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32

  ..續本文上一頁,由嘎單派理解的見一法空則已見諸法空來觀察,則諸法名言中也不存在自相了,二谛中都成了不生不滅的空性,那麼自續派也已抉擇了圓滿的法無我,是完全的應成派了。這麼說來,一切宗派都成了中觀應成派。

  楚西降央多吉在注釋中指出:若如是許則有外道數論派也應成內道的中觀應成派的過失,因爲數論派《自在黑續》雲:“殊勝叁德性,並非所見境,凡是所見者,如幻極虛妄。”意即其勝義谛(叁德)不能在世俗中被理解或見到,世俗名言所感受或見到的都是如夢如幻、虛僞的假立空性。因爲已經見到了世俗中的空性,因此也應能圓滿證悟法無我空性,這樣他們也成了應成派。

  又月稱論師《入中論自釋》雲:世間凡夫也知夢或影子是空性。依嘎單派所說,那麼尚未學宗派的世間凡夫也如月稱菩薩一樣成爲大乘中觀應成派的論師,外道及內道的有部、經部、唯識、自續派也都無一例外應成爲應成派了。

  誰有聲聞緣覺者,誹謗譏毀大乘宗。

  既然有部等也是大乘中觀應成派,承認了圓滿的法無我空性,那怎麼還有傲慢的聲緣來誹謗大乘宗派呢?比如他們說般若經典不是佛所宣說,而是佛涅槃後魔的化身龍樹僞造的,都是斷見,以及說這些大乘論師根本沒有證悟等。

  而彌勒菩薩《經觀莊嚴論》指出:小乘正因不通達大乘的甚深經典而誹謗爲非佛說。寂天菩薩《入菩薩行·智慧品》中也引述了小乘向大乘所發的問難:“由見谛解脫,何用見空性。”

  是故一者之自性,雖與合等一切法,

  然而不足內外緣,爾時緩慢證悟也。

  因此雖然一法與一切法的究竟自性都是同一法界本性(但應注意這不是從能證的衆生方面,而是從所證的法界本性上來說的),但在暫分叁乘時,聲緣尚未入大乘道,內外緣沒有具足:外沒有依止大乘的阿阇黎,內沒有大乘不共同的大智慧、大悲心的修法,故而在未入大乘時不能圓滿通達法無我空性,只有漸漸入大乘道,然後才能證悟。因此,相對于一開始就入大乘的人來說,是緩慢證悟。

  《大智度論》卷叁十一雲:“但爲小智鈍根故,先說衆生空;爲大智利根者,說法空。”《華嚴經》中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住初地,有無量身業,無量口意業,已能過聲聞辟支佛地。”金剛藏菩薩言:“緣大法故過,非實行力,第七地實行力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現觀莊嚴論》對這個問題也有闡述:“彼由緣相門,非方便故遠。”意即小乘尚未證悟圓滿的法無我空性,而且外內的緣也不具足,觀待大乘菩薩來說,聲緣得到究竟一切智智的佛果還要很長時間。

  我們也可以觀察大小乘基道果的差別,聲緣弟子在抉擇基的正見時並未了知一切法的本性就是究竟空性,故修道是觀察四谛十六行相,認爲萬法是無常、苦、空,修人無我空性,而未修一切清淨無生無滅的法無我空性,證羅漢果時只通達了圓滿的人無我,未能證得圓滿的大乘法無我空性。

  本來利根以自力,雖有證悟而鈍根,

  立即不定自證悟。

  通常利根者以自力,可以從一法的空性,迅速證至一切法的空性,但小乘弟子等鈍根者則不一定能以自力馬上證悟。

  “利根”指大乘弟子,如《現觀莊嚴論》雲:“由善巧方便,即說爲鄰近。”大乘菩薩已生起了殊勝的菩提心,已抉擇了圓滿的法無我空性正見。在資糧道與加行道的一大阿僧衹劫積聚了極多的二種資糧,由于具備這些條件,在見道位就可以證悟圓滿的法無我空性,故爲利根。

  “鈍根”指聲緣阿羅漢,他們需要進入大乘的資糧道,依止大乘的阿阇黎所宣說的竅訣去修行方能慢慢證悟,想不入大乘而要極快證悟則不可能。

  若不分別根機,則一切衆生都應成利根而極快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或者反過來說,學法者都成了鈍根,不能證悟。所謂的根器,包括信心、精進、念、禅定、智慧五個因素,大小乘各自都講這五個因素圓滿具足的是利根,反之爲鈍根。

  那麼聲緣弟子在何時證得圓滿法無我空性呢?

  一旦必定需證悟,經說十千劫之後,

  羅漢出定入大乘。

  羅漢最終也必將證得圓滿法無我空性,經中說在一萬劫後,羅漢將出定修學大乘道。

  佛在《妙法蓮華經》等經中說:聲緣阿羅漢入小乘共同滅定安住十千劫(即一萬劫)後,必定出定而進入大乘道。因爲阿羅漢已經遣除了煩惱障的種子,斷盡了輪回的因緣。故而他們在十千劫最後一刹那往生淨土,並在第二刹那出定,但這出定並非是由自力,而是憑籍佛身口意的方便加持而出定。即佛身放光、彈指,佛語中宣說阿羅漢所得只是暫時解脫輪回的有余涅槃,非爲究竟,不應以此爲滿足,應當進入究竟的佛乘,得究竟的無余涅槃,並以意念加持。佛與大菩薩雖亦已斷盡叁界輪回的種子,但由于無礙的大悲心與智慧雙運,在六道中或依叁摩地幻化或一至七地依願力而自在度化衆生。阿羅漢卻沒有這種大悲,也沒有發起殊勝的菩提心,更無雙運智慧故不能依叁摩地幻化或依願力轉入輪回,只有在往生清淨刹土後才能發起世俗菩提心,依止大乘的佛菩薩,積聚福慧二資糧,聞思大乘了義的經典,産生出法無我空性的正見而相似修習,漸次得見道果位時,方圓滿見法無我空性,從二地進一步修道,乃至得佛果時才徹底斷盡二障而圓滿一切功德。

  下面說明暫分叁乘時聲緣阿羅漢不可能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的理由。

  如理趣入大乘者,亦需無數劫修習,

  聲聞尋求寂樂者,如是數千彼劫中,

  何無未證諸無我?

