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P45

  ..续本文上一页年时间闻思中观,完全理解法界的甚深本性。

  也许会有一部分人有如此体验:刚入内道时,觉得自己的信心、悲心还不错,但随着时间推移,最初的这些善法好象在不断退失,信心、悲心越来越不如从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的信心、悲心没有正见作基础,信心多是类似于“闻得生信”之类的,悲心也是相似的、远未清净坚固。这样的信心、悲心不可靠,很易退失。因此,有部分内道弟子会觉得自己的信心、悲心反不如初始,与此同时又没有足够的闻思,没有定解,没有修法。这样,可靠的信心、悲心、智慧、人格无法增上。此时不能生疲劳心,应多闻思,引发定解,多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忏悔业障,这样信心、悲心等善法功德会逐渐产生、稳固。

  竹庆仁波切云:与修行相比,见解更重要,见解高修行也高,见解低修行也低。因此,我们要反问自己,有没有定解?打坐修法时安住了定解没有?若无定解,应加紧闻思,抉择产生定解,然后观察修,在相续中引生定解,遣除增损。若有定解后,应不远离定解而安住,自生胜观智慧会自然现前,一切显现为本来的大清净,一切都是安乐的法。这时对治烦恼也就非常容易。否则,会认为修法很不容易,或说自己没缘份、业障深重等等。

  下面讲破四边戏的方法。

  同时能破四边戏,超意本来之法界,

  异生同时难证故,轮番而破四边戏,

  此为闻思正见派。

  对于能同时破除四边戏论,超越了分别意的本来如此的法界,异生(凡夫)因为根器下劣,很难证悟,只能轮番破除四边戏,这轮番而破的便是闻思正见派的修法。

  果仁巴大师指出尚未到登地时的凡夫需轮番破,而登地后则是同时破。凡夫需轮番破的原因,是因为在同一凡夫相续中,第六分别心在同一刹那只能执著一个事物,如想到了宝瓶便想不到柱子,忆念着破有边便不能忆念破无边,因此只能依次修,也就是从修相似的空性开始,渐次修持究竟的空性。

  同时破的例子,如莲花生大师在依止上师西日桑哈时,西日桑哈给莲花生大师作了个契克印后,解说了心的本性,莲花生大师便刹那间证悟了,获得了无漏的智慧。在大乘显宗中,修中观应成派空性的圣者,也是同时破除四边。

  下面是善证者的功德利益:

  于彼常时修行者,如是定解越明显,

  摧灭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恒常修轮番破四边戏的人,他相续中的定解会越来越明显,逐渐摧灭对法界颠倒执著的增益,智慧就会象从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

  “常时”并非指一次打坐修法时间很长,而是每天都坚持抽几段时间来修,而且每次修的时间都不宜太长,如此坚持不懈,同时精进于积累福报,修上师瑜伽。

  无等达波仁波切(冈波巴大师)曾说:修法越殊胜,分别心就调伏得越柔顺,若分别心仍很粗重,则修法必定不殊胜。如果我们平时经常看到这个人对上师不恭敬,那个人持戒不严谨等等,这正说明了我们自己忘失了定解,分别心没被调伏。有定解,修法殊胜者的验相是在相续中增益逐渐被遣除,心很清净,对世间八法没有欲求,对众生产生了真正的悲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及自己的智慧逐渐增上。

  接着讲邪见者修法的结果。

  一切不执劣见者,未成诸法之定解,

  于其由何能生起?是故不能除障碍。

  而那些并非在证悟本性之后,而是刚开始修时便一切不执著,见解低劣的人,因为没有知道上师所解说的心性,也不去伺察、推理,怎么能生起诸法在法界中并不成立的定解呢?没有定解也就不可能有安住定解的胜观,没有胜观智慧也就不可能遣除障碍。

  圣者的一切不执著是安住在智慧上,劣见者所谓的一切不执著,其实是安住在无明分别心上,这样就象牦牛、雪猪子一样,怎能产生大悲、信心甚至证悟这些功德?这样修上十年、二十年,仍将一无所成。

  丁三、愚夫颠倒修法与正见修法的差别

  由于此二之差别,如同烟因推测火,

  上进断证而了知。

  以上轮番抉择了邪正修法的差别,就象看到有烟就可以推测一定有火一样,从修行人所表现出来的断证功德是否长进就可以判断其修法的邪正。

  “此二”即指上述愚夫颠倒修法与正见修法这两者,“火”比喻入定修持的深浅,“烟”即比喻出定时所表现出来的断证功德。

  下面解释之所以能从外在的断证功德表现推知出其修法邪正的原因。

  首先是邪道的验相:

  何故愚昧盲修者,并非断证之真因,

  阻障生起功德故,犹如汉茶过滤器,

  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因果退信心。

  为什么呢?因为愚昧的人还没有生起正见,也没有上师加持的方便,就忙于修行(象前面所讲的庸俗无念那一种),这不是断除二障,获得证悟的真正之因,反而会障碍断证功德的生起,就象滤茶器,茶水倒进后,可饮用的茶汁都漏尽了,剩下来的都是残渣。这种盲修瞎炼的人,甚至会使相续中已有的教法——闻思的功德,和证法——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及智慧等功德全都灭尽,而相反的无明痴心、傲慢、嫉妒等烦恼越来越深重,甚至对因果都退失了信心。

