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多善知識,在依止的過程中,有些善知識傳授了勝義菩提心的一些學處,有些傳授了世俗菩提心的一些學處,完整的學處並沒有宣說,每位善知識只給了他一部分教言。當然,漢傳佛教《華嚴經》中也記載,有些善知識的形象顯現上不是很如法,這一點凡是讀過的人應該都清楚。

  〖善財童子恭敬請問:“聖者,我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時,不知該如何勵力學修菩薩學處,請您明示。”〗善財童子在彌勒菩薩面前說:“我現在真實發了菩提心,趨入了菩薩行。以前文殊菩薩讓我四處尋訪善知識,我已經依止了五十多位,但現在還不知道到底該怎麼修,請菩薩您明示。”〖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爲善知識所攝受。何以故?”〗彌勒菩薩回答說:“善男子,你已被這麼多的善知識所攝受,堪爲法器,故我可以爲你宣講菩提心的功德。”下面,彌勒菩薩以比喻的方式宣講了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開花結果,菩提心猶如種子,是所有佛法的根本。〖可令一切衆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菩提心猶如良田,能令所有衆生的善法增上。〖一切有情賴以生存,故如大地,〗菩提心猶如大地,依靠它萬物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沒有利他的心,所有功德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能真正杜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其中有詳細敘述。〗

  藏傳佛教中,學習研究《華嚴經》的高僧大德比較多,而在漢傳佛教,自古以來也有很多華嚴宗的大德對《華嚴經》情有獨鍾。比如唐朝的清涼國師,從傳記中可以看出,他一輩子都在鑽研《華嚴經》,一生中給人傳講了五十多遍,每年基本上都講一遍,對我們而言,可能念一遍都比較困難。但他老人家非常精進,每天講經八個小時,我們有些道友聽一個小時就要看表,看看時間是不是已經過了,外面有些居士看VCD或者聽MP3,如果過了半個小時,就覺得聽法的時間太長了,實際上這個不長,如果你是清涼國師的弟子,就得八個小時坐在那裏聽《華嚴經》!清涼國師是七個皇帝的國師,後來活到101歲,從他的一些事迹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皇帝們非常信仰佛教。

  大家在求學的過程中,不要稍微累一點、聽經時間長一點就叫苦連天,我們與以前的高僧大德相比,現在的這種學佛態度非常可悲。律宗始祖道宣律師以前在終南山修學的時候,僅僅是《四分律》,就聽了二十遍;不丹國師頂果欽哲仁波切,一生中聽了七百多函經論的傳承。與這些大德相比,我們聽了多少法?自認爲已經皈依了、學佛了,但你學的佛法有沒有二十本?如果連二十本都沒有,那可以說是孤陋寡聞。也許你不高興,但不高興也沒辦法,事實就是這樣的。

  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把修法放在首位,他們認爲世間法不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最主要的就是獲得菩提心,就是要學習佛法。但現在很多世間人一說到學佛,就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整天都是沒完沒了,腦袋裏全是滿滿的世間法,真正留給佛法的空間相當少。這樣一來,我們這個難得的人身,就被這些沒用的世間瑣事給占完了,非常可惜!

  不管是研究《華嚴經》還是其他論典,我覺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憨山大師說過:不讀《華嚴經》不是佛教徒。不僅如此,《華嚴經》對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分析得特別細致,以前黃念祖老居士 經常宣講《華嚴經》中的十種神玄,原因也在于此。所以,若想將世間法與佛法結合起來,必須要懂得華嚴世界一些不可思議的奧義,如果能真正通達,我們對現在所謂的奧秘也會有所認識的。愛因斯坦曾說:“人們現在所承認的空間、時間以及物質等,全部是一種錯覺。”世界上舊有的科學體系,在被新的理論推翻時,這種新理論的觀點往往與佛教的精神不謀而合,沒有任何相違之處。物理學家楊振甯教授在美國玉佛寺的一個典禮上說:“我是一位信仰佛教的科學家,我認爲,佛教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奧義,它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兩千多年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它還對整個中國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他還提到了蘇東坡的學佛經曆,並分析了現代科學跟佛教的真理有哪些地方能夠吻合,哪些地方根本比不上等等。 

