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46

  ..續本文上一頁思《定解寶燈論》和《入菩薩行》,對大乘行者,這兩部論猶如日月,必不可少。

  丁四、需以修行消盡一切執著

  觀察引得定解中,一緣安住之等持,

  未見見性殊勝義,所見之義無偏袒。

  由以上聞思觀察引得對空性的定解(或由上師解說心的本性而産生定解),然後安住于這“一緣”即大空性中,修行“等持”即禅定。這時未見到有四邊八戲的法,因此才真正見到殊勝的法界本性,對所見的真實之相,也無有是空性或不是空性的偏袒執著。

  《般若攝頌》中有個比喻:虛空並不存在,因它沒有任何顔色、形相、本體,但還是可以說見到了虛空。對法界本性,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這時沒有其余的所知法,也沒有外、內的差別,只是極放松安住在無生空性中,好象一個小偷進入一間空室,發現屋裏本無一物一樣,分別心本身即遠離四邊八戲,是清淨的法。修行稍微穩定的人,可以在行住坐臥的同時,仍安住在一緣之中。

  當然這並不是用眼識見到一個希奇的外境法。這時沒有憶念、沒有分別,好象被一個人牢牢地抓住了一樣。

  縱使一切無執著,然如啞巴受糖味,

  修習瑜伽士生信,不須惟有依觀察。

  但雖無見,卻並不是一無所獲,而是內心中有甚深而且穩固的定解,只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如啞巴吃了糖,無法給他人用語言表達糖的味道一樣。就象在燒開的水中倒入食鹽,一會兒鹽就溶入水中,與水成了一味一體,找不到一粒單獨的食鹽。同樣以無漏智慧打坐修行後,一切融入在了法界本性,沒有一個單獨成立的法。凡夫人對未見即是見很難理解,就象一人手中空空,而說遞給你東西一樣,覺得不可思議。

  這時,瑜伽證悟者相續中對法界本性生起了堅定的信心,再也用不著初修時那樣依靠觀察修,只安住修就可以了,不再“惟”觀察修了,無始時來已疲倦至極的分別心這時可以永久地安息了。

  這一問題到此已全部結束,現在我們再回顧一下內容大綱。

  對下面要講到的一些名相,在此先作簡單的說明。單空與究竟空性,兩者都是無爲法,初學者抉擇基時,世俗的單空無爲法要觀待有爲法,如瓶空要觀待瓶,而究竟空性是大無爲法,不要觀待世俗法,超過了觀待的世俗法。而見解是有爲法,其中單空見與究竟空性正見的區別爲:單空見有空執,而究竟空性正見,雖能了知、通達,但無空執。單空與究竟空性是從所知方面講,而見解是從能知方面講。

  要對外境林林總總的萬法一個個地去修單空勢所不能,而萬法的作者是分別心,正當它在分別之時,即是無來無去,無生無實,在勝義中如石女兒一樣並不存在。在分別心剛顯現時,便看住它的裏面或後面,或知道在二谛中都是無生的大空性,這樣分別心就慢慢地寂滅下來,如果去壓製它,它分別就更厲害,越來越粗。有了這種定解後,在打坐時就安住于這個無生單空之中。

  發了菩提心,修行單空,可以遣除四邊中有邊執著,産生許多功德,對初學者來說很深,也是菩薩出定後的修法。它是大乘的修法,而不是小乘的修法,因爲小乘羅漢還不能破除有邊中細的執著。

  修單空時應避開歧途,應該防止把單空理解成柱子上沒有寶瓶的那種低劣他空,也就是說並不是妄動的分別心外有一個單空,以分別心去找一個單空,而是這妄動心的本身即是單空,也就是自性空或自相空。還應防止把單空理解成象前面所說的只是沒有顔色、相狀,這樣不可能産生出單空修法的功德。

