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辯難正理論》(又譯作《诤理論》)。前叁部爲根本論,其中《釋量論》專從文句、意義上解釋《集量論》,並且廣泛破了他宗,建立了自宗;《定量論》較廣地建立了自宗,未廣破他宗;《理滴論》未廣破他宗,也未廣立自宗。後四部爲支分論,其中《觀相屬論》主要論述一體與因果的關系;《他續成立論》主要論述雖然一切見聞覺知爲唯識,然不同衆生的相續是他體相續;《辯難正理論》是唯識爲回答有部與外道,抉擇離識無外境而宣說的立敵(立即提出自宗觀點之一方,敵即辯論之對方)辯論、辯論勝負及墮負之處;《因滴論》專給有部以因明的宗、法、同品周遍和異品周遍叁相講述唯識的意義。
月稱論師出生在公元七、八世紀的南印度娑曼陀,是佛護論師的再傳弟子。當時印度大小乘佛法均極隆盛,他在那爛陀寺擔任堪布時,廣弘中觀宗,追隨佛護阿阇黎,光顯龍樹菩薩深廣理趣,摧伏邪說,所向披靡。曾示現神通,從石板上畫的牦牛身上擠出牛奶來供養那爛陀寺的僧衆。關于他的事迹可閱讀《入中論日光疏》。以大中觀不共同的應成理論真實地抉擇了法界勝義谛的本性。分別造了《中觀四百論釋》、《六十正理注釋》、《中論頌釋——顯句論》叁大注疏,又造了抉擇《中論》意義的《入中觀根本論》、《入中論》及《入中論自釋》。
名言觀察之因明,無誤取舍與退進,
尤其佛法及本師,獲得定信唯一門。
這一頌贊頌法稱論師弘揚的因明。觀察名言實相的因明理論,能令衆生對世俗因果法進行無誤取舍,退出常見與斷見的外道,進入趣向解脫的內道,尤其是對佛法與本師釋迦牟尼佛産生出勝解信心的唯一途徑。
不少人認爲因明只是一門辯論的學問,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因明主要抉擇的是第叁轉*輪中隨理唯識經典的教義,並以理論成立佛是具足一切智智的量士夫,佛所說的法是正法,以及因果、輪回、涅槃等的世俗正理。爲了破除外道等的遍計執著,引其進入趨向解脫的內道,才以慈悲的發心與智慧的力量與其展開辯論,解除他們的邪見、邊執。
“因明”即是以有根據之因使衆生明了世俗法。初學者若不聞思因明,很難對叁寶、因果等産生出真正的堅定信心,因爲初學者的信心大多只停留在口頭上,就象一棵芭蕉樹,雖然漂亮,中間卻空虛不實。又雖有理智尚未進入佛門的人,很難直接對高深的大圓滿等法生信、通達,如科學家等,若貼近他們的研究方向,依因明提出輪回、因果等的根據後,可以較輕松地遣除他們的疑惑,使他們對佛法生起信心,因爲對于宇宙間的世俗諸法,法稱論師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詳細無誤地抉擇了。
又論典的叁勝六劣中,指出以辯論爲目的的屬于外道論典,而因明是包含共同明的內道論典,目的是使初學者對叁寶和因果生起堅定的信心並作爲自己真正的依怙,並非以辯論爲目的。
陳那論師在《集量論》開篇頂禮贊歎釋迦牟尼佛的巍巍功德時說:“成量士夫利益衆生心,頂禮導師善逝救護者。”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第二品“量成立品”中專門作了論述。藏地的薩迦班智達也在《量理寶藏論》第九品中對此作了專門的論述。
釋迦牟尼佛成爲“量士夫”,是因爲往昔發了清淨的利益衆生的心,即菩提心,此爲發心圓滿。此處“導師”意謂六度萬行,即發心後,又長時精進于六度萬行,這是加行圓滿。發心與加行圓滿,便具備了成佛之因。獲證了佛果後,便能圓滿自他二利。“善逝”表示自利圓滿,這是佛精進修學大乘法的結果。“救護”表示利他圓滿,因爲佛爲衆生宣說了解脫的正法,因而成爲衆生的救護者。
按照全知麥彭仁波切《釋量論大疏》的科判,這些功德前前爲因,後後爲果,同時也是我們衆生修行成佛的過程。在回答世間人及外道等“爲什麼佛是量士夫”的問題時,應先建立佛是救護者的觀點,如是他們必問:爲什麼佛是救護者?回答的理由是佛傳了四谛法,他們若想辨別真僞,可研究佛親口宣說的法,于是會肯定佛悲心廣大,智慧深遠,已圓滿利益了他人。這樣再次第往上推,即因爲佛是利他圓滿的救護者,自利必已圓滿,因此是善逝。善逝必已經過六度萬行,故可推出是導師。六度萬行均爲利益衆生,即有利益衆生之心,故佛是量士夫。這些功德後後爲能立、前前爲所立。
使世間人與外道承認佛是救護者的主要根據是四谛法。小乘佛法把輪涅諸法歸納爲苦集滅道四谛,大乘通常歸納爲勝義世俗二谛,月稱論師《入中論自釋》中指出大乘的二谛可包括小乘四谛,即苦集道叁谛歸于世俗谛,滅谛歸于勝義谛。
世間輪回的特征是苦谛,苦谛有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之分,其原因即集谛,是無明煩惱(我和我所的執著)。也正因爲輪回痛苦的因是集谛--無明煩惱與業障,其果自然也不會是安樂,而是苦谛--輪回痛苦,即便看似安樂,其實質也是漏法,究竟還是痛苦。但衆生並非永遠只有痛苦,因爲還有滅谛與道谛的存在。
