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想趕它走的心,所以要從自己的心念上來。你心念上沒有這些業了,它自然就沒有辦法了,水和火就沒有辦法融在一起了。如果你身上就有這種業因,它就會跟你在一起。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也不要管它什麼附體不附體,你回光返照,我們每一個人的這個裏面,你什麼性格你就會和這個宇宙裏什麼力量會相應。我們佛經裏面講到,一念就落于法界,特別天臺宗就強調這個,一念落于法界。真正地明白了,念佛就落佛法界,信菩薩的,菩提心就落菩薩法界,出離心落聲聞緣覺的法界,修善就落天人法界,每一念會落一法界。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啊,好好地管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跟佛法相應,慈悲喜舍,用佛法來對治我們心裏的病。
問:親戚在我未嫁過婆家時,他們就上一代有恩怨,卻用邪咒符法長期控製我,晚上十二點或一點多才讓我入睡,長期晚睡,肝排毒不良,又得肝病,有何短咒語可以破除任何邪咒呢?
師父:首先,你講的這個,你設定的,假設的這個,我認爲不一定存在。不是說有人有恩怨就拿咒咒你,如果存心不良拿咒咒別人,能不能咒到別人?跟你說,咒不到的,反而咒自己。因爲你自己什麼心態,首先得益的也好,得害的也好,你肯定是這個世界第一個,對不對。你好心對別人的時候,第一個得果報的是誰?就是你自己。所以送人花者,手有余香,就這個道理。你起好心,第一個得利益的就是你。起壞心,第一個被害的就是你自己,這個要堅定不移地相信。
你睡得晚,到那個時候睡不著,是不是其它的原因,喜不喜歡看電視啊,喜不喜歡看電腦啊,在這之前,養一些這些習慣,飲食上調整啊,提前睡覺的話,要注意不要喝茶啊,不要做有刺激的這些事情,這個都是。而且,建立起一個好的習慣,這也是一種休息。既然因爲晚睡已經有了肝病,就更加要強製自己能夠早睡。
然後學佛的話,確實會有這個好處,有的人很奇怪啊,他睡不著,有的人睡不著就吃安眠藥,有的人說吃了安眠藥也睡不著,但是很奇怪,一讀佛經就睡著了,這不錯,你以後不要吃安眠藥了,想睡覺就看佛經好了,佛經一看,就睡著了。
還有的很奇怪,平時精神很好,一坐在這聽師父講開示就睡著了,有這樣子的。好吧,你就把生命電視臺打開,一聽到法師聲音就睡著了。當然這種,其實聽到佛法,看到佛經馬上睡著,這也是個瑞相,是好事情。
但是不是說永遠這樣,永遠這樣變成你的業障了,慢慢慢慢會變的,變變變。代表什麼呢?你一看佛經心就會安靜下來,對不對,心安靜下來容易睡覺了。聽開示也是,心無雜念,往這一坐兩眼發直就睡著了。所以有時候因爲這樣子,師父要故意講一些笑話,幽默一下,就是大家保持著一個輕松,我們腦子轉動轉動,所以不能講很高深的佛法,你如果講得很高深,繞來繞去,睡倒一大片。
所以別想著有人在害你,知道嗎,那個想法不好的,那個想法比較陰暗的,心地要光明一點,要想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害我的人,要這樣想,要把天下都看成是極樂世界,要這樣想。所有看到不好的,你要想這是我的業障,我無量劫來啊,我的業障,我看到不好的,聽到不好的,遇到不好的,回過頭來忏悔自己的業障,這就是修行的狀態。這樣念什麼咒,你念阿彌陀佛好啦,“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這是很好的。
問:在佛教中,戒律多且非常微細,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要很小心謹慎,因爲一不小心就犯戒。像什麼叫不如法,會墮落叁惡道等等,結果什麼都不敢說,什麼都不敢做,刻刻板板的,一點也不自在,連個人味都沒有了,如何開悟,又如何利益他人。人生夠苦了,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難道人生就不能以幽默來化解自身與他人間衆多的痛苦與煩惱嗎?因幽默中易犯口業之绮語妄語,還真是苦惱呀!請慈悲開示。
師父:關于這個話題啊,好象這裏面對佛教講的這個,在佛教中戒律多,請問佛教中戒律多,是愛我們還是害我們啊?愛我們!你出去駕車要不要系安全帶啊?要的。你說警察來罰款,這個警察真可惡。警察是督促你系安全帶,系安全帶對你有好處呀。
你家有沒有裝防盜門、防盜窗啊?幾乎都有。我來臺灣這麼久了,住哪個地方我都看到,特別是私人公寓房,電梯進去之前有一道,電子的,會按數碼或者卡片,彈簧鎖彈開,鋼門拉開,電梯進去。到自己家房門又是一道鐵門,這樣的。
爲什麼要這樣?這樣好還是不好?這樣很好,不好誰這樣子幹嘛呢!因爲這個是不是五濁惡世啊?這社會沒有安全感了,對吧,你裝了這個會有一點安全感嘛,是這樣的。因爲我們這個世界是這樣,因爲我們人煩惱很重,我們身口意很容易犯錯,佛菩薩保佑、保護我們,慈悲我們,給我們這個。
