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8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法界本性本來就遠離四邊八戲,故應成派本身對法界的本性不作任何的承認(此在第七問題中廣講),只爲隨順無明深重的凡夫才作了諸如緣起法等不了義描述。對他派(人)的任何有承認之說都以“應成立某種過失”--即“應成”這一金剛杵來遮破。

  中觀應成派以“應成”這一方法爲基礎而派生出來的四種獨特的應成理論是“彙集相違”、“根據相同”、“能立、所立不成立”、“他稱叁相理論”。中觀自續派等的單空見可有效地遣除有邊,但若要圓滿遣除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邊的執著,只能依靠應成派這四種不共同的理論,在本論第一問題中對此有介紹。

  應成派在抉擇勝義時不分二谛,更不分相對的單空假勝義谛與究竟真勝義谛,這對遣除衆生二取與叁輪的執著有極大的作用。衆生認爲凡所見到、聽到的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執著很深,因而業障深重。但如果法界本性上確實存在這些不清淨的法,則永遠無法遣除,正因爲在法界本性的反體上這些法本來就不存在,才會有遣除的可能。佛在《般若攝頌》、《般若十萬頌》等經中雲:無論衆生了達與否,成佛與否,如虛空一樣的法界本性從來不變。應成派的無垢理論具有遣除衆生執著的巨大力量,對此聞思並取得定解後去修行,可以無有違緣、順利地證悟法界本來面目。

  不通達顯密修法的人會因爲中觀是顯宗,而認爲它是淺顯的法門。其實它與大圓滿中體性爲空性、顯現爲光明中的空性部分完全一致,大乘顯宗在方便與竅訣方面不及密宗豐富明顯,但第二轉*輪的般若空性與第叁轉*輪的如來藏光明和合即等同于大圓滿的內涵。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本論第七問題中說:在法界空性這一反體(角度)上,大中觀也就是大手印或大圓滿。在本論第四問題中指出:聽到上師指點分別心之生住滅便能證悟的人已很稀少,需先理解大圓滿徹卻本來清淨的含義,且絕大部分人都應先以中觀應成派的勝義理論來抉擇法界無生無滅的空性。

  善學智慧睜二眼,本師宣說聖教道,

  于彼不隨爲他轉,應贊真實通達者。

  因爲有了因明與中觀智慧之雙眼,以聞思修而趨入,則會對于本師釋迦牟尼佛叁次轉*輪所宣說的一切聖道生起堅固信心,而不會隨外道等他力所轉。因此對于因明和中觀真正已圓融無礙通達的人,我們應當贊歎,向他頂禮。

  中觀與因明(唯識)都是爲了調伏衆生的分別心,遣除衆生的業障,而從勝義與世俗兩個不同側面所作的論述,都是甘露妙法,不相違背。

  “善學智慧”謂長時間聞思因明與中觀,心中生起了定解。“睜二眼”謂睜開了通達世俗谛與勝義谛的雙眼後,可以清晰無誤地見到本師宣說的聖教解脫道,因爲是經過自己的缜密思擇、伺察後取得的定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的觀點,故不會再被外道等的觀點所牽轉。這樣的佛弟子,是真正通達佛法的人,應該受到贊歎。藏文注疏中以榮素班智達爲例。

  無論學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首先必須具備正見,這是不變的規律。精進聞思法稱、月稱論師的世俗、勝義理論,取得定解,然後依此修行的人,無論從形相上,還是本質上,都是名符其實的佛陀弟子。

  下面出現了兩位戲劇性的人物----仙人和流浪者,全論通過仙人和流浪者之間對法義的相互問答,而得以敷陳開演。

  丙四、以問答的方式宣講論義

  如是思維仙人前,頓到一位流浪者,

  爲作推測辯難故,如此詢問七疑問。

  當一位“仙人”正在“思維”以上的內容時,突然到來了一位“流浪者”,他爲了觀察仙人有無正見與修證,並爲辯論難題的原故,向仙人提出了構成全論的七個難題。

  法王如意寶在學院廣講《定解寶燈論》時,不共同地提出了仙人與流浪者具有外、內、密叁層不同的意義。

  從外義上講,“仙人”代表隱匿深山,如理抉擇諸法,並通達了顯密的甯瑪派大成就者。“流浪者”代表一位四處流浪,因此聽聞過薩迦、格魯等派諸多教法的普通佛弟子。說法地點當在此穢濁刹土。以上之意于論中“公正觀察仙人者,頓到分別流浪者。”金剛句中即可看出。

  從內義上講,“仙人”代表菩薩入定智慧,“流浪者”代表菩薩出定時通達諸法猶如夢幻的伺察智慧,說法地點當在清淨刹土。因爲入定時安住在法界本性中,不起任何分別妄想,好象修行人安住于深山,不與外面的紛纭世界接觸一樣,出定時偶爾會突如其來地生起伺察的分別心,如推理基的實相,某派觀點屬何種層次,有何根據等,就好象居無定處的流浪者會突然出現在仙人面前一樣。實際上,全知麥彭仁波切時刻都安住在定中,沒有出定入定的區別。故內義表示此七難題非凡夫人所能回答,只有菩薩入定時以般若智慧觀照,才會得出答案。法王如意寶說:內義的根據是本論的金剛句“如從大智聖意中,取後又複此善造”而來

