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34

  ..續本文上一頁化,是習氣的成熟。

  接下來講暫分叁乘、究竟一乘不相違。暫分叁乘時,全知麥彭仁波切以教理及比喻說明依《俱舍論》如理如法修人無我空性亦可得阿羅漢果,證悟圓滿人無我空性及部分法無我空性,但要入大乘才能見圓滿法無我空性,再通過修習,得佛果時才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所以說究竟一乘。

  自續派與應成派不相違。應成派一開始就抉擇了遠離四邊八戲、不生不滅的大空性,自續派雖然暫時分開二谛,加上勝義簡別抉擇了暫時的單空,但究竟亦認爲究竟法界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大空性,而不是僅破有邊的單空。

  顯宗與密宗不相違。雖然在初修階段,斷除障垢、積累資糧、現證法性等有些不同,但在登地見道時,顯密無二無別。密宗有即身成佛的方便,顯宗見道後,亦可于七天中極快成佛。

  龍樹菩薩廣爲抉擇空性甚深法,與彌勒菩薩廣爲抉擇現證與行法,側重點不同,但仔細對照究竟義並不相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釋》雲:真正了義隨經部的唯識及大乘中觀,甚至連一個句子的相違都沒有。在《日光論》中說隨教唯識與中觀所立修道次第、遣除障礙、證悟的功德都相同。

  由此聞思智慧不斷增上,也可以了知印度、雪域各宗祖師們證悟的究竟本性本無差別,都是一味一體,只是爲了弘揚佛法度化衆生,契合衆生的根機,所講才有了義、不了義,或是部分了義的區分。

  此外如同非合食,腹內不安痞症時,

  揚起教理銳刺針,數百刺入意深怯。

  否則,如果認爲龍樹菩薩與彌勒菩薩觀點相違,他人就會以教理進行有理有據的破析,好比吃了性質不同的食物,腹內感到不適,得了重病,這時就要心驚膽顫地請醫生用衆多刀、針進行治療一樣。

  嘎單派認爲龍樹菩薩的密意爲聲緣羅漢圓滿證悟法無我空性,而彌勒菩薩卻說沒有證悟,這兩者猶如光明與黑暗相互矛盾,無法和合,猶如非合食。又在八種不共難題中成立了聲緣阿羅漢圓滿證悟法無我空性,但甯瑪、薩迦等派都對此作了破析。

  或者有人認爲人無我空性是小乘的修法,而自己修學的是大乘顯密勝法,故不必去聞思修學小乘的人無我空性。這是錯誤的,雖然修學大乘者可以超越人無我空性,直接證得法無我空性,即使這樣,他肯定還是已證得了人無我空性,好比能挑起二百斤擔子的人,必定更有能力挑起一百斤的擔子。大乘初學者也可單修人無我空性,但與小乘不同的是先發世俗菩提心,爲了衆生的利益而精進修行。若無菩提心僅有出離心,即使修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仍屬小乘的修法,最高也只得阿羅漢果,若無厭患叁有的出離心,則連小乘的功德都不會得到。

  抉擇各宗派的觀點時應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但不可對不了義的法産生輕視、舍棄的心理,因爲這些法對相應根機的衆生極爲重要,能逐漸把他們導向解脫,否則斷衆生慧命,破壞叁寶,有極重的謗法罪。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雲:“對大乘顯宗而言,造了五無間罪,通過安住般若空性的修法可消除。但若謗法舍法,其罪無法忏悔,因爲其對治的法寶已被舍棄的原故。只有成熟果報,感受痛苦。”因此我們應嚴格依照佛陀與諸大菩薩爲我們開示的大乘道次第聞思修行,方能強烈感受上師叁寶的加持力。若口說修殊勝的法,但自心中只有針孔大的善心,未有堅固的出離心,未發菩提心,最多也只能得到輪回的暫時安樂,身到寶洲卻空手而歸。

  “聲緣怎證二無我”的問題,到此已講解完畢。通過破析他派論師的暫時立宗、建立自宗,對聲緣二乘的發心、見解及其證悟境界已基本了解。對此,我們應對照自相續,觀察自己的發心和見解如何,同時應善巧利益叁乘衆生,對聲緣二乘種姓的人,先作暫時引導,使其獲得暫時解脫安樂,最終使一切衆生都入佛乘,獲得究竟的解脫。

  丙叁、第叁問題:善巧分別入定時有無執著的問題

  分四:一、不作任何執著;二、無我執著;叁、愚夫顛倒修法與正見修法的差別;四、需以修行消盡一切執著

  丁一、不作任何執著

  分二:一、略說善證與邪見的區別;二、廣說

  戊一、略說善證與邪見的區別

  第一個問題詳細抉擇了究竟的正見,第二個問題抉擇了安住于這正見的應該是羅漢還是菩薩,並從側面強調了發菩提心和聞思法無我空性的重要性。第叁個問題則在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上,進入專門的修行,深廣地論述了義的正行修法。

  對于“入定有無執著相”,雪域各派有不同觀點,有說一切都不應執著,有說始終都應有執著等,仙人把這些真假正邪的見解詳加辨別,最後歸納爲“巴者勝義顯現門”,指出暫時來說需有執著相,但諸佛菩薩以出世的無漏智慧安住法界的甚深光明本性時則已泯滅了執著之相。

  無論修大中觀、大手印、禅宗還是大圓滿,這個問題是每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都將遇到的,在學習中,應以此對照自相續,切不可轉而向外攀緣,在宗派分別上打轉轉。