警察要去執行工作之前,還得把防彈衣還穿上呢!五戒就是我們的防護衣服,保護我們的。戒律越多,級別越高,防護級別越高。比如說叁級防護,一個班的人;二級防護,一個加強排的人;一級防護,一個連的人;特級防護不得了了,便衣一大群,對不對,國家元首出來了,特級防護。
我們佛教是戒律越多,對我們的防護級別越高,所以佛教裏,修行的這個就是根據受戒的高低來決定的,這是佛的大慈大悲,大智慧,救我們的具體方法。就像小孩子不會水,在水邊玩,家裏人給他套個救生圈一樣,這就是愛護孩子的具體方法。
暫時覺得縮手縮腳啊,注意,這是應該的,做人應該的,孔夫子尚且“君行健,如履薄冰”,到六十歲,所有的這些已經潛移默化,滲入到人格裏面去了,有六十不逾矩。六十不逾矩,六十了我這時可以不犯錯了。
不犯錯代表什麼呢?代表他的規矩已經變成習慣了,就像有的人一上車,馬上安全帶系上了,對不對。這個人不是生下來就這樣的,我們中國大陸,我到現在還沒這個感覺呢,都不想系。但是碰到外國小朋友,坐在後排他一上車系起來了。是不是外國小孩一生下來就知道系安全帶?不是的,有人教育他,他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慣,絕對不會說他沒有系好安全帶,爸爸就開車開走了,不會的。這個需要這種教育的,養成這種習慣,好習慣。這好習慣怎麼樣?自己不會遭殃,自己不會生煩惱,那大煩惱來,車翻了,那是很難補救的。
但是這個幽默,你想幽默,當然幽默非常重要,人際關系呀,我們能活著幽默很重要。但幽默不是說以犯錯來製造幽默,對不對,幽默應該還是一種智慧的,是從智慧裏來的,一個幽默的人他肯定智商很高。
智慧從哪裏來,智慧從持戒當中來的,一個人,不持戒的人他不會有智慧的,戒定慧。所以你們看,修行越好的人,就是有那種幽默的氣質,所以你看像我不幽默的,就是肯定沒有修行好。所以也會呀,平時也會,很多人會有這種疑惑,爲什麼要持很多戒,其實我平時強調的很多,持戒是保護,持戒的安全,持戒的人離怖畏,持戒的人才真正地活得自在。
但是如果你覺得很拘謹啊,有可能不是持戒給你帶來的,有時候恰恰是我們這個人很疏忽,講話真的是不太注意,你對著石頭講大概不要緊,如果有人,你講得分寸不好的話,別人會對你有反感,對你一反感你馬上就覺得不自在了。所以如果你覺得不自在,你真的需要返觀,怎麼樣子通過學佛來增加自己的福報智慧,提升氣質,這樣子就會好。
問:世俗谛與勝義谛如何簡單分野?又如何看待業因果?學佛要如何得力地修行,如法地運用于生活中?如何修到出離六道輪回?想聽聽您的見解。
師父:這個世俗谛,是重在講一切的現象是因緣和合,這就是世俗谛。勝義谛呢,就一切因緣能夠顯相,因緣能夠變化,它的根本是因爲所有因緣的本性是自性空的。世俗谛強調有是因緣和合的,勝義谛說因緣和合是因爲它是空無自性,語言上可以這麼說。它的分別就是,一個是在講有的時候,告訴大家有是因緣和合的。勝義谛呢,一切法的因緣都證明它是空無自性的,勝義谛是要通過修行而證到的。
世俗谛上衆生有生死可度,所以要發起廣大的,普度一切如母衆生的心,這也是世俗谛的菩提心。然後通過修行自己安住在甚深的佛法的智慧當中,去轉化衆生的業力,同時又能夠無衆生相,超越衆生的假相,超越這些惡業的相,而達到本質的來扭轉衆生的命運,化解衆生的災難,來救度衆生的,也叫勝義谛的菩提心。
業、因和果,這些事物的規律都是由世俗谛所概括的,業啊,因緣果報啊,屬于世俗谛的。那佛法爲什麼能夠修改這些呢?能轉變這些呢?業因果報可以轉,就是因爲領悟到勝義谛的空性。就像現在醫療界一樣,醫生做藥的人,同樣是醫生,配出這副藥治這個病,配出那個藥治那個病,就是他懂得了這個道理,他出去的藥就能治人的病,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佛也是以法爲空性,以大悲功德力,佛力、法力、緣起的力、真谛的力,這些力都可以改變衆生的業因果報,所以業因果報不是一個定法,佛承認有業因果報,但是業因果報不是定法。
學佛要如何得力地修行?學佛最主要得力的就是信心,對叁寶的恭敬心,特別表現在你對師父的信心。一個師父,他不僅這一生修習佛法,其實都積聚了很多的善報的威德力在裏面,所以師父給你的語言、教言,凝聚了叁寶的精華力在裏面,所以對師父要有大信心,對叁寶有信心要體現在對師父的信心上。
如何修到出離六道輪回?首先,要出離之前,首先要厭離,要深達輪回的過患,體悟到輪回的過患,對于佛講的,你看佛叫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佛對這個世界有一個定義叫五濁惡世,你爲什麼要想去極樂世界呀?因爲你知道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我們現在爲什麼不想去,是因爲我們不知道這個是五濁惡世,那既然佛給我們答案了,那我們要好好去領會,到底我們這個世界是怎麼個五濁惡世?見濁、命濁、煩惱濁、劫濁、衆生濁,到底是不…
《學佛問答——傳喜法師臺灣開示 2011· 11·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