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33

  ..續本文上一頁種智。”

  己二、別釋聖教妙義而除疑

  正確理解龍樹菩薩《寶鬘論》的密意:

  雖除執著常有我,俱生我執貪五蘊,

  是故何時有蘊執,彼有我執之教義。

  雖然遣除了外道邪派的遍計我執(如認爲有常一自在的作者),但若對五蘊仍有執著,則一定還會有俱生我執,因此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雲:“如是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此處指的是龍樹菩薩的密意,非他派觀點。

  其理由是:

  何時設施處蘊有,爾時彼執意樂有,

  假立我之因具故,彼果我執說不退。

  無論在何時,只要俱生我執的施設處——五蘊以及執著五蘊的意樂都存在,産生假立我的因就已經具備,因此俱生我執之果也就必然不會消退。

  大小乘《俱舍論》都指出産生俱生我執等煩惱現行有叁緣:隨眠、所緣境、非理作意。衆生沒有遣除相續中煩惱的種子,有怨親等的所緣境,加之分別心的非理作意,故我執若不消失,依緣便會産生煩惱現行。

  正確理解月稱菩薩《入中論》的密意,了知爲什麼已破了常我後仍然有假立的俱生我執:

  何故常我雖遠離,假我尚依設施處,

  未止俱生執境故,生起我執無障礙。

  是故消除煩惱障,必需蘊等證空性,

  此說不合聖教義,此義如是月稱解。

  爲什麼呢?因爲常我雖然已遠離了,但是假立的俱生“我”仍然依存于其施設處——五蘊上,這樣因尚未遣除俱生我執的對境——俱生我以及五蘊粗相,因此仍會毫無障礙地生起我執。因此嘎單派認爲要消除煩惱障,就必須把粗、細五蘊都證爲空性的觀點不符合聖教之義,這從月稱論師有關的觀點中就可得出。《入中論》第六品雲:“證無我時斷常我,不許此是我執依,故雲了知無我義,永斷我執最希有。”又雲:汝宗瑜伽見無我,不達色等真實義,緣色轉故生貪等,以未達彼本性故。”

  倘若了達假立我,則除我執能足夠,

  雖未了知無繩索,而見無蛇除蛇執。

  聲聞阿羅漢只要通達五蘊多體聚集産生的“我”原是假立,就足以能遣除我執,獲得暫時的涅槃。比如,誤認花繩爲蛇而産生恐懼,只須知道原本無蛇,只是一條繩索,就能除去蛇執,解除恐懼,而不必進一步了知繩也是因緣和合的假立。

  對這個問題,前面已引用小乘經部(如《聲聞經》)的教證及七相(五相)的理證,還可用房子與馬車的譬喻來說明。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日光論》中說:對房子的執著是因門窗磚瓦柱子等和合聚集在一起而成的房子形狀才生起,而不會因單獨的一塊石頭或一根柱子生起,因此要遣除這種執著,把房子拆開來就可以了,而不必要把石頭、柱子也繼續切割、細分。同樣,遣除對自相續五蘊的實執也只須把它分開觀察了知只是微塵刹那的假立就可以了,而不必通達五蘊微塵刹那也是空性。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遣除單秋疑惑論》中進一步指出:反過來看嘎單派的觀點,即聲緣弟子若僅依第一轉*輪的經論聞思修習,尚不能了知四谛十六行相的無常、苦、空等,也就不能通達人無我空性,不能得到真實的阿羅漢果,這就等于誹謗了小乘的經論,有很大的過失。全知麥彭仁波切對單秋說:“這等同于破第六條密乘根本戒的墮罪,這是哪位阿阇黎跟你說的?”四谛法是佛不共悲心所宣說,對下根者得小乘解脫果來說是了義的修法,具極大的恩德。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智慧品》中指出,觀察“我”與自己的手足四肢等五蘊是一體還是異體,對初學者遣除俱生我執是竅訣性修法,很容易遣除我執。我執本體本來就是空性,而凡夫衆生猶如狂人般想抓住一個本來沒有的東西,但對初學者來說,不以聞思抉擇正見,就不會有修證的基礎,但産生正見後,還要反複憶念修習,才有力量産生修慧,最後到阿羅漢果時才能圓滿遣除俱生我執的種子,解脫輪回的痛苦。否則,起初不以聞思抉擇正見,或有正見後不憶念修習,都不會有實際效用。

  己叁、真如法性唯一故究竟成立一乘,余宗偏失而自宗應理

  最終必定需證悟,諸法本體即一性,

  現見真實一相故,龍樹父子理證說,

  究竟成立唯一乘。

  但聲緣羅漢最終必定會回小向大,證得諸法的共同本性而成佛,這時以出世無漏的智慧可現量見到諸法的真實本性唯是一相,對此廣泛抉擇的是龍樹月稱父子(龍樹菩薩創立中觀,然後月稱菩薩進一步開顯龍樹菩薩的密意,故月稱菩薩被共許爲龍樹菩薩的法子、意子),他們以教理抉擇了究竟只有唯一的佛乘。