  有些人學過一點世間理論,讀過博士、碩士等,相續中就生起傲慢心,根本將佛法不放在眼裏。其實,此舉只能說明你對世間學問也是一知半解而已,真正的科學家從來都不把佛教視作迷信,不認爲學佛是消極的,而那些對佛教並不了解的人,僅憑自己對佛教表面接觸,就妄下斷言“佛教是一種教條主義”、“佛教對生活沒什麼幫助”、“學佛的人是在世間中走投無路,實在沒辦法了,才把佛教當作一種精神安慰”……若持有這些看法,則說明此人對佛教並不了解。如果他真正深入佛教,一一觀察佛教中的慈悲觀、緣起觀、輪回觀,不要說推翻佛教的所有理論,就連“前後世存在”這一觀點,恐怕絞盡腦汁研究一百年,也不可能找出來一點漏洞。在這些問題上,我們佛教徒不應該只是口頭上說得來,最好在心裏有個堅定的正見,這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華嚴經》,方便的時候應該好好學習,這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利益。

  己二(特殊功德)分叁: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叁、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菩提心的分類是相當多的,按照《涅槃經》的說法,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華嚴經》中講,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現觀莊嚴論》通過地、火、月、水等二十二種比喻,宣講了菩提心的二十二種分類;《經莊嚴論》也講了四種分類——信解行發心、清淨意樂發心、異熟發心和斷障發心。

  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是從相續産生的角度來講的,也就是說,我們的相續中先要生起世俗菩提心,然後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什麼叫做勝義菩提心呢?一地菩薩以上的這種境界,稱之爲勝義菩提心。什麼叫做世俗菩提心呢?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們世俗人的心裏産生。

  今天所講的菩提心之分類,就是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這種分類是從本體方面來分的。怎樣分的呢?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歸納而言,菩提心可分爲兩種,一是願求菩提心,一是趣行菩提心。

  〖我們一定要明確,歸納起來,菩提心有兩種,也就是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說:“任何衆生爲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爲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爲稀罕。”〗無著菩薩此處所引用的教證幾乎全是《華嚴經》,不然的話,有些執宗派偏見的人可能不會承認,正因爲引用的是《華嚴經》,不管你是什麼宗派,都沒有理由不承認的。

  《華嚴經》中說:無論是什麼衆生,如果發起了“爲度化一切衆生,我要獲得無上圓滿正覺果位”的願菩提心,這樣的人在整個世界中非常罕見、寥若晨星,但與之相比,不僅發起了這種願,還在實際行動中精進行持,具有這種行菩提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據資料統計顯示,現在的中國,學佛的人大概有一億多,在這麼多的人當中,真正發了願菩提心的有多少呢?平時每逢觀音聖誕或佛陀轉*輪日,在一些大的寺院裏面,經常是人山人海、非常擁擠,人們來此燒香拜佛,大多是爲了家庭幸福、身體健康,爲了利益衆生而發菩提心的又有多少?可見,《華嚴經》說得一點也不錯:在所有的修行人中,發菩提心的非常少。因此,大家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一定要發起菩提心。所謂“菩提心”,《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也就是爲利益他衆而希求圓滿正等覺佛果,這即是菩提心的定義。

  這種發心,我們每個修行人都不能舍棄。雖然現在有些人也在講菩提心的利益,但真正觸及其內涵的,很多人都沒有講到。我聽過很多法師的光盤,看過很多法師寫的書,也聽過很多居士說的話,有些人口頭上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但什麼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的概念是什麼,這一點到底懂了沒有?大家應該詳詳細細觀察一下。所謂的菩提心,不是我今天捐了多少錢,我在哪裏辦了一個希望學校、搞了一些扶貧項目,這些確實是一種利他的行爲,但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以佛法來饒益衆生,令他們最終獲得佛果,心裏面這樣發願,行動上也這樣去做,這才叫真正大乘菩提心的行爲。因此,對于慈悲心和菩提心,我們千萬不能混淆!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