  修單空也是針對內心。初修要以信心和恭敬心爲主,關鍵在于內心,而不在乎身口外在的形式。我們平時發心不清淨,充滿煩惱等等,主要是由俱生我執産生的,欲遣除俱生我執,應修人無我空性。從人無我空性的所知反體上,無論你在修空性也好,知道空性也好,已解脫或正在轉生輪回也好,都毫無差別是沒有的、是本來無生的空性,也就是說,不管吃飯睡覺,擔柴運水,或者命終,無論何時,身體上都不存在一個俱生的我,而不是在有的基礎上,去尋找一個無我。

  單空修成後,不會再有實有的山河大地,實有的本尊,實有的輪回過患以及實有的清淨涅槃等執著。一切都如夢如幻,如夢如幻地感受痛苦,如夢如幻地觀想本尊,如夢如幻地解脫輪回,如夢如幻地獲得安樂。

  單空已經修得穩定之後,便不能再安住于單空,究竟的修法應如寂天菩薩所說:“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以上歸納了單空的修法,下面講究竟大空性的修法。究竟的法界是現與空的大雙運,只有智慧才能真實感受。就象一間空屋,早晨太陽射進來時,變得很明亮,這樣既是空的,又是光明的。對初學者只能以單空來表示,有人一聽說法界便以爲是外境中存在的法,聽到大空性就以爲如石女兒一樣,沒有光明,聽到光明便認爲是智慧,把法界、空性、光明、智慧認爲是相對獨立的實有法。其實這些都是分別心的本性,是融于一味一體的,修行智慧外,不存在一個空性;法界本性外,不存在一個智慧,就象火與火的熱性,不可分離。

  對基道果,如何安立大空性?在凡夫面前,它們是法界的本基,在修道中是出世無漏智慧所見到並安住的本性,果是徹底融入這法界本性。這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無法用世俗中的語言表達。如果象佛一樣安住于法界本性,刹那也不動搖,任運地做度化衆生的事業,則不需要再取舍善惡因果,因爲法界本性中絲毫不存在這些世俗法,一切世俗法都融入在了法界本性中。但如果沒有證得佛果,還有出定、入定的區別,則雖然通達了諸法如夢如幻,還是應謹慎取舍善惡業。而且世俗中最重要的是發心,發心純正廣大後,身口行爲才會隨之廣大。

  我們可以用比喻來描述大空性。虛空中遠處飄來的烏雲擋住了太陽,使人見不到陽光,得不到溫暖。但無論有雲無雲,太陽依舊高挂在天空,只要去掉雲層,太陽就會照耀大地,同樣不管有無分別心,其本性依然未變,人的好、壞、對、錯等等的分別心就象忽然出現的雲,擋住了它的本性,即本身具有的智慧,如果安住于分別心無生本性中,分別心就消失在了法界中,智慧的光明就顯露出來,就象雲消散在了虛空中,煦暖的陽光重新普照大地一樣,這時會感受無漏的光明無爲法的大樂,但在感受的同時,又沒有一刹那的欲求與染心。

  傳承上師們亦反複強調心的本性是大空性。法王如意寶等諸多傳承上師都說:八部《大幻化網續》都講了分別心是幻化,安住于此就是智慧,一切證悟功德才會發生,增廣和鞏固,乃至圓滿佛陀果位,任運度化衆生。除此之外,再沒有另外更爲殊勝的修法。

  修大空性首先要強調的是定解。有時早上覺得安住心的本性很容易,下午就很困難,有時妄念紛飛,好象很難修。這不是修行的好壞,而是尚未産生定解的緣故。修行不是另外去找個空性,而是想去找的分別心本身即是空性,就象冬天的冰,本身就是水的一種狀態,而不是獨立于水之外另外有一種東西叫冰。如果有堅定的定解,就會時時了知妄動的分別心即是大空性,分別心就慢慢寂滅下來。安住之後,便極放松,不能再去分別,就象勞動後休息一樣。如果這時開始往外散亂,或是昏沈,則出定去積累福報,或是再憶念一下定解,或是修一下上師瑜伽,然後再安住在無生本性中。《大圓滿心性休息》就是在知道無生空性的本性後,以極放松而安住于其中。這是成就者了義的休息,是打坐時真實的修法。

