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是习气的成熟。
接下来讲暂分三乘、究竟一乘不相违。暂分三乘时,全知麦彭仁波切以教理及比喻说明依《俱舍论》如理如法修人无我空性亦可得阿罗汉果,证悟圆满人无我空性及部分法无我空性,但要入大乘才能见圆满法无我空性,再通过修习,得佛果时才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所以说究竟一乘。
自续派与应成派不相违。应成派一开始就抉择了远离四边八戏、不生不灭的大空性,自续派虽然暂时分开二谛,加上胜义简别抉择了暂时的单空,但究竟亦认为究竟法界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大空性,而不是仅破有边的单空。
显宗与密宗不相违。虽然在初修阶段,断除障垢、积累资粮、现证法性等有些不同,但在登地见道时,显密无二无别。密宗有即身成佛的方便,显宗见道后,亦可于七天中极快成佛。
龙树菩萨广为抉择空性甚深法,与弥勒菩萨广为抉择现证与行法,侧重点不同,但仔细对照究竟义并不相违,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颂释》云:真正了义随经部的唯识及大乘中观,甚至连一个句子的相违都没有。在《日光论》中说随教唯识与中观所立修道次第、遣除障碍、证悟的功德都相同。
由此闻思智慧不断增上,也可以了知印度、雪域各宗祖师们证悟的究竟本性本无差别,都是一味一体,只是为了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契合众生的根机,所讲才有了义、不了义,或是部分了义的区分。
此外如同非合食,腹内不安痞症时,
扬起教理锐刺针,数百刺入意深怯。
否则,如果认为龙树菩萨与弥勒菩萨观点相违,他人就会以教理进行有理有据的破析,好比吃了性质不同的食物,腹内感到不适,得了重病,这时就要心惊胆颤地请医生用众多刀、针进行治疗一样。
嘎单派认为龙树菩萨的密意为声缘罗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而弥勒菩萨却说没有证悟,这两者犹如光明与黑暗相互矛盾,无法和合,犹如非合食。又在八种不共难题中成立了声缘阿罗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但宁玛、萨迦等派都对此作了破析。
或者有人认为人无我空性是小乘的修法,而自己修学的是大乘显密胜法,故不必去闻思修学小乘的人无我空性。这是错误的,虽然修学大乘者可以超越人无我空性,直接证得法无我空性,即使这样,他肯定还是已证得了人无我空性,好比能挑起二百斤担子的人,必定更有能力挑起一百斤的担子。大乘初学者也可单修人无我空性,但与小乘不同的是先发世俗菩提心,为了众生的利益而精进修行。若无菩提心仅有出离心,即使修时轮金刚、大手印、大圆满仍属小乘的修法,最高也只得阿罗汉果,若无厌患三有的出离心,则连小乘的功德都不会得到。
抉择各宗派的观点时应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但不可对不了义的法产生轻视、舍弃的心理,因为这些法对相应根机的众生极为重要,能逐渐把他们导向解脱,否则断众生慧命,破坏三宝,有极重的谤法罪。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云:“对大乘显宗而言,造了五无间罪,通过安住般若空性的修法可消除。但若谤法舍法,其罪无法忏悔,因为其对治的法宝已被舍弃的原故。只有成熟果报,感受痛苦。”因此我们应严格依照佛陀与诸大菩萨为我们开示的大乘道次第闻思修行,方能强烈感受上师三宝的加持力。若口说修殊胜的法,但自心中只有针孔大的善心,未有坚固的出离心,未发菩提心,最多也只能得到轮回的暂时安乐,身到宝洲却空手而归。
“声缘怎证二无我”的问题,到此已讲解完毕。通过破析他派论师的暂时立宗、建立自宗,对声缘二乘的发心、见解及其证悟境界已基本了解。对此,我们应对照自相续,观察自己的发心和见解如何,同时应善巧利益三乘众生,对声缘二乘种姓的人,先作暂时引导,使其获得暂时解脱安乐,最终使一切众生都入佛乘,获得究竟的解脱。
丙三、第三问题:善巧分别入定时有无执著的问题
分四:一、不作任何执著;二、无我执著;三、愚夫颠倒修法与正见修法的差别;四、需以修行消尽一切执著
丁一、不作任何执著
分二:一、略说善证与邪见的区别;二、广说
戊一、略说善证与邪见的区别
第一个问题详细抉择了究竟的正见,第二个问题抉择了安住于这正见的应该是罗汉还是菩萨,并从侧面强调了发菩提心和闻思法无我空性的重要性。第三个问题则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进入专门的修行,深广地论述了义的正行修法。
对于“入定有无执著相”,雪域各派有不同观点,有说一切都不应执著,有说始终都应有执著等,仙人把这些真假正邪的见解详加辨别,最后归纳为“巴者胜义显现门”,指出暂时来说需有执著相,但诸佛菩萨以出世的无漏智慧安住法界的甚深光明本性时则已泯灭了执著之相。