  如理趣入大乘的菩薩尚要一大阿僧衹劫時間相似修法無我空性,以及發世俗菩提心、廣積資糧,才能得見道位而證悟法無我空性,而聲緣僅求自己暫時得寂滅安樂之果、根鈍、無菩提心、無廣大二資糧,在短短的叁生(聲聞)或百劫(緣覺)加上安住滅定的十千劫時間裏,怎麼會有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的可能?

  由以上的教理都說明宗喀巴大師所說“叁乘見道一”是不了義的宣說,若執爲了義,則直接與教理相違,就左右爲難,好像端著盛滿滾燙開水的玻璃杯子,丟了要摔爛杯子,不丟手又會被燙傷。

  得地菩薩見法界,亦豈越上圓明耶?

  即使登地以上菩薩所見到的法界,也豈非不是隨著智慧加深,位次增上而越來越圓明的嗎?

  大乘菩薩在資糧道抉擇法無我空性而得定解,在加行道中進一步深入,感受更殊勝,在見道位才現量證到,從二地以上修道則逐漸斷除二障俱生種子習氣,使正見增上,更爲圓明地了解法界的本性。這樣菩薩在見道後還要修,而不是在登地時就可一了百了,而聲緣阿羅漢連大乘道都未進入,怎麼可能證悟圓滿的法無我空性呢?

  龍樹菩薩在《法界贊》中以比喻來說明:象下半月廿九晚上,只能見到一絲月芽兒,比喻在大乘資糧道、加行道,只相似抉擇法無我空性,相對于諸佛菩薩而言,所見的只是法界本性的極微部分;而到初叁、初四,月亮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已能被明顯地看到,比喻見道的登地菩薩開始逐漸斷除俱生二障之垢而見法界本性;從初五到十五月亮越來越增上,至最圓最亮,比喻在修道中,法界本性越來越被圓明地見到,得到無學道的佛陀果時,已將俱生二障之垢遣盡無余,圓滿證悟法性。

  彌勒菩薩《寶性論》也雲:凡夫無法斷除二障之種子,得清淨的見道。而登地菩薩在修道入定時能圓滿見法界本性,但出定後仍有二取的所知障等,由見漸漸增上,到佛果才能始終安住如來藏的清淨大光明中。

  既然大乘見道已圓滿見了法無我空性,見到了究竟的法界本性,爲何還不能一下子證悟圓明的法界呢?詳細觀察即知見道位所見法界本性,不是從遠離俱生二障之俱生種子與習氣的斷德角度而言,而是從菩薩入定時遣除二障遍計種子現證本來清淨的法界本性角度而言(菩薩因爲沒有圓滿方便的資糧,不可能常在定中,在出定時由于垢障便無法見到法界本性)。法王如意寶常常比喻說:從一裏遠的地方見到一個人,是大概的形象,漸漸走近只叁步握手問好時,對臉部五官等的形象都見得一清二楚,這也就是從見道、修道直到無學道佛果的過程。

  那麼欲圓滿證悟法無我空性應具備什麼條件呢?

  若具發心行回向,無邊理門積資助,

  必定一切應證悟,如同密宗速證悟,

  具緣善巧方便故。

  如果發起了世俗菩提心修習大乘的六度,並將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同時聞思無邊的般若、中觀應成派理論及了義唯識(隨教唯識)等的教理門,准確地抉擇出勝義谛的空性;加上以六度中的方便門來積聚資糧,作爲助緣,這樣具足了因緣和善巧方便後,才能遣除二障,圓滿證悟一切諸法的究竟本性。如同密宗因爲有金剛上師不共殊勝加持力,加上本人抉擇了圓滿的正見,有堅定不退轉的信心,依生圓次第、大圓滿的竅訣而修行等各種因緣及善巧方便,故能極快成就一樣(“具緣”在藏文本中是“具足”之義)。尤其無上大圓滿,具上等信心的弟子,精進修持六個月,就可得到普賢王如來的果位。《莊嚴誓言》中說:“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獲金剛持地。”即如果叁昧耶戒清淨而且具足信心、恭敬心,僅六個月就會獲得金剛持地。《傑珍大圓滿》也說:叁昧耶清淨且具足真正的上等信心,修此法六月即可得到普賢王如來的果位。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說:“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于心中。”即守持清淨的叁昧耶戒,得到了上師的加持,産生信心後,僅聽聞無上大圓滿的金剛句,以此可斷除輪回的種子和習氣,而且信心具足的弟子今生在六個月當中就可以得到普賢王如來的果位。

  如同密宗中可快速證悟,大乘顯宗與小乘相比,由于有不共的因緣善巧方便,亦可快速證悟,如《大智度論》卷七十四雲:“複次,遠離般若,用聲聞、辟支佛法修行四念處如恒河沙等劫,不如一日如所說住般若中修四念處,乃至一切…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