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6

  ..續本文上一頁應五明佛學院的漢族四衆弟子的祈求撰寫了《祈請索達吉堪布長久住世文》:

  具德上師加持入心間,

  不偏衆生普降大法雨,

  叁學之藏索朗達吉尊,

  祈請身壽不變久住世,

  願以發心皓月之光明,

  五濁黑暗消于法界中。

  乙四、禮贊

  全論開篇,全知麥彭仁波切首先頂禮定解。

  何意蒙閉猶豫網,能解文殊金剛燈,

  心入甚深定解者,見善道眼吾亦信。

  凡夫有無明(如《俱舍論》中說:“癡心引生疑惑心。”),故轉生于輪回,皈依了叁寶後,經過祈禱“智慧勇士”文殊菩薩,獲得了定解,從猶豫網中得到了解脫。“能解文殊金剛燈”,是産生定解的方便。“心入甚深定解者”,是定解的本性。“見善道眼”是定解的作用,象這樣有定解的人,我全知麥彭仁波切也要頂禮的。

  頂禮的對象一般是上師、佛、菩薩、本尊、空行、護法、法寶和僧寶等,頂禮句往往采用贊歎他們的功德以及對自己與衆生的恩德等的方式。這裏全知麥彭仁波切的頂禮句,以生起堅定信心的方式來頂禮相續中的定解,並贊歎了貫穿于全論定解的意義。

  頂禮分有上、中、下叁品:上品安住于諸法本性,在泯滅了叁輪執著中頂禮。中品相似地安住于本性中而頂禮。下品以恭敬心,兩手合掌,以身體頂禮。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這裏以上品方式對定解進行了頂禮。

  “何意”指皈依了上師叁寶,並開始廣學宗派,希望得到解脫的人。“蒙閉猶豫網”指因大小乘各宗派對二谛等诠釋有異,故心生猶豫,無所適從,相續中未生起定解,就象被困在了網中,無法伸展。

  “能解文殊金剛燈”,能解開這猶豫網的是文殊菩薩的金剛燈,即以文殊菩薩智慧的加持力,心中産生定解,從而掙脫猶豫之網的束縛,了知見修行果,找到了修行的道路。

  “心入甚深定解者”,初學者因爲相續中尚未産生定解,要入定安住正行修法很困難,這就需要祈禱文殊菩薩,楚西降央多吉的注疏解釋爲有色相的不了義文殊,衆生祈禱了相好殊妙的文殊菩薩,可以遣除無明黑暗,産生甚深定解,此定解是解脫猶豫網的近取因。堪布剛華等則解釋爲了義的文殊,即空性光明雙運的大圓滿本性,理解了這大圓滿本性的人,即取得了比大海虛空還深廣的甚深定解,這是大圓滿竅訣部的見解。

  “見善道眼吾亦信”,定解如同雙眼,見到了趨向解脫的善道後,依此修行能迅速遣除障礙、圓滿功德、證得佛果,故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吾亦信”:以安住于諸法本性,在泯滅了叁輪的執著中一邊生起信心,一邊進行頂禮。

  按通常的造論規律,在“頂禮”句後應有“表明造論發心”的頌詞,而《定解寶燈論》中不明顯,法王如意寶指出:這與《中論》和《入中論》一樣,在頂禮句中已間接表述了“發心造論”的意義,即所著述的是爲遣除衆生的疑惑網,使其産生定解,趨向解脫的論典,且書名中“定解”,也隱含了發心的意義。

  甲二、中善論義

  分四:一、略說引言;二、分別廣說;叁、本品末義:隨喜贊歎及攝義之教言;四、歸攝宣說的所有要義

  乙一、略說引言

  分四:一、分離兩種正量的過失;二、正道與形象道的差別;叁、贊歎正道與入正道者的功德;四、以問答的方式宣講論義

  丙一、分離兩種正量的過失

  嗚呼極深真實義,能通定解寶燈者,

  若無汝則此世間,蒙而迷于幻網中。

  這一頌揭示心中沒有對二谛實相産生堅固定解、遠離觀察二谛無垢正量的巨大過患。

  嗚呼”表露出全知麥彭仁波切對沒有定解、轉生在輪回中遭受痛苦的衆生所發的強烈悲歎之情。能通達顯密了義的“極深真實義”唯依相續中的“定解”,此定解是能遣除障礙、圓滿功德的“寶燈”。若無定解寶燈,則此世間的衆生則將永遠蒙閉在猶豫的幻網中,得不到解脫。

  “幻網”,是因爲不清淨的輪回與轉生在其中的衆生其實都是如夢如幻,並非實有,如夢中山河大地均爲習氣所幻現,亦如幻師通過念咒等助緣幻化出的馬、牛等物一樣。然只因衆生執著,而困在自己編織出的生死幻網中。

  印度論師們常以“四法”來介紹論典,四法爲:論典所诠之意;著論之必要性;必要之必要;以上叁法之間的聯系。法王如意寶指出此頌間接地解說了本論的四法。

  求法者首先希望知道經論的內容是否正是他們所感興趣的,論典所诠之意即能解除這個疑惑;其次他們希望知道聞思該經論後能否産生智慧等作用,即有無著論的必要;然後他們會觀察産生了智慧等的作用後在究竟上有無利益,即必要之必要;最後他們想了解這叁者的關系,即聯系。

