爲解脫自己生死而求涅槃的過失,又遠離了一切垢障,證得了無有取舍的法界大平等。故“者遠離諸垢門”直接表明佛菩薩已遠離了妨礙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的諸垢(比如斷除了爲自己求涅槃的發心),間接表示聲緣還未清淨現見圓滿法無我的垢障(如僅爲自己求解脫的發心。)
有謂聲緣阿羅漢,無有證悟法無我。
有的認爲聲緣阿羅漢根本沒有證得法無我空性。
“聲緣阿羅漢”是指聲聞、緣覺中已證得無學道阿羅漢果位者。聲聞是指在佛前聞四谛法,然後又爲他人宣說所聽聞到的…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