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论大疏》中说: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即使你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样,盐味马上就会被大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涅槃经》中也说:“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早上修半个小时可能没什么”,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涅槃经》里讲得非常清楚,《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讲“愿菩提心的功德”时,也可以找到这个内容。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我们在有生之年,或无始以来到现在,肯定造过很多很多的恶业,有想得起的也有想不起的,有些人杀生、有些人发脾气造口业、有些人生嗔恨心、贪心……这么多的罪业,若想通过其他方法完全根除,恐怕是相当困难的,所以通过这次学修,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那么相续中的罪业该压制的已经压制了,该摧毁的已经摧毁了。
暂且不说其他罪业,光是在吃饭的问题上,有些人就吃了很多众生的肉,甚至还专门点活的来吃。这样的话,你在人间如果活了二十岁,这二十年中要吃了多少生命?假如现在没有以菩提心来好好忏悔,你的来世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一个一个赔偿?要知道,生命的赔偿并不是一般的赔偿,如果能用财产代替的话,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家产赔给它们,但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生命必须要用生命才能偿还,这一点确实非常可怕。按理来讲,世界上的每个众生都有生存权,但我们人类非常可怕、非常残忍野蛮,为了自己瞬间的口腹之欲,杀害了多少生命?如果没有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没有好好地忏悔回向,以后有没有解脱的机会?你们每个人回顾一生,都应该会知道的。
下面看讲义:〖《华严经》中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能焚烧一切罪业。这些都是佛经的金刚语,我们必须要重视。
无著菩萨在每个颂词中基本都引用了佛经的教证,而不是藏传佛教大德的话,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因为这次听受《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很多人都不一定是学藏传佛教的,如果引用的教证大多来自藏传佛教,可能很多人会起分别念“这是藏传佛教的,我不学;如果是印度佛教的,我就学,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家乡是印度,我对印度的佛教才有信心”。本来人的性格就千差万别,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来自藏传佛教也好,印度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真正认识菩提心。以前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是菩提心,或认为参禅就是菩提心,或认为念佛就是菩提心,或认为做一些好事就是菩提心,实际上这些都不是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呢?恐怕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白,那么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要真正明白菩提心是什么,与菩提心相似的善妙功德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必须要搞懂。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想学佛的心非常迫切,我每到一些城市,就知道肯定有许多年轻人、知识分子想了解佛法的真谛,但可惜的是,在一些佛学道理上,他们就连最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佛法教育,不可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就像若没有受过系统的世间教育,想通达世间学问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想,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除了学院的道友以外,外面的人应该非常高兴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求法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我们依靠科学技术的方便,能让很多人不需要到藏地苦行,感受高山反应、寻找住处吃穿的痛苦,舒舒服服坐在家里,就能轻而易举听闻如此殊胜的佛法,还能同时获得传承,这种机会,对于真正想学习佛法的人来讲,是最难得、最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有时我到外面的城市里,看到有些出家人、居士对学佛很有信心,但仅凭我们的一面之缘,今天在某个城市见见面,随随便便谈两句,不可能让他们马上就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这次有这种学习机会,大家应该有一份难得之心,若能这样的话,你的学习才会成功,否则,觉得有没有都无所谓,《入菩萨行论》就像世间上的流行歌曲一样哪里都听得到,若是这样的心态,我觉得对这种人而言,佛法可能就没什么价值了。
这次的公开传法,我也是反反复复考虑过,此举对大家究竟有利还是无利?但后来想不管怎样,相当一部分佛友若到藏地或佛学院读书,这样的机会恐怕在他们即生中不一定能实现,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能让大家明白佛教的教义。如果你们真正有收获,这就是我讲经说法的目的,从此以后,你们也不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了。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明白菩提心的每一个道理,尤其是通达《入菩萨行论》的所有颂词和讲义,认认真真地去学习。
〖善天尊者说:“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缘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烧(罪业)。”〗“一刹那的安忍不缘所取”,可以解释为胜义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世俗菩提心,因为在相续中若生起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就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了,这是一种大安忍,是不缘自私自利这种所取的大安忍,这样的菩提心能焚毁所有的罪业。
〖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昨天用护送者的比喻,今天用末劫火的比喻,这两个比喻是不相违的,前者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间罪,但并不能根除;而这里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华智仁波切也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来讲,具有菩提心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即使堕落,也会像篮球弹地般很快获得解脱,往生到清净刹土,但有些论师认为:如果生起菩提心后又失毁了,相续中的罪业也会成熟,有可能堕落,但堕落后很快就会解脱。因此,从菩提心失毁的角度,以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从菩提心没有失毁的角度,以末劫火的比喻说明菩提心能断除一切罪业,即便是转生恶趣的罪业也能从根本上断除。
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与其他论师的解释有所不同。无著菩萨认为,前面和这里都提到了五无间罪,但前面是说菩提心能压制五无间罪,这里是说菩提心能根除五无间罪。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因为后面的对治力量很强。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如果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也就是利他的心不强烈,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一是压制罪业的功德,一是根除罪业的功德,如果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两种功德,难道不相违吗?
〖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根本不相违。因为在菩提心力量不强的时候,对五无间罪等罪业只能起压制的作用,暂时让它不成熟,一旦堕入恶趣,也能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但如果菩提心的力量相当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从根本上断除。所以,一颗菩提心有两种作用并不矛盾,就像火一样,既能够压制水,也能让水完全干涸。
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难以一一道尽,为了补充说明,论中又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智者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菩提心的利益无法限量!
弥勒菩萨对一切万法的本体完全证悟了空性,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补处,在因地时名字就叫弥勒(意为慈氏),获得佛果时也叫做弥勒,即我们所谓的“弥勒佛”。
〖此外,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华严经》中详细记载了菩提心的功德。在汉传佛教中,《华严经》可分为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等不同的版本。这里是按照藏传佛教的《华严经》,经中讲了一百三十种菩提心的功德。
〖《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文殊菩萨在乐源城时,商主坚财及其儿子善财童子,以及五百童子一起到文殊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发心之后,按照文殊菩萨的授记,善财童子去往南方寻觅善知识,以获得菩萨的所有学处。在寻访的过程中,按照汉传佛教《华严经》的观点,是五十三参;按藏传佛教《华严经》中所讲,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按照印度布布达论师的教言,是依止了一千一百位善知识。
〖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在南方海滨城市由毗卢遮那佛所严饰的宫殿外面,至尊弥勒菩萨正为梵天帝释为主的无数眷属宣讲佛法,看到远方的善财童子来了,弥勒菩萨就进入宫殿为大家讲法。汉传佛教《华严经》的六十三卷至八十卷,也讲述了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公案,你们可以自己翻阅。〖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有些经典中说,善财童子在五百由旬之外的地方看见了弥勒菩萨,急忙从远方向菩萨顶礼。弥勒菩萨在宫殿中右手指着善财童子,在众多眷属前先赞叹了他依止善知识及求法的精神,然后宣说了这个偈颂。〖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弥勒菩萨说:“这是坚财的儿子,名为善财童子,他意乐清净,为了希求菩提而来到我面前。”〖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随后,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你依止了这么多善知识,今日来到我的面前,实际上就是要见我的坛城。”依靠弥勒菩萨的加持,在善财童子面前,如魔术般显现了弥勒菩萨从因地到十地之间所有的发心状况,依此坛城,善财童子真正发起了菩提心。
在此之前,善财童子依止了很…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