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9

  ..續本文上一頁從 “呷單見謂是無遮。”到 “如同勝達瓦名也”爲廣答。 “歸納上義說此教”到“德者甚深智慧門”爲歸納略說。

  流浪者所問非世間之法,而是顯密的關鍵問題,欲弘揚佛法,建立自宗,必須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

  這七個問題以嚴密的前後次第闡述基道果之深義。

  現在先簡略介紹一下仙人對這七個問題的回答。

  對“正見二遮如何說?”的回答是:在以分別心抉擇法界空性的反體時,應是無遮見,在以無漏的出世智慧現量感受法界本體時,則不存在無遮見或是非遮見。因爲無遮與非遮都是分別心狀態下的抉擇方法。歸納回答爲“阿者不生之法門”,《大幻化網根本續》及般若經典中都講到“阿”代表無生、清淨、遠離了戲論與邊際的不可思議智慧。

  對“聲緣怎證二無我?”的回答是:依月稱論師的教證,在暫時分叁乘時,聲緣已證悟圓滿人無我及部分法無我,歸納回答爲“者遠離諸垢門”。此句直接意義是圓滿證悟(見)法無我的是佛菩薩,因爲“”表示遠離一切垢染,間接意義是聲緣已證悟部分法無我。

  對“入定有無執著相?”的回答歸納爲“巴者勝義顯現門”,即入定時無有散亂和執著,無有二取,這種勝義顯現是無漏智慧所感受的大光明,也即是止觀大雙運。

  對“觀察修或安置修?”的回答歸納爲“雜者無有生死門”,即暫時需以分別心去觀察、安置,但在究竟入定時既無觀察,也無安置,因爲這些都是無常生滅法。

  對“二谛其中何關要?”的回答歸納爲“納者遠離諸名稱”,即在究竟的法界本性上,二谛的意義、名稱俱不存在。

  對“不一同境何所見,中觀承認有無否?”的回答歸納爲“德者甚深智慧門”,即相對佛的盡所有智,有一個共同的所見,即衆生尚未輪回,普賢王如來尚未成佛時的法界本基;在佛的如所有智面前,無有任何承認,一切均爲大空性、大平等,只是爲隨順衆生才暫時說有承認。

  了解了流浪者對七個問題回答的總述,就象手裏拿了張地圖,對理解以下的正文極有幫助。

  彼言依靠空性理,此說深奧七難題,

  與不相違聖教義,以理即成請答複。

  以上七個難題是依靠中觀抉擇法界空性方面的觀點而提出,非常深奧,你要在不違背釋迦牟尼佛及無垢光尊者、榮素班智達等大德所說的聖教義的基礎上,以理證的方式作答。

  從所诠義方面來講,顯密究竟正見的基礎是空性,故以上問題是從空性的角度出發而提出的。因這七個關于法界無生大空性的問題,唯佛與菩薩方能回答,凡夫分別智慧只有依靠教理才能回答,因此回答時應符合下列要求:首先不能與顯密了義經續相違;其次不能與甯瑪派無垢光尊者、榮素班智達、持明無畏洲等大成就者的善說相違;再次只依教證未必能使他派人士或世間人等信服,故尚需再依靠抉擇名言以及勝義的理論進行論證。

  因明語珠荊棘矛,十萬雖刺亦不穿,

  諸大迷惑之難處,應說長舌伸如電。

  以上難題的意義非常深奧,就是用十萬條如荊棘矛般尖銳的因明語珠,也刺不穿這些使往昔諸多大德顯現迷惑的難處。你應當如閃電一樣伸出長舌不拖延地如理回答。

  這一頌則從能诠角度來講。前二句意爲世間分別心不能究竟了達這七個問題,後二句說印藏有些論師對這七個問題也不能作出了義圓滿的回答,故請詳細善說。

  “因明語珠”是“推測辯論”的分別心,因具備有力的根據與嚴密的邏輯,依其可通達世俗法,但因明不是出世的無垢量,故不能依其通達出世的勝義無漏法。即使長篇猶如珠串的因明,面對猶如銅牆鐵壁的上述七個問題,也變得象荊棘一樣無能爲力。

  在雪域,建立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們也顯現對此感到迷惑,故請伸出長舌,如閃電般極快地作深廣精微的回答。“長舌”在藏語中比喻能言善辯,而口才笨拙的人往往被比喻成“舌頭卷曲”。

  對于印藏諸大成就者所顯現的“迷惑之難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應知諸大成就者都有清淨傳承,弘揚的都是趨向解脫的殊勝正法,盡管他們顯現上的證悟有高低之差別,所傳的法也有深淺之分,但實際上他們都已證得了普賢王如來的果位,並且都是同一化身,只是在相應根器的所化弟子前顯現不同的形相與教化而已。

  藏地各派都源自印度,甯瑪派祖師蓮花生、貝瑪目紮、薩迦派祖師仲滾布瓦巴、息滅法的祖師帕單巴、噶舉派的祖師帝洛巴、那洛巴、格魯派的阿底峽尊者,都是印度的大成就者、大班智達。

  且各派的究竟見也都完全一致,互不相違,此在本論第四問題“一切智者同聲說,如來成就同密意”之釋文中有廣述。

  各派的究竟見皆爲一趣,其原因就是各派大師實則一體。班欽洛桑曲堅說:“大智成就蓮花生,化身具德燃燈尊(阿底峽),又化羅桑紮巴華(宗喀巴),我無其余皈依境。”二世DL格鄧江措也說:“成就持明蓮花生,五百頂飾阿底峽,金剛持佛宗喀巴,異身遊舞我頂禮。”文殊化現慈公唐仁波切說:“雪域開創佛法蓮花生,彼義如理修持阿底峽,于彼遣除邪論宗喀巴,叁者無二以教量成立。”大智者土官說:“阿底峽尊者和無等塔波瓦,法王宗喀巴,皆爲蓮花生大師之化身。”蓮花生大師略傳雲:“爾時上地名薩迦,父名文殊母忠瑪,其二所生吾化身,子名根嘎降村者,彼將重建吾神殿。”授記薩迦班智達是蓮花生大師之化身。又藏土諸大德共尊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師、無垢光尊者叁者皆爲文殊菩薩化身。

