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课
现在正在讲第一品中“菩提心的功德”,昨天通过点金剂、如意宝、如意树、护送者四个比喻宣说了菩提心 的无上功德,今天继续宣讲这部分内容。
在介绍这个问题时,昨天提到了芭蕉树,有关此树,我向一些南方人打听过,也有人说它只生一次果后就灭尽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你们自己可进行观察。
要知道,讲经说法与造论有很大的差别。造论时,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形成文字后很难改动,但历代大德对讲经说法和辩论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印度的论师旃扎古昧认为:在讲经和辩论时,词句、比喻上稍有矛盾也是可以的。所以,平时不管哪一位法师、辅导员讲法,在逻辑、比喻、用词上可能会有不太恰当的情况,但上师如意宝说过,我们在讲经或辩论时,是通过各种途径让大家明白其中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要特别重视语法和比喻,可以对某些特殊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专门宣讲一些道理。所以,讲经与造论有很大的差别,我平时在讲经的时候,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表达,当然,一些教证理证没有可靠的依据,我也不可能在课堂上讲,但在讲解的时候,说话不像写文章那样,应该让大家有种放松感,这样比较好一点。总之,不管是印度还是藏地,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和造论方面,都有这样的差别。
关于芭蕉树生果的问题,我觉得两种说法都可以理解。其实,有关“芭蕉树是否有芯”,每个人也说法不一,即使生于热带,住在芭蕉树旁边的人也不太了解这些,虽然他们有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所以,别人的话也不一定可靠,自己亲眼所见可能才算有点依据,否则,也会有各种差错的。
下面讲一下早上观修的问题。现在每天都有半个小时的实修,在观想的时候,个别道友可能观不起来,昨前天一位佛友给我打电话,她说心里特别乱,每次观想的时候,分别念特别多,杂念纷飞,心一直没办法安住下来。她哭着说:“看来我修行没有希望了,每天这么多的分别妄念,怎么办呢?”我叫她不要这么想,告诉她这是初学者的正常现象。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光明藏论》、《释迦牟尼佛广传》的后面都说过:在观修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五个阶段的不同境界。作为修行人,必须要领会这些道理,否则,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会认为自己好像没有进步而特别失望,导致最后不愿意修行。
修行时,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呢?不管是修菩提心还是坐禅、念佛,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从来没有修过禅定,妄念肯定非常多,各种各样的思绪纷纷出现,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在意。因为心就像一匹野马,刚刚逮住它的时候,反抗肯定特别厉害,不会轻易就被驯服。所以,第一阶段就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由于从来没有调伏过,一旦让它安住下来,就想这个、想那个,甚至根本不愿意想的事,也会在这个时候想起来。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将此时的心喻为闪电、风、云、大海的波涛,一刹那都不会停息,始终在外面散乱。可见,刚开始时心特别乱、杂念特别多,这是正常现象。
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
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分别念。
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但走近时才会发现还有细微的动摇。
第五阶段是如山王般稳固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的心不管专注在哪个地方,都能随心所欲,不为任何分别念所动摇。
对凡夫人来讲,每个阶段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训练,有些人几个月后,心才能稍微安住下来;有些人好几年以后,才能达到第二步境界。所以,如果没有观过自己的心,从来没有坐过禅,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发现妄念原来不太多,现在一观反而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半个小时当中,该观的什么都没观,不该观的什么都观完了。这就是我们平时没有观过心的缘故,根本不知道它一直都在妄念纷飞。心就如同一个顽童,在没有关心他的时候,不管他怎样调皮,对自己也无所谓,可一旦有人把他交给你,叫你好好看管,你的注意力就开始放在他身上,这时,才发现这个小孩竟然如此调皮,特别的坏!
所以,开始的时候,好多人恐怕不知道怎么下手修菩提心,故这次我并没有特意规定观想的内容,而是要求你们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们观什么,在最初和中间一定要想:我是为了令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如果心特别乱,根本想不起要观菩提心,你可以在面前放一张佛菩萨的照片,先看着他,当其相貌基本上能显在心中时,就闭着眼睛开始观想,直至眼前的相貌逐渐消失,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时,再睁开眼睛看一会儿,然后又观……如此反反复复,经过好几个月的练习,久而久之,你的心才能够稍稍专注下来。如果实在观想不了,也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念释迦牟尼佛心咒:“达雅他,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一边观想,一边这样念诵,逐渐你的心才会堪能。记住,心里一定要想:我祈祷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自相续中能够生起菩提心。这个目的务必要明确!
到今天为止,我们共修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有些人可能现在就退失信心了,如果这么短的时间就退心了,那未来的学习还很漫长,你们将怎样度过?修行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两天观不起来就放下,这是愚者的做法,绝不是智者的行为。历代的高僧大德为了求法而苦行,在这个过程中,不知花了多少年、闭关了多少年,唯有这样,才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觉受。假如这种境界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修一两天就可以成就,那很多人都是求之不得的,但实际上,修行并不是这样。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它的规律,刚开始时,分别念肯定比较多,这不是什么坏事,是正常现象,你们必须要知道这一点。
我今天给大家提醒一下,希望你们不要失去信心,否则,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了。这么多道友都在不断地向前进步,每个人都会获得一些境界和成果,但如果你半途而废,即生中这么难得的法都错失了,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所以大家发了愿以后,修行最好不要退,明年或半年以后,我们要总结一下,看看各自的成果如何。当然,如果你这几天特别忙或者生病了,可以利用后面的时间慢慢补上,假如有人完全不修了,我也不会强迫你,毕竟修行是自由的,但我心里还是会比较失望,因为我们都在诸佛菩萨面前一起发过愿了。
在这次共修的过程中,有些人的效果可能比较好,有些人不太好,有些人一点也不好,但不管怎么样,如果能够坚持,这种情况会慢慢改善的。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我们的心是有为法,首先它很坏,但通过修行,可以逐渐改变,首先它一点都不能安住,但慢慢肯定是能安住的。所以,这方面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对待。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前颂中讲了定业可依靠菩提心来压伏,此处讲的是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彻底摧毁。
〖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这个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末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哪怕是一刹那生起菩提心 ,当下也能摧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什么样的罪业呢?直接转生于恶趣的罪业,比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按照显宗的观点,无间罪属于定业,造了这种罪就必须要感受果报,否则是不合理的,汉传佛教有些经论中也说,不能改变的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定业不能改”。但实际上,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对治,定业也是可以改变的。
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有些论典中说,所谓的定业是指自己故意去造的业,而无意中所造的称为不定业。也就是说,不管是善业恶业,如果自己故意去造,来世一定会成熟果报。比如故意去杀生、犯戒、造五无间罪、毁坏三宝,这些绝对都是定业,如果没有对治,来世必定会感受果报,但若遇到了菩提心,就不会堕入恶趣。当然,这里的断除罪业,并不是像《中观庄严论》中所讲的那样,当佛智产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断除,此处只是说,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这一点,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经常强调。有一次学院举行大辩论,上师如意宝讲了一些要点,其中一点就是:相续中如果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会堕入恶趣。当时所有的喇嘛以各种锐利的理证对此驳斥,后来法王依靠显宗、密宗的很多教证理证力折群雄。
所以,我们在临死的时候,如果相续中的菩提心没有毁坏,绝对不会堕入恶趣。《华严经》中也有明显的比喻: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可见,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它的力量也相当强,印度的《入菩萨…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