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課
現在正學習的是第一品中菩提心的特殊功德,此中分爲發心的分類、本體之差別、功德之差別叁個方面。今天開始講本體之差別。
昨天學習了什麼叫願菩提心,什麼叫行菩提心,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大家必須要搞清楚。什麼叫願菩提心呢?第一個條件就是要以大悲心來緣衆生,第二個條件是以智慧來緣衆生獲得佛果。在具足這兩種條件的前提下,我們發願:“從現在開始,我要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這就是所謂的願菩提心;什麼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發願的基礎上去做這件事,在實際行動中不離六度萬行,這叫做行菩提心。這二者之間的具體差別,正如頌中所講:
庚二、本體之差別: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二者的差別就像欲行與正行。比如我要從這裏到印度金剛座,在沒有去之前,心裏有一種“我想要去”的發願,這種欲心相當于願菩提心,因爲願菩提心就是在心裏發下“我要度化衆生”的堅定誓言,但實際行動中還沒有具體去行持。然後,我准備好路費、衣服等行李,真正起程前往印度,這種正行相當于行菩提心,也就是說,我不但發願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而且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此時的心態就叫做行菩提心。對此,有些論師還認爲,正在度化衆生的行爲叫行菩提心,比如我要作法布施,首先在心裏面發願,然後正在布施的行爲,叫行菩提心。
其實,菩提心必須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僅僅是行爲,算不算行菩提心呢?不算,因爲它離開了願菩提心的攝持。比如前往印度的路途中,不能舍棄剛開始所發的願,如果舍棄了,很有可能會半途而廢。薩迦派全知果仁巴大師也說過: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千萬不能離開願菩提心,一旦離開了,行菩提心就有可能無法成功。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願菩提心的基礎上進行。
以上比喻說明了欲行和正行的差別,有智慧的人通過這種對比,就能完全通達菩提心的目的、本體和分類,了知什麼叫願菩提心、什麼叫行菩提心,並且還能領悟它們之間的次第差別:首先必須要有願菩提心,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行菩提心,二者一定要安立在同一心態上面。
關于“菩提心到底是心王,還是心所”的問題,印藏的高僧大德有不同觀點。印度的解脫部論師、獅子賢論師認爲:菩提心是心王;印度的世親論師在《菩薩地論》裏說:菩提心屬于欲求,實際上是一種心所;印度的無著菩薩在《入菩薩行論注疏》中講:菩提心是思維,可包括在心所當中;藏地的無垢光尊者則認爲:菩提心是心王,有了心王,心所自然會有的,就像有了太陽,光芒自然會出現一樣。
不管它是心王還是心所,在座的各位必須要明確一點,就是:今天一定要發菩提心。過段時間我們要真正受菩薩戒,在此之前,大家應該有個心理准備,了解什麼叫願菩提心、什麼叫行菩提心。當然,表面上看來這二者好像很容易懂,一個是“想要度化衆生”,一個是“真正度化衆生過程中的心態”,但實際上,它們的作用、功德、儀軌、戒體等方面的分類還是比較複雜的。
這次《入菩薩行論》的學員,應該都可以稱作大乘佛子,既然是大乘佛子,相續中一定要有菩薩戒,既然要有菩薩戒,首先就要清楚菩薩戒的學處。在《寶積經》中,佛于利根者面前,宣說了十八條或二十條學處;于中根者面前,正如《學集論》所講,宣講了四條學處;于鈍根者面前,如《教王經》裏所說,只規定了一條學處——不舍願菩提心。所以,我們在座的人,最起碼也有一個基本誓言,那就是:不管遇到什麼違緣,都不能舍棄菩提心。如果舍棄的話,下面也會講到,過失是相當大的,雖然這幾天一直都在講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但反過來說,發了菩提心以後,假如不想度化衆生而舍棄願行菩提心,這個過失也非常大,關于此問題,《般若攝頌》中講得比較廣。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認真真守護這個學處。
當然,有關菩提心的分類、本體,這些內容對于從沒有受過佛法正統教育的在家人而言,恐怕是有點難懂,聽起來也不一定有興趣。現在很多人特別喜歡一些淺顯易懂的話題,比如講一點故事啊,聊聊家庭工作、結婚離婚啊,大家都很喜歡聽。但我想,我們這次學的是《入菩薩行論》而不是世間法,在家人,尤其是大城市裏的人對世間的名詞概念、各種行爲都已經十分精通了,沒有必要由出家人來宣講這些。你們需要學的是什麼?就是大乘佛法的教義、修法、觀想和功德,這方面很多人都比較欠缺,所以,你們剛開始學的時候,看到佛教的名詞、道理比較難懂,希望不要放棄,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學下去。