  密義則很深遠,仙人代表佛的遍作王智,流浪者代表無漏的如海般的眷屬,說法地點當在佛的自現刹土。即與《大幻化網根本續》從究竟觀點上抉擇的說法者爲普賢王如來,聽法眷屬也爲普賢王如來所化現一樣。因爲作者全知麥彭仁波切是了義的文殊化身,已證得一切智智的普賢王如來果位,恒常安住于法界本性中,並以大慈悲心爲眷屬傳授顯密了義的竅訣。從本論金剛句“定解滅除四邊戲,彼道究竟之實相,離戲光明本性界,入于文殊大圓定,于廣離邊見王中,入定現見真實義,滅盡四邊劣意暗,顯出一切光明日”中即可看出。

  因此,《定解寶燈論》這樣深遠的論著,在穢濁刹土、佛報身的清淨刹土以及佛的自現刹土中都在傳講。以初學者的層次,主要應以穢濁刹土的外義來理解,仙人于此刹土宣說《定解寶燈論》的目的,一是讓流浪者能去十方弘揚了義教法,二是爲修學此了義教法的弟子遣除疑惑後,更易于證悟。

  這是法王如意寶不共同的竅訣性講法,對理解全論有畫龍點睛之妙用,應牢記不忘。

  隨聲他宗何智者,將自安心善鑒別,

  所問此難令速答,則明如見內智慧。

  這是流浪者對仙人回答問題所提的要求。因爲您是對法界勝義谛有修證智慧的瑜伽士,如果不能提出確立自己的觀點、僅僅隨聲于他宗的主張是沒有意義的,如此怎能稱爲智者。你應當將自心安住下來,用教證、理證、上師的竅訣及自己實修的感受、體驗等,詳細地思考鑒別。流浪者還用調侃的語調說:我還要去別處繼續流浪,沒時間長住這裏,所以待思考好了後,請迅速回答。我可以通過你的回答,進行比量推測,如眼識現量見到外境一樣清楚地了知你的內在修證智慧。

  多聞象鼻雖伸長,而如井水深法水,

  未受尚求智者名,如同劣種貪官女。

  流浪者指出隨聲他宗,不以修證智慧回答的過失。

  如果仙人自恃“多聞”,這就好象一頭大象,象鼻雖然伸得很長,但因爲水井的口子小、底部大、又很深,所以依然吸不到甘涼的井水。只具聞的智慧,如標榜自己得到過大藏經傳承,閱過叁藏,精通五明等,而未證得法界本性的人也同樣得不到甘露法水的真實受用。若自認爲是智者,則如同下劣種姓的獵人、漁夫、屠夫、賣酒人等夢想貪求國王的王妃一樣,徒受世人恥笑而已。堪布剛華、尼登還把“未受尚求智者名”的人比喻成本論中金剛句“嗚呼自如池水龜,未見他論深法海,僅嘗自宗池慢味,此語摧毀吾等慢”一頌中的“池水龜”。

  正見二遮如何說?聲緣怎證二無我?

  入定有無執著相?觀察修或安置修?

  二谛其中何關要?不一同境何所見?

  中觀承認有無否?

  “正見二遮如何說?”“見”有邪見與正見之分,正見又分爲暫時的世間正見與究竟的出世間正見,流浪者所問是抉擇法界本性時的究竟正見。因爲抉擇法界本性需要破除所取之境,雪山各派在抉擇這個問題時,有些認爲應是無遮;有些認爲應是非遮,所說各異。于是流浪者問仙人:甯瑪派自宗在這時所承認的是無遮,還是非遮,或兩者均不承認?

  “聲緣怎證二無我?”在究竟中叁乘爲一乘,暫時可分有叁乘。此問提出:聲聞、緣覺羅漢有沒有證悟法無我?因爲西藏中觀前代論師有認爲聲緣只證人無我,未證法無我;另有認爲叁乘所證空性無別,已見圓滿法無我;又有認爲自相續五蘊已證得空性,對余法未證空性。而印度的唯識與中觀,中觀應成派的月稱論師與自續派的清辨論師,觀點也都不一致。

  “入定有無執著相?”此入定指修法界本性時的究竟入定,而非暫時加行道的入定。在究竟入定時,是否還有執著相?有些論師認爲需執著一個無遮的單空相,否則如同睡覺,類似沒有正見的庸俗無念的修法;也有說不能有執著相。

  “觀察修或安置修?”在究竟入定之前,需不需屬于前行方便的觀察?有說必須要觀察,否則也如同睡覺;也有說不應觀察,僅需安置,認爲觀察是入定的違緣。

  “二谛其中何關要?”在已證悟的成就者入定境界前,勝義、世俗二谛哪個更重要?有說勝義谛更重要,因爲勝義谛真實無有迷亂,而世俗谛有迷亂,並非正見,也有論師說世俗谛重要,因爲二谛是雙運的,不能抛開世俗谛,故方便之世俗谛更爲重要。

  “不一同境何所見?”六道衆生對同一外境的所見並不相同,如天人見水爲甘露,人見水是水,餓鬼見水是膿血等,那他們所見的對境是同抑或是異,具體對境又應是什麼?

  “中觀承認有無否?”中觀宗分應成派與自續派,此問應成派的大中觀本身有無承認?在雪域,中觀前代論師大多認爲沒有承認;而後代論師認爲應有承認。

  法王如意寶指出:流浪者的七個問題,可以分成基道果叁種,第一個問題是基,第二、叁、四、五問題爲道,第六、七問題爲果。下面仙人的回答也可按此相應分類。由此可見,《定解寶燈論》是抉擇從各派教義直到大圓滿竅訣的一部全面論著。

  仙人作出的回答有廣、略二種,…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