  從“極深真實義”一句可看出,《定解寶燈論》的所诠意義是大乘顯密的究竟精華,這也正是廣大求法者所期望通達的;從“能通定解寶燈者”一句中可看出,通過聞思本論,能對顯密精華的極深真實義去除增損,産生定解,故對求法者有極大的必要;從“若無汝則此世間,蒙而迷于幻網中”可間接看出,依聞思獲得的定解去修,能脫離輪回,證得究竟解脫,這是必要之必要,而叁者之間的聯系是:第一者與第二者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第二者與第叁者是因果的能生與所生關系,第一者與第叁者也可視爲一體關系。

  丙二、正道與形象道的差別

  基道果之一切法,決定引得勝解信,

  聞得生信此二種,猶如道及彼形象。

  前一頌頂禮了定解,又指出了沒有真實定解的過患,這一頌就分別定解的真假。

  對基道果所包括的一切諸法進行聞思抉擇,必定會引出勝解信;未作聞思抉擇,僅依聽到的一些字句生起的信心,亦可稱之爲聞得生信。此二者的差別就象是真實的道與道的形象一樣。

  基是所知之法的本基,道是能知的修行道路,果是修行的結果。大小乘關于基道果的定義各不相同,小乘的基是四谛十六行相,道是資糧、加行、見、修諸道,果是無學道阿羅漢果。大乘的基是世俗、勝義大雙運,道是資糧、加行、見、修諸道中方便與智慧資糧的累積,果是佛的色身(報身、化身)與法身的雙運。

  基道果包含了一切諸法。對基道果生起信解,上、下根人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依法不依人的上根弟子根據教理,思維諸法之基,而引生出堅定殊勝的定解,這是真正的定解,是可供行走的真實道路,依此可極快地證得涅槃;而下根弟子,並未隨教理對諸法之基進行抉擇,只是僅依附于從上師那裏所聽聞來的說法,這種定解膚淺乏力,極易退轉,是假定解,屬聞得生信,依此修行不能引生智慧、遣除障礙,因而不殊勝,猶如紙上所畫以及心中臆想的道路形象,沒有實際的作用,不能引導衆生趨向涅槃。

  又如瑜伽士現量見到的清淨刹土與凡夫在唐卡(圖畫)上見到的清淨刹土,內容雖相同,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注疏中則以燈與燈的影像作比喻,燈有遣除黑暗的作用,但燈的影像卻不具此種功能。

  法王如意寶指出這上下根器學法人的具體區別是:對基的二谛雙運,上根人根據教理抉擇後,産生了定解,下根人只是人雲亦雲,其實心中並未理解;上根人在修道中,入定時安住于法界本性積累智慧資糧,出定時依布施等度精進積累方便資糧,下根人只是相似地入定,出定時仍有世間八法的耽著,但相似地行布施、持戒等積累方便資糧;上根人可以很快證得佛果,而下根人因爲沒有抉擇基的正見,也就沒有道的真實修行,故得不到佛果。《定解寶燈論》所適合的根機是能生起“勝解信”的上根弟子。

  依照全知麥彭仁波切與法王如意寶的教言,初學者應該力求做上根的學法弟子,先努力聞思,取得定解,爲日後迅速證果打下紮實的基礎。若沒有定解便去打坐修行,充其量只能安住無記的禅定中,而更多的狀態是昏沈或雜念紛飛、滋生煩惱而已。

  總之,書名中的“定解”,頂禮句中的“定解”,以及無定解過患中的“定解”,都是“勝解信”之真實定解,而非“聞得生信”之假定解。

  丙叁、贊歎正道與入正道者的功德

  希有法稱月稱師,善說一同之光芒,

  照射佛教廣天道,摧毀一切黑暗疑。

  希有的法稱論師與月稱論師如同日月,他們的善說彙合在一起,就如同日月的光芒,使佛陀的第二、叁轉*輪的密意昭然若揭,摧毀衆生相續中的一切疑暗。

  “廣天道”是用詩學的修辭方式喻指天人所行走的廣闊道路,即虛空,借此來比喻佛教中第二、叁轉*輪。虛空中只要有日月,其光芒必然能照亮萬物,遣除黑暗。

  産生定解的來源是聞思正法,而聞思的對象主要是內道中大乘的唯識與中觀,具體是法稱、月稱論師的論著。

  法稱、月稱論師具有不共同的神通與功德,是衆生的真實皈依處,分別發揚光大了陳那論師與佛護論師創立的隨理唯識與大中觀,並使其成爲常盛不衰的兩大宗派,故稱爲“希有”。

  法稱論師是南贍部洲弘揚唯識最有力者,著述了諸多詳細、廣大抉擇名言的因明論典(因明以隨理唯識見爲究竟)。法稱論師修忿怒本尊時現見本尊,本尊問他欲求何種悉地(成就),法稱論師答需“尊勝諸方”,即能立不敗于十方,本尊如其所求賜予了悉地,從那時起法稱論師無誤地通達了世俗唯識之理,廣破外道,使無數外道弟子皈依內道……他與陳那論師同是六莊嚴中以因明莊嚴南贍部洲的大論師。陳那論師主要歸納宣說了第叁轉*輪中因果能生、所生及法的不變本性。首先有短小的一百多部因明著作問世,後來現量見到文殊菩薩,得到殊勝加持,相續中圓滿無誤地通達了世俗名言後,造了集合所有因明論典之義的六品《集量論》(六品依次爲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喻品、觀能破品)。後法稱論師作了七部因明論著,對《集量論》進行廣泛的注疏。即《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觀相屬論》(又譯作《關系論》)、《他續成立論》(又譯作《悟他論》)、《因滴論》…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