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節課

  第十節課

  現在正在講第一品中“菩提心的功德”,昨天通過點金劑、如意寶、如意樹、護送者四個比喻宣說了菩提心 的無上功德,今天繼續宣講這部分內容。

  在介紹這個問題時,昨天提到了芭蕉樹,有關此樹,我向一些南方人打聽過,也有人說它只生一次果後就滅盡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你們自己可進行觀察。

  要知道,講經說法與造論有很大的差別。造論時,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差錯,否則,形成文字後很難改動,但曆代大德對講經說法和辯論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印度的論師旃紮古昧認爲:在講經和辯論時,詞句、比喻上稍有矛盾也是可以的。所以,平時不管哪一位法師、輔導員講法,在邏輯、比喻、用詞上可能會有不太恰當的情況,但上師如意寶說過,我們在講經或辯論時,是通過各種途徑讓大家明白其中道理,在這個過程中,不一定要特別重視語法和比喻,可以對某些特殊的情況,用不同的方式專門宣講一些道理。所以,講經與造論有很大的差別,我平時在講經的時候,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表達,當然,一些教證理證沒有可靠的依據,我也不可能在課堂上講,但在講解的時候,說話不像寫文章那樣,應該讓大家有種放松感,這樣比較好一點。總之,不管是印度還是藏地,高僧大德在講經說法和造論方面,都有這樣的差別。

  關于芭蕉樹生果的問題,我覺得兩種說法都可以理解。其實,有關“芭蕉樹是否有芯”,每個人也說法不一,即使生于熱帶,住在芭蕉樹旁邊的人也不太了解這些,雖然他們有時候覺得自己特別懂,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所以,別人的話也不一定可靠,自己親眼所見可能才算有點依據,否則,也會有各種差錯的。

  下面講一下早上觀修的問題。現在每天都有半個小時的實修,在觀想的時候,個別道友可能觀不起來,昨前天一位佛友給我打電話,她說心裏特別亂,每次觀想的時候,分別念特別多,雜念紛飛,心一直沒辦法安住下來。她哭著說:“看來我修行沒有希望了,每天這麼多的分別妄念,怎麼辦呢?”我叫她不要這麼想,告訴她這是初學者的正常現象。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光明藏論》、《釋迦牟尼佛廣傳》的後面都說過:在觀修的時候,我們會經曆五個階段的不同境界。作爲修行人,必須要領會這些道理,否則,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會認爲自己好像沒有進步而特別失望,導致最後不願意修行。

  修行時,會有什麼樣的狀況呢?不管是修菩提心還是坐禅、念佛,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由于從來沒有修過禅定,妄念肯定非常多,各種各樣的思緒紛紛出現,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在意。因爲心就像一匹野馬,剛剛逮住它的時候,反抗肯定特別厲害,不會輕易就被馴服。所以,第一階段就是如峭壁落水之動搖覺受,心猶如從峭壁飛瀉而下的瀑布,由于從來沒有調伏過,一旦讓它安住下來,就想這個、想那個,甚至根本不願意想的事,也會在這個時候想起來。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將此時的心喻爲閃電、風、雲、大海的波濤,一刹那都不會停息,始終在外面散亂。可見,剛開始時心特別亂、雜念特別多,這是正常現象。

  第二階段是如山谷流水之獲得覺受。山谷裏的水聲勢浩大、湍急奔騰,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顯的緩慢。到了這個階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來,但時間不會很長。

  第叁階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覺受。江河緩慢流動,從遠處看好像沒有動搖,只有到了岸邊,才會發現它仍不舍奔流。同樣,此時的心已經比較穩固,但若詳細觀察,還是有一定的分別念。

  第四階段是如大海離波之穩固覺受。從遠處看大海,似乎風平浪靜,沒有什麼波濤,與平原江河比起來更爲平靜,但走近時才會發現還有細微的動搖。

  第五階段是如山王般穩固之究竟覺受。須彌山王始終不爲狂風所動,同樣,此時的心不管專注在哪個地方,都能隨心所欲,不爲任何分別念所動搖。

  對凡夫人來講,每個階段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訓練,有些人幾個月後,心才能稍微安住下來;有些人好幾年以後,才能達到第二步境界。所以,如果沒有觀過自己的心,從來沒有坐過禅,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會發現妄念原來不太多,現在一觀反而越來越多了,甚至在半個小時當中,該觀的什麼都沒觀,不該觀的什麼都觀完了。這就是我們平時沒有觀過心的緣故,根本不知道它一直都在妄念紛飛。心就如同一個頑童,在沒有關心他的時候,不管他怎樣調皮,對自己也無所謂,可一旦有人把他交給你,叫你好好看管,你的注意力就開始放在他身上,這時,才發現這個小孩竟然如此調皮,特別的壞!