  見之正行修持時,有說一切不執著,

  所謂一切不執義,善證邪見分二種。

  在按見解作正行的修行時,有的觀點認爲一切都不應執著,這所謂的一切不執著,有善證與邪見二種。

  與此截然不同的另一種觀點,是宗喀巴大師晚年所造的《入中論善解密意疏》及《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止觀章中所提出的,認爲即使入定的聖者也要有對單空的執著,否則就成爲“和尚宗”(指摩诃衍的無念和尚宗)。這將在下一個問題 “修行時應觀察修或安置修”中回答。

  一者遠離四邊戲,至于聖者智慧前,

  一切見爲無住故,自然消盡諸執境,

  明空如同望虛空。

  第一種是遠離四邊戲論的修法,在諸佛菩薩的無漏智慧前,因爲一切都見爲無有安住的緣故,自然消盡了一切執著的對境,猶如放眼萬裏無雲的晴空,沒有絲毫雲翳相夾雜,明明朗朗。

  這可以從下面所引述的一些顯密教證以及成就者的竅訣教言來作證明。

  《般若十萬頌》中雲:“須菩提,若對微如毫端的名相産生了執著,也不得究竟佛果。”

  《大般若經》雲:“大菩薩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對任何法都沒有相、沒有憶念、沒有作意。”

  《般若二萬五千頌》雲:“善來,善男子,修習般若,一切法不執,一切法不住,因般若波羅蜜多無住,無能過于彼者。”

  《般若一萬八千頌》中雲:“須菩提白佛:“若對有爲法産生執著,相似的法忍尚不可得,真實法忍,更不可得。”佛說:“如是如是,汝對無爲法産生執著,也不得法忍。”"

  《攝正法經》雲:“執于所緣乃至緣于涅槃生歡喜心者,諸佛菩薩稱彼爲下根。”

  《摧毀業障經》雲:“對空性産生實有相,即是障礙。”佛在經中還對文殊菩薩說:“對輪回、涅槃産生執著的相,也成爲障礙。”

  《楞伽經》雲:“世尊,所宣說的聖法,是自證智慧的所緣境,非分別心所緣,聲聞亦不能通達,唯遠離有無的聖者方能通達。”

  《宣說聖者善戒經》雲:“大迦葉,總之,所緣皆是分別心,乃至對空性産生分別,也不是究竟的修法。”

  《寶積經》雲:“勝義中,聖者的般若波羅蜜多與智慧面前,任何可以知、可以遣除、可以修、可以證的法都沒有。”

  《智慧光明莊嚴經》雲:“了知究竟勝義本性者,不說有,不說無,不以言語回答。”

  《大象能力經》雲:“欲求一切智,無上佛果者,諸法皆不取,諸法皆不舍。”

  《金剛杵頂續》雲:“亦非有,亦非無,亦非實有,亦非實無,非是所诠、能诠,此即是清淨涅槃。”等叁個外續部,宣說了遠離邊戲,寂滅分別念的修法。

  新密宗的《密集續》雲:“無有實有無有修,若修即是非修行,如是修者不緣于,實有及與非實有。”

  《桑布紮續》雲:“分別即是大無明,墮入輪回大海因,無別禅定中安住,如空將淨諸垢染。”

  《具慧鬘續》雲:“實有修行非修行,不實修行亦如是,此二平等一味中,不修亦即爲修行。”

  薩哈在《朵哈八藏大手印明顯口授》中雲:“譬如林中獅吼聲,群獸聞之悉喪膽,獅兒聞此皆歡騰,宣說本來無生樂,邪執愚夫皆畏懼,有緣弟子樂而顫。”

  龍樹菩薩的《無生寶藏論》雲:“不作憶念無生滅”,以及“顯現幻化善惡離。”

  清辨論師所作,被共許已將一切班智達、成就者的修法竅訣歸納于其中的《中觀寶燈論》雲:“究竟的修法,任何也不思維,不住于一切諸邊,分別心在任何法的本性上也不生。應安住于什麼也不成立之中。”

  阿底峽尊者在《中觀竅訣修法》中論述安住法界本性時雲:“什麼也不安住,什麼也不存在,任何相不生,一切戲論皆寂滅。”

  蓮花戒論師在第一部《修行次第》中雲:““寂滅”是有邊與無邊等分別的戲論都已寂滅,如是瑜伽者以智慧觀察,不緣任何實有,此時,對有不會産生實有分別,也不會對無産生分別心。”第叁部《修行次第》中雲:“因此,在聖教中,産生不憶念、不作意,是在真實的妙觀察智慧的前行之後。因爲,有真實的妙觀察智,才會産生不憶念、不作意。”

  聖者安住于法界本性中時沒有任何執著和承認,但並非如有人累極了躺下來昏睡過去一樣心中茫然一片,而是“猶如啞巴受糖味”,于法界本性有深刻的感受,即明空大雙運。這種善證修法,就大乘顯宗聖者瑜伽現量而言,其果位至少一地,此時現量見圓滿勝義本性;就大乘顯宗資糧道、加行道而言,即是通過聞思抉擇法界本性,産生正見後,相似的善證修法;就大圓滿竅訣部而言,則先以智慧了解大圓滿本性,有了大圓滿正見後,第二刹那起修。登地前,顯宗與大圓滿的修法有差別:前者以伺察心相似安住正見;後者以智慧直接安住。登地後,二者無差別,都是真正善證,此時聖者們可以憑證得的無漏智慧使一切忽然産生的垢障消融于法界本性中。

  外境是習氣的幻化,輪回的根…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