滅谛是佛等聖者們安住的出世間的涅槃。道谛是趨向滅谛的方法,它是證悟人無我與法無我的過程,依此修可遣除俱生我執的種子,趨向滅谛,得到解脫。比如誤認黑繩爲蛇(集谛),而生起恐怖(苦谛),待看清了並非是蛇後(道谛),怖畏即可消除(滅谛)。這就分開了輪回與涅槃。世間輪回的起因是由無明所致,是煩惱與業障的結果。
有的外道認爲世間是由一個不可思議的神我所創造,有些科學家們則說世間是由無情物産生的,此與外道中的“現世美”的觀點類似,認爲沒有前世,也沒有後世,是無因無緣自然出現的。下面分析這兩種觀點:如果是同一個神我産生了世間器情,則爲什麼有人享受快樂,有人遭受痛苦?再觀察神我是常法還是無常法,是常法則不可能産生萬物,是無常法則他也在刹那生滅,沒有自在亦不能産生萬物,這在《入中論》中已廣破。若是沒有因緣便可産生,則石頭也應能生出稻米。如是可知這兩種觀點都不正確,薩迦班智達在《量理寶藏論》第九品中說:“心無觀待其它因,成立前際無窮盡,因已聚足且無礙,成立後際無窮盡。”觀察我們現在的分別心是依外境的無情物無緣無故忽然産生的,還是依前一刹那的分別心而産生的?若是依外境忽然發生的,則柱子也應産生分別心,而且在今天怎麼能回憶起昨天的事情?怎麼還會保留以前的習慣愛好?若說現在的分別心是依前一刹那的分別心産生的,則一直往前推,也就有了前世。同樣,若承認明天有,則也可推出有後世,因爲輪回中的凡夫以現世最後一刹那的分別心作爲近取因,而産生了下一刹那的中有等的分別心。縮小來看,昨天好比前世,今天是今世,今晚是中陰,明天是後世,叁世可以這樣理解。
如是說後世看不見,因而不存在,那麼明天也看不見,是否也不應該存在了?又如果在這一世不需要爲下一世行善止惡,則今天是否也不必爲明天作衣食等的准備了?!
如此便得出:産生煩惱痛苦輪回的主因是內相續的無明分別心,外境唯作助緣而已。無明分別心經過長時期沈澱後,便産生了一定的習氣(慣性),如小牛一生下來便會吃奶,豬、狗等很喜歡吃我們看來是不清淨的食物,這些習氣不斷驅使衆生在輪回中流轉。
外境中並沒有絕對好吃的東西、絕對好聽的聲音,比如有人喜歡吃的酥油,另一人見了正好反胃;母親過世了,兒子無論看到多麼美麗的景色,心裏依然痛苦;有人衣不蔽體,卻充滿著快樂;有人衣食豐足,卻整天愁眉苦臉。從作者的角度觀察,善果、惡果是因相續中的善心或惡心分別造了善業、惡業後的報應,都是內分別心使然,故與外境沒有必然的聯系。
輪回的理論,還可通過一些有神通的瑜伽士或再生人的回憶找到根據。也有少數人能回憶起前世生活過的地方、父母、朋友以及自己死亡投生的經過等,詳見大堪布索達吉所著《佛教科學論》中第叁章“輪回與因果”。
四谛是由佛自力宣說的,由此可知佛已親自證得,因此佛是具有一切智智的量士夫。而外道正好相反,外道說他們的法是正法,因爲是大自在天等所說的,至于爲什麼自在天是宣說正法的量士夫,他們卻拿不出充分的理由。
依據因明是我們在世俗中對佛、法生起堅定信心的唯一途徑,如理聞思因明之後,生生世世中都不會對佛、法生起絲毫邪見。
因明論及真實義,抉擇勝義之理智,
如是能明無垢量,勝乘中觀此二相。
真實義即是甚深空性的勝義谛,抉擇勝義的聖者之理智,勝義無垢的量闡明了大乘殊勝的中觀修法。
“因明論”聯接上一句,“真實義”接下一句,指佛、菩薩以超越了分別心的智慧所通達的法界真實的、勝義的本性,即現空大雙運。“理”指抉擇勝義谛的理論,“智”爲聖者通達法界本性的智慧。也可將“理智”只理解成抉擇勝義谛的理論。說理智是“無垢量”,是因其抉擇了本來清淨無垢的法界本性,故用來抉擇的量也當屬無垢。也就是說,以這種無垢量的理智,能闡明法界的勝義本性。“勝乘中觀”指以月稱論師爲代表的中觀應成派,“勝乘”是相對于主要抉擇暫時單空的自續派而言。“此二相”是抉擇世俗谛的因明與抉擇勝義谛的中觀。
中觀派是龍樹菩薩創立,解釋第二轉般若*輪密意的教派,以龍樹菩薩的《中論》爲根本之論,印度後代論師又爲不同根機的弟子對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典作了不同層次(菩薩入定與出定的差別)的诠釋,由此形成了以佛護、月稱等論師爲代表的中觀應成派和以清辨、智藏等論師爲代表的中觀自續派,其中應成派以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智慧品》等爲代表論著。自續派又分爲上(清辨論師等)、下(海雲論師等)二個支派。
佛在大圓滿十七大續部中的《應成續》中贊歎了應成派所诠釋的觀點。…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