无论修大中观、大手印、禅宗还是大圆满,这个问题是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都将遇到的,在学习中,应以此对照自相续,切不可转而向外攀缘,在宗派分别上打转转。
见之正行修持时,有说一切不执著,
所谓一切不执义,善证邪见分二种。
在按见解作正行的修行时,有的观点认为一切都不应执著,这所谓的一切不执著,有善证与邪见二种。
与此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观点,是宗喀巴大师晚年所造的《入中论善解密意疏》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章中所提出的,认为即使入定的圣者也要有对单空的执著,否则就成为“和尚宗”(指摩诃衍的无念和尚宗)。这将在下一个问题 “修行时应观察修或安置修”中回答。
一者远离四边戏,至于圣者智慧前,
一切见为无住故,自然消尽诸执境,
明空如同望虚空。
第一种是远离四边戏论的修法,在诸佛菩萨的无漏智慧前,因为一切都见为无有安住的缘故,自然消尽了一切执著的对境,犹如放眼万里无云的晴空,没有丝毫云翳相夹杂,明明朗朗。
这可以从下面所引述的一些显密教证以及成就者的窍诀教言来作证明。
《般若十万颂》中云:“须菩提,若对微如毫端的名相产生了执著,也不得究竟佛果。”
《大般若经》云:“大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对任何法都没有相、没有忆念、没有作意。”
《般若二万五千颂》云:“善来,善男子,修习般若,一切法不执,一切法不住,因般若波罗蜜多无住,无能过于彼者。”
《般若一万八千颂》中云:“须菩提白佛:“若对有为法产生执著,相似的法忍尚不可得,真实法忍,更不可得。”佛说:“如是如是,汝对无为法产生执著,也不得法忍。”"
《摄正法经》云:“执于所缘乃至缘于涅槃生欢喜心者,诸佛菩萨称彼为下根。”
《摧毁业障经》云:“对空性产生实有相,即是障碍。”佛在经中还对文殊菩萨说:“对轮回、涅槃产生执著的相,也成为障碍。”
《楞伽经》云:“世尊,所宣说的圣法,是自证智慧的所缘境,非分别心所缘,声闻亦不能通达,唯远离有无的圣者方能通达。”
《宣说圣者善戒经》云:“大迦叶,总之,所缘皆是分别心,乃至对空性产生分别,也不是究竟的修法。”
《宝积经》云:“胜义中,圣者的般若波罗蜜多与智慧面前,任何可以知、可以遣除、可以修、可以证的法都没有。”
《智慧光明庄严经》云:“了知究竟胜义本性者,不说有,不说无,不以言语回答。”
《大象能力经》云:“欲求一切智,无上佛果者,诸法皆不取,诸法皆不舍。”
《金刚杵顶续》云:“亦非有,亦非无,亦非实有,亦非实无,非是所诠、能诠,此即是清净涅槃。”等三个外续部,宣说了远离边戏,寂灭分别念的修法。
新密宗的《密集续》云:“无有实有无有修,若修即是非修行,如是修者不缘于,实有及与非实有。”
《桑布扎续》云:“分别即是大无明,堕入轮回大海因,无别禅定中安住,如空将净诸垢染。”
《具慧鬘续》云:“实有修行非修行,不实修行亦如是,此二平等一味中,不修亦即为修行。”
萨哈在《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中云:“譬如林中狮吼声,群兽闻之悉丧胆,狮儿闻此皆欢腾,宣说本来无生乐,邪执愚夫皆畏惧,有缘弟子乐而颤。”
龙树菩萨的《无生宝藏论》云:“不作忆念无生灭”,以及“显现幻化善恶离。”
清辨论师所作,被共许已将一切班智达、成就者的修法窍诀归纳于其中的《中观宝灯论》云:“究竟的修法,任何也不思维,不住于一切诸边,分别心在任何法的本性上也不生。应安住于什么也不成立之中。”
阿底峡尊者在《中观窍诀修法》中论述安住法界本性时云:“什么也不安住,什么也不存在,任何相不生,一切戏论皆寂灭。”
莲花戒论师在第一部《修行次第》中云:““寂灭”是有边与无边等分别的戏论都已寂灭,如是瑜伽者以智慧观察,不缘任何实有,此时,对有不会产生实有分别,也不会对无产生分别心。”第三部《修行次第》中云:“因此,在圣教中,产生不忆念、不作意,是在真实的妙观察智慧的前行之后。因为,有真实的妙观察智,才会产生不忆念、不作意。”
圣者安住于法界本性中时没有任何执著和承认,但并非如有人累极了躺下来昏睡过去一样心中茫然一片,而是“犹如哑巴受糖味”,于法界本性有深刻的感受,即明空大双运。这种善证修法,就大乘显宗圣者瑜伽现量而言,其果位至少一地,此时现量见圆满胜义本性;就大乘显宗资粮道、加行道而言,即是通过闻思抉择法界本性,产生正见后,相似的善证修法;就大圆满窍诀部而言,则先以智慧了解大圆满本性,有了大圆满正见后,第二刹那起修。登地前,显宗与大圆满的修法有差别:前者以伺察心相似安住正见;后者以智慧直接安住。登地后,二者无差别,都是真正善证,此时圣者们可以凭证得的无漏智慧使一切忽然产生的垢障消融于法界本性中。
外境是习气的幻化,轮回的根…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