  原本一體的各大成就者,由于往昔的佛法因緣,今世所化弟子的根器,以及弘法環境等條件而顯現各自不同的形相與教化,如慶哲王修之見歌雲:“我學的是薩迦教典,而精通的是甯瑪密法,此前世因緣真希奇,我修習的是密咒道果,而證悟的是自現大圓滿,此前世因緣真希有,我祈禱的是瑜伽自在,而唯有蓮師賜與加持,此前世因緣真希有。”宗喀巴大師在甯瑪派大成就者業金剛前聽聞過大圓滿,並作其闡明大圓滿見修之《甘露妙藥》,收于其著作全集中。大師早年在薩迦寺聞思顯密教法學習薩迦派傳承,並在其關于般若的論著《現觀莊嚴論金鬘疏》抉擇了離戲論的究竟空性。大師晚年以出世的大悲與智慧爲對外境實執深重的衆生宣論了暫時不了義的單空,並提出中觀應成派的八大難題,收錄于《中論疏——理海》、《入中論善解密意疏》、《辨了不了義論》等論著中。在雪域,薩迦派、格魯派持自空見,覺囊派持他空見,其間互有破斥,這對利益部分特定的衆生有暫時的必要,而甯瑪派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出世,始終根據教證和顯密在究竟本性中一味一體的理證,以大雙運的方式圓滿地抉擇了佛的究竟意趣。

  而且應該了知:九乘佛法都是爲了調伏不同衆生的分別心而作的宣說,不存在一派對衆生有利,另一派對衆生反而有害的可能。因此對九乘法都應詳細理解並尊重,不能只認爲自宗圓滿而輕視他宗。對于修持無上大圓滿的弟子,小乘的出離心必須要具備,中觀自續派的單空亦應精進聞思,而大乘的菩提心更是要不遺余力地大力倡導。具備了小乘對涅槃的欣樂心,對輪回的厭離心,會對我們學佛産生很大的推動力;證悟了人無我空性,對調伏相續中的我執與煩惱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以大乘菩提心來攝持所修善法,則一切功德都成爲成佛的資糧。能如此體會,會對九乘佛法都真正觀爲無上甘露,即使遇到命難也不會舍棄。

  古今藏漢通人證士、聖人賢者對各法門所持不偏袒之見及兼收並蓄之行,實堪當今學者效法。各派教法本無差異,以凡夫之分別心看猶有分別,也實屬自然,若他宗教法與自己想法稍有不同時,不可輕易毀謗,因爲凡夫不能直接度量諸佛菩薩深奧善說之義,《勝樂金剛續》雲:“衆生根基既無邊,如來幻化亦無邊,若于自宗不相同,即時不能作誹謗,應當發願將來知。”《神變經》雲:“嗟,如來子,爲成熟諸有情,如來示現衆多方便,依衆生種種根基而說法。有衆生以菩薩能調伏,有以聲聞,有以緣覺,有以天人,有以龍王,有以神變,有以國王,有以禅定,有以聞法,有以神通能調伏。”《華嚴經》雲:“善逝幻變既無量,爲調伏一切有情衆,現示彼色形色等。”《父子相會經》雲:“如來顯現魔王形象來救度衆生。”《法華經》也說:觀世音菩薩的叁十二應身,有緣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藏地的有些苯波教法是佛化身白苯波祖師宣說的。所以我們對于所有宗派的教法證法以及各派祖師應于恒時觀清淨心。

  如果自恃少有的世智辯聰,增上傲慢,貪執自宗,互爲嫉妒,顯露癡暗,诋毀聖法,生罪無邊,唯有墮入地獄,長劫受苦。《寶性論》說:“何者依止惡友嗔恚佛,殺害父母羅漢破僧合,彼此思維法性必解脫,何人意嗔聖法無解脫。”《月燈經》雲:“若于瞻部洲,毀壞所有塔,何人誹謗法,此過較其大,若于恒河沙,殺害阿羅漢,何人誹謗法,此過較其大。”《般若八千頌》雲:“造五無間罪,不及謗法像。”而且因各派的傳承上師也都是同體化身,應無一例外地視爲普賢王如來,恭敬承事,倘若心有愛憎之分,不僅得不到加持,反因造極重罪而墮入地獄。

  我們修學佛法之目的,根本在于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如果在佛法上産生分別執著、滋生煩惱乃至互相誹謗鬥爭,不但空耗暇滿人身,造諸多惡業,也辜負了佛菩薩以及祖師們的悲心。作爲佛教徒,縱然無力成辦弘法利生之廣大事業,但也不能故意摧毀或誹謗佛菩薩們傳下的甘露妙法,否則會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最終果報也將不可思議。

  同時我們應明白:佛教的一切戒律,別解脫的居士戒、八關齋戒、沙彌(尼)戒、比丘(尼)戒、大乘的菩薩戒以及密乘的叁昧耶戒,均以皈依戒爲根本。我們在學佛之初做叁皈依時,皈依的法寶便包含了小乘、大乘顯宗、大乘密宗的一切佛法,而沒有將任何一種佛法排除在外,《四十二章經》…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