  这些人口中声称此是极为殊胜的修法,自诩同于佛菩萨等圣者,行为上不取舍善恶业,不做世俗方便的福报,不对众生修慈悲菩提心,并认为那只是下根者才需要的,常喜妄语、绮语等。嗔恚嫉妒同道梵行者,滥用僧物、侵损常住等,却以最究竟的见解作挡箭牌,说究竟法界中本无分别,并无能作、所作,也没有什么因缘果报,一切只是如梦如幻,却因没有契入,而导致了与外道“顺世派”完全相同的结果。

  有些人因梦中见到一些景象而洋洋自得,有智慧的人听了却为他感到可怜:对梦中的事都发生执著,怎么去证得空性?要见到本尊、证悟空性,首先得有定解,依靠殊胜的定解,不说一个本尊,无量本尊的加持都可得到,获得与他们一味一体的究竟成就。

  法王如意宝在按莲花生大师窍诀所作的《直断要诀释》中说:“若无丝毫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验相,则无碍地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鸟一样飞,在水中如鱼一样游,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看他人一眼,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的魔降伏后收作眷属,这些都是魔所作违缘的验相,故不能认为是正道。应以慈悲之心降伏魔众,以智慧之眼照见并趣向解脱之道。”大小乘共同承认的了义神通,是调伏相续烦恼;显密共同承认的了义神通,是具圆满殊胜菩提心,弘扬佛法;密宗尤其大圆满不共地认为,降伏业障深重、难以调化的众生,将他们的心以舍(ZA:)字形象融入阿弥陀佛等的心间而往生净土,这才是最了义的神通。

  下面是善证修法的验相。

  设若具足正见眼,盛燃前无教证相,

  由于见空之功德,无欺因果缘起法,

  生信将成灭烦恼。

  如果具足了单空与究竟大空性的定解以及正见修法之眼,便可自然而然迅速地在相续中产生以前所没有的闻思正教与信心增上等教证二法功德增上的验相,已产生的会增上。而且由于证悟空性功德的加持,对毫厘无欺的因果缘起法会自然产生极大的信心,并将逐渐灭除烦恼。

  因为烦恼是把一切万法看成实有后才产生的,而修了空性后,实有执著渐渐消去,万法已如水中月影一样如梦如幻,这时想要产生烦恼也很困难。即使因过去习气而在出定时偶然产生了烦恼,也如强驽之末,力量变得很小,持续时间很短,不需要再专门用一个对治法,就会自动消失。就象落在雪地上的火星一样,不可能长久。

  而且,证到一切都如梦如幻后,发现过去世的父母,也即现在的众生,正在因为实有的执著,虽然心里希求安乐,却遭受着各种无谓的痛苦,于是心里自然产生大悲心。如果证悟到究竟的大空性,便知道众生本来是大清净涅槃中的佛,本身安住在大空性与大光明之中,因为没有认识的缘故而转生轮回,就象一个人面前就放着如意宝,却因为眼瞎,还遭受着贫穷的折磨,因此对众生任运地生起大悲心。

  因此,修行高低的验相表现在世俗中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取舍因果等,这不但在小乘及大乘的显宗,大乘密宗也同样认许。修空性后的功德,同时又会增上空性的修行,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登地圣者出定时也要发大悲菩提心修方便的五度,利益众生,净罪积资,然后入定安住法界本性。在第三转*轮的经典中广说:大乘弟子在登地以前,以修相似的空性为主,而在登地之后,则以出定为主,为什么呢?因为大乘弟子的主要目的是度化众生,在登地后,出定时才可以幻化极多化身,修无量的六度万行,度化无边的众生,而且诸佛菩萨在证悟后会更加精进地修行六度万行,而不是从此可以放逸懈怠。比如四地菩萨精进度圆满,自此以后一切都是以凡夫所望尘莫及的最精进的程度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直至究竟成佛后,任运地度化众生。

  真正的大乘行者开始发心时唯考虑的就是众生的利益,从不发心独自为自己去得一个佛陀果位。《入菩萨行》云:“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意即佛正是为了利益众生,才极快圆满了一切智智的果位,而众生也正是为了利益自我,无始时来仍在轮回中流转。如果我们观察自相续,虽然口中说发菩提心修大乘法,实际上对自己要清净业障,获得解脱更为迫切,这就是小乘的发心,如果只是为求得世间的圆满,则连小乘的出离心也不具备。所以我们决不能轻视皈依、出离心、菩提心等加行的修法,否则就成为断证功德的极大违缘。

  菩萨观想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而兴“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比如《普贤行愿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如凡夫或“独觉”那样退了菩提心,一个人往生到清净刹土自在修行。法王如意宝、霍西堪布等大成就者都反复强调学佛人必须再三闻…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