論中說:〖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樣,爲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什麼叫願菩提心?如同“我想要前往印度”的心態一樣,“我要度化衆生、利益衆生”的發願,就是願菩提心。我再叁地講了這個內容,希望大家一定要記在心間。〖如同正式啓程前往該地一般,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就像正式啓程前往印度一樣,以六度 四攝等大乘善巧方便度化衆生過程中的心態,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同時就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順序。〗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才會通達這個道理,沒有智慧的話,光是口頭上說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實際上並不一定能真的明白。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宗喀巴大師、甲曹傑等很多論師認爲,二者是一個本體,反體不同。就像我們有時候說“菩薩戒”,有時說“菩提心”,有時說“攝持善法戒、禁止惡行戒、饒益有情戒”,這叁者實際上就是一個本體、不同反體。或者像一個如意寶,它既能遣除黑暗,又能治愈疾病,還能賜給人們一切所欲,它的本體是一個,但反體上的作用有所不同。同樣,我們在守持菩提心的過程中,行持一切善法,叫做攝持善法戒;幫助無量無邊的衆生,叫做饒益有情戒;禁止自己身口意的種種惡行,叫做禁止惡行戒。這叁種只是不同的反體而已,對菩提心應該這樣理解。
願行菩提心屬于凡夫階段、還是聖者階段,這一問題在印度和藏地也有不同的說法。印度的智足論師認爲:資糧道和加行道時是願菩提心,一地菩薩以後才是行菩提心;無畏論師、智成論師認爲:願菩提心在資糧道時存在,行菩提心從加行道到佛地之間存在;布布達論師在《入菩薩行論講義》中說:願菩提心是不依儀軌而獲得的戒律,行菩提心是依靠儀軌而獲得的戒律,寶源論師、海雲論師也持此觀點;印度著名的慧源論師在《入菩薩行論大疏》 中講:未以菩薩行爲攝持的稱爲願菩提心,以菩薩行爲攝持的叫做行菩提心,藏地薩迦派的榮敦大師也這樣承許;阿底峽尊者認爲:緣果的發心叫願菩提心,如“我想要獲得佛果”;緣因的發心叫行菩提心,無垢光尊者的觀點與此基本相同。這些印藏大德的不同觀點,希望每個人好好思維一下,看看願行菩提心是不是像他們所說的那樣。
按照無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宗喀巴大師等藏傳佛教大德們的觀點,勝義菩提心是一地菩薩以上才能獲得,世俗菩提心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在我們凡夫的行爲中也可以存在,比如我今天早上發誓言,白天盡量地幫助衆生,這就是行菩提心。所以,在凡夫位的時候,既可以具足願菩提心,也可以具足行菩提心。
庚叁、功德之差別:
前面宣說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共同功德,下面講二者的特殊功德,首先是願菩提心的功德:
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講義中說:〖願菩提心在我們身處生死輪回期間可以産生廣大的果報。〗願菩提心是希求圓滿無上菩提的一種發心,它是獲得佛果的唯一因,所以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先不說依靠願菩提心能夠獲得佛果,就暫時而言,我們在生死輪回中,依靠它也能産生極大的果報。什麼樣的果報呢?轉生天界時,可成爲梵天、帝釋天等具威望名聲的天王;轉生人間時,可成爲轉輪王、大施主、大長者,或是擁有萬貫家財、地位顯赫的企業家、名人等等。有了願菩提心的人跟一般人完全不同,雖然他還在輪回中沒有解脫,但財力、勢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福德,這就是願菩提心的果報。也是願菩提心的功德。
那麼,願菩提心的功德與行菩提心的有什麼不同呢?下面也會講到,生起行菩提心後,它的功德是刹那刹那不斷增長的,而願菩提心雖具無邊功德,但無法跟行菩提心相比,不能令功德增長得如此多。
有些人可能問:既然願菩提心的功德不如行菩提心,那它是不是像芭蕉樹一樣,果報成熟一次就耗盡了呢?不會這樣。願菩提心就像如意樹,它的功德會不斷增長,乃至佛果之間用之不盡、一直保留著,如同銀行裏的定期存款,在沒有到期之前,這筆錢一直都放在那裏,不會消失。但與行菩提心比起來,願菩提心的增長率不是那麼高,行菩提心可以在睡眠、昏厥、散亂或其他時候,功德仍然不斷增上,這一點願菩提心並不具備。關于此問題,有些講義中分析得不是很明顯,希望大家認真思維。
有關願菩提心的功德,佛在《教王經》中也講得非常清楚。經中釋迦牟尼佛對國王是這樣教誡的:國王平時日理萬機,工作非常繁忙,不可能像菩薩那樣白天晚上不斷地行持六度萬行,但如果能發起“願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的願望,功德肯定會越來越增上。可見,願菩提心絕對有如意樹、妙寶瓶般的功德,這一點毋庸置疑。
有關此理,〖《華嚴經》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縱然壞損,亦勝過所有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在所有的珍寶當中,金剛寶是最昂貴的(有些論師認爲這是金剛鑽石),即使被他緣損壞了,其殘片的價值也勝過上等金子所做的耳環等飾品,不會失毀金剛寶的名稱。藏地的有些珊瑚也是很值錢的,用它做成念珠,就算後來被毀壞了,還可以拿來鑲嵌其他…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