  修大空性的通常次第如何?凡夫若有真實穩定的定解,也可以有相似的殊勝修法,如大乘加行道是以修法爲主,而且是以修相似的勝義爲主,有出定與入定的區別。入定中不加分別,安住在資糧道中認識到的大空性,已安住後,則不需要再叁去觀察修或再憶念,猶如安住在虛空一樣,相續中也不會産生疑惑,有不可思議的感受。這樣不需要很長時間,便會對佛法産生不共同的皈依心與信心,對他人學法、積累福報也會産生隨喜心。否則只會泛泛了知佛法不可思議的加持與殊勝,很難真實感受。如果不安住在分別心本身不可思議的空性上面,只是覺得分別心沒動,沒有憶念,很放松,而沒有了達分別心的空性,則與外道不可思議我的修法成了一致。這樣修上千萬劫也不會增上證悟的功德。

  在著手修大空性時,不能放棄前行修法。我們應常常修上師瑜伽,持誦佛菩薩心咒。比如念金剛薩埵心咒時,就要憶念將無始時來心中之無明業障煩惱習氣,以此咒力極快清淨;聞思前則誦文殊心咒,能令不知者知,知者更深,深者增廣。

  另外這裏著重指出初修大空性的人所應注意的。初修者往往苦惱于心念沒有辦法安住,甚至打坐時煩惱反而更多,而不知從何下手。煩惱分別心是世俗谛中最究竟的怨敵,它到處亂跑,忽上忽下,好象故意去抓一個人時,卻根本找不到。但有個竅門,如果了知心的本性即是空性,只要放松,分別心就不會再亂動,流轉輪回備受痛苦。究竟的上師和本尊也就是心的勝義本性,而幻化本尊的本體就是自己的金剛上師,誠心祈禱就能得到加持,這些都要作如幻如夢想,若産生執著,認爲外境的本尊是實有法,則反而會得到魔的加持。而真正的佛和魔也是在自己相續當中,不必向外尋覓,能如此理解,那麼修行中就不會有什麼違緣。

  初學者剛剛契入法界本性,安住的時間不可能很長,頂多就是念一遍百字明的時間,出定時,又憶念、祈禱、重新安住,交替進行。聖者已得到出世的無漏智慧,則不必再觀察憶念,能夠始終安住。榮素班智達的《入大乘論》雲:初修者在抉擇正見生發信心後,入定時有定解的感受,但出定時仍須憶念,否則仍會有凡夫分別執著的染汙心發生,比如鐵塊雖然已在火裏燒得通紅,但是一拿出來,很快就變爲黑色。華智仁波切亦說:有些初學者能在講經、聞法、吃飯等的同時相似安住于法界本性,但時間往往很短暫,這是上師加持,自己勤修的結果,此時就應在寂靜處精進修習,才能穩固,若處在熱鬧城市中,散亂心更多,修起來就很困難。

  安住于分別心的勝義本性,並不是把分別心強製壓伏,而是了知分別心自性本空後,不再去分別執著,安住于其中而極放松,這是瑜伽士的了義修法,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上師心滴》等著作中作了詳細的說明。有人打坐叁四個小時猶如一刹那就過去了,這只是止觀當中的止,與色界、無色界的修法類同,並不是真正出世勝義本性的修法。

  我們聞思此章內容時,應再叁觀察自相續是否有類似的錯誤,如果有的話應及時改正過來,依善證之法精進修行,定能極快地解脫。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

  序 言

  4

  

  3

  

  

  1

  目 錄

  4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

  緒 論

  174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

  甲二:中善論義·略說引言

  甲二:中善論義·第一問題

  甲二:中善論義·第二問題

  甲二:中善論義·第叁問題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