  所以,開始的時候,好多人恐怕不知道怎麼下手修菩提心,故這次我並沒有特意規定觀想的內容,而是要求你們根據各自的情況來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你們觀什麼,在最初和中間一定要想:我是爲了令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如果心特別亂,根本想不起要觀菩提心,你可以在面前放一張佛菩薩的照片,先看著他,當其相貌基本上能顯在心中時,就閉著眼睛開始觀想,直至眼前的相貌逐漸消失,只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時,再睜開眼睛看一會兒,然後又觀……如此反反複複,經過好幾個月的練習,久而久之,你的心才能夠稍稍專注下來。如果實在觀想不了,也可以在半個小時內,念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他,嗡牟尼牟尼瑪哈牟尼耶索哈……”,一邊觀想,一邊這樣念誦,逐漸你的心才會堪能。記住,心裏一定要想:我祈禱釋迦牟尼佛,就是爲了自相續中能夠生起菩提心。這個目的務必要明確!

  到今天爲止,我們共修的時間不到一個月,有些人可能現在就退失信心了,如果這麼短的時間就退心了,那未來的學習還很漫長,你們將怎樣度過?修行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兩天觀不起來就放下,這是愚者的做法,絕不是智者的行爲。曆代的高僧大德爲了求法而苦行,在這個過程中,不知花了多少年、閉關了多少年,唯有這樣,才能在相續中真正生起覺受。假如這種境界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修一兩天就可以成就,那很多人都是求之不得的,但實際上,修行並不是這樣。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它的規律,剛開始時,分別念肯定比較多,這不是什麼壞事,是正常現象,你們必須要知道這一點。

  我今天給大家提醒一下,希望你們不要失去信心,否則,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了。這麼多道友都在不斷地向前進步,每個人都會獲得一些境界和成果,但如果你半途而廢,即生中這麼難得的法都錯失了,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所以大家發了願以後,修行最好不要退,明年或半年以後,我們要總結一下,看看各自的成果如何。當然,如果你這幾天特別忙或者生病了,可以利用後面的時間慢慢補上,假如有人完全不修了,我也不會強迫你,畢竟修行是自由的,但我心裏還是會比較失望,因爲我們都在諸佛菩薩面前一起發過願了。

  在這次共修的過程中,有些人的效果可能比較好,有些人不太好,有些人一點也不好,但不管怎麼樣,如果能夠堅持,這種情況會慢慢改善的。麥彭仁波切曾經說過,我們的心是有爲法,首先它很壞,但通過修行,可以逐漸改變,首先它一點都不能安住,但慢慢肯定是能安住的。所以,這方面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地去對待。

  辛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末劫時有一種特別熾熱的火,能在刹那間摧毀整個器世界,同樣,菩提心猶如末劫火一樣,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毀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罪業。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確相當大。

  前頌中講了定業可依靠菩提心來壓伏,此處講的是不定業能依菩提心而徹底摧毀。

  〖末劫火能將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毀無余。〗按照《俱舍論》中的觀點,這個器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在最後毀滅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末劫火,熱度相當于七個太陽加在一起,刹那間能將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毀無余。〖同樣,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間必定能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深重罪業。〗哪怕是一刹那生起菩提心 ,當下也能摧毀我們相續中的罪業。什麼樣的罪業呢?直接轉生于惡趣的罪業,比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五無間罪。按照顯宗的觀點,無間罪屬于定業,造了這種罪就必須要感受果報,否則是不合理的,漢傳佛教有些經論中也說,不能改變的有叁種,其中一種就是“定業不能改”。但實際上,所謂的“定業不能改”,是指如果沒有好好地忏悔,在沒有對治的情況下,定業確實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對治,定業也是可以改變的。

  定業和不定業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有些論典中說,所謂的定業是指自己故意去造的業,而無意中所造的稱爲不定業。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業惡業,如果自己故意去造,來世一定會成熟果報。比如故意去殺生、犯戒、造五無間罪、毀壞叁寶,這些絕對都是定業,如果沒有對治,來世必定會感受果報,但若遇到了菩提心,就不會墮入惡趣。當然,這裏的斷除罪業,並不是像《中觀莊嚴論》中所講的那樣,當佛智産生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全部斷除,此處只是說,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將趨入惡趣的業全部斷盡,相續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會墮入惡趣的。

  這一點,上師如意寶在世時也經常強調。有一次學院舉行大辯論,上師如意寶講了一些要點,其中一點就是:相續中如果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會墮入惡趣。當時所有的喇嘛以各種銳利的理證對此駁斥,後來法王依靠顯宗、密宗的很多教證理證力折群雄。

  所以,我們在臨死的時候,如果相續中的菩提心沒有毀壞,絕對不會墮入惡趣。《華嚴經》中也有明顯的比喻:有了明燈,千年的黑暗會在一刹那間被全部驅除;有了龍王頂上的如意寶,所有的違緣、障礙、危害能被遣蕩無余。同樣,一個人相續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燈和如意寶一樣,能將墮入惡趣的一切罪障徹底斷除。

  可見,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它的力量也相當強,印度的《入菩薩…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