  龍樹菩薩《法界贊》雲:“法界無別故,主要乘無分,宣說叁乘者,引衆生入佛。”即法界沒有區別,則究竟的大乘也沒有分類,只有一乘,而佛宣說叁乘乃是爲了接引聲緣種姓的弟子得暫時解脫,最終也趣向佛果,因爲他們不能很快地契入大乘道,故佛以悲心不舍棄他們,就側重于自利的解脫而宣說了第一轉四谛*輪。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講佛果功德時說:“離知真實義,余無除衆垢,諸法真實義,無變異差別,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即要斷盡二障,必須具備通達究竟法界本性的智慧。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日光論》中說:第二轉*輪與第叁轉*輪的許多了義經論都宣說究竟一乘,如第二轉*輪的般若經典抉擇的空性也只有一個,沒有高低、優劣的區別。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依第叁轉*輪了義經典《白蓮花經》講:一切衆生同等具足如來藏大光明,徹底遣除障垢得佛果功德時,大光明會圓滿顯現。

  《妙法蓮華經》中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又雲:“我即自思維,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墮于叁惡道。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

  《大般涅槃經》雲:雖暫分叁乘時有聲緣阿羅漢等,但究竟唯有一佛乘才可得真實無上的涅槃,即:“諸法性平等,唯有一涅槃,無二亦無叁。”

  假使以按汝自宗,彼者聲緣已證故,

  此理怎成爲一乘,僅僅立宗而已也。

  但按你們嘎單派自宗的觀點,聲緣阿羅漢既然與大乘菩薩同等地證悟了圓滿的法無我空性,則應得到與菩薩相同的果位,即聲緣羅漢與大乘一地菩薩一樣,證悟了“諸法本體即一性”。以上述道理怎麼能成立究竟一乘呢?你們所謂“叁乘究竟一乘”的理論是沒有能立的所立,僅僅是立宗而已(因爲暫分叁乘時,聲緣羅漢只證悟部分法無我空性,要入大乘後,才能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即證悟“諸法本體即一性。”而你們自宗認爲聲緣羅漢已證“諸法本體即一性”,這樣成立究竟一乘的能立就不存在,即沒有必要成立。)。“彼者”即是指“諸法本體即一性”。

  大乘中觀應成派、自續派、隨教的唯識宗都承認唯一佛乘,而小乘有部、經部及大乘隨理唯識派則認爲究竟是叁乘,而不是一乘。嘎單派說聲緣阿羅漢只是見到圓滿的法無我空性而未修習,這不正確,因爲阿羅漢並不是在見道的第二刹那就得無學道果位,也要經過修道逐漸由二果、叁果才能證四果無學道果位。因此,既然聲緣羅漢在見道時見到圓滿的法無我空性,則經過二果、叁果的修道時修圓滿法無我空性,在四果無學道時應該已證悟圓滿的法無我空性,得到究竟的佛果。這樣嘎單派在八大難題中把龍樹父子究竟一乘的理論實際上已抉擇成了叁乘,反而與自己“究竟一乘”的觀點矛盾。

  下面是甯瑪派自宗的觀點:

  此說無二智慧者,唯有究竟所見性,

  即是唯一法性故,所有聖者至其處。

  圓滿證悟法無我空性時,並無能取與所取的分別,故稱爲“無二智慧”,這時所見法界本性只有一個,即是現空雙運或明空雙運,也正因爲法界本性只有一個,因此,雖然聲緣首先入聲聞乘與緣覺乘,在叁生或百劫中修習後得羅漢果位,然後入定安住一萬劫,最後往生淨土,在佛的加持下出定入大乘,與一開始就發菩提心入大乘的菩薩相比,聲緣羅漢走的是一條迂回曲折的路,但最終聖者聲緣羅漢與聖者菩薩一樣,都將彙歸到究竟的法界本性。因此所有的聲聞羅漢、緣覺羅漢、菩薩等聖者最終都將彙歸到這一境界。

  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雲:在佛的果位,入一種叁摩地即已入一切叁摩地,具足一種功德即具足無量的功德。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釋》中說,其原因就在于法界的本性只有一個,因而斷盡二障之垢得究竟佛果時,得一功德就能同時圓滿具足一切功德。正如提婆菩薩在《中觀四百論》中雲:“一法之空性,即諸法空性。”

  丁叁、龍樹菩薩與彌勒菩薩密意不相違

  是故此理若善證,龍樹宗及慈氏論,

  互爲猶如蔗糖蜜,一同口味相適合。

  因此以上依第二和第叁轉*輪了義的經論詳細進行了抉擇,若能善巧聞思修證,得到定解,就可以知道龍樹菩薩與彌勒菩薩所宣說的密意是一味一體,猶如蔗糖和蜜糖甜味相同。

  二轉*輪的般若與叁轉*輪的如來藏光明是圓融法,究竟的自空無遮見與究竟的他空非遮見不相違。以現空二谛可准確地抉擇自空無遮見,以現相、實相二谛可准確地抉擇他空非遮見。以上講了了義的隨教唯識與中觀不相違,這一不相違,他派對此沒有宣說,唯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根據教證和現空在究竟本性中一味一體的理證,圓滿地抉擇了他們的究竟意趣。此外,全知麥彭仁波切還論述了下面幾個“不相違”。

  全知麥彭仁波切指出:隨理唯識與中觀亦不相違。全知麥彭仁波切首先贊歎菩提薩埵《中觀莊嚴論》中的二谛分法,抉擇世俗現法時依隨理唯識,抉擇勝義空性時依中觀。即勝義谛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世俗谛依世俗名言理論抉擇時,即是唯識。依陳那論師的《集量論》、法稱論師的《釋量論》及世親菩薩的《唯識二十頌》,以分別心了義抉擇世俗現法,都是隨理唯識,世俗皆是分別心的幻…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