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行論大疏》中說:一刹那間生起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即使你的罪業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點鹽融入大海一樣,鹽味馬上就會被大海隱沒,同樣,自己以前所造的殺生偷盜等罪業,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毀無余。《涅槃經》中也說:“何人一刹那,觀修菩提心,彼之諸福德,佛陀不能量。”所以大家不要認爲“早上修半個小時可能沒什麼”,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涅槃經》裏講得非常清楚,《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在講“願菩提心的功德”時,也可以找到這個內容。

  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我們在有生之年,或無始以來到現在,肯定造過很多很多的惡業,有想得起的也有想不起的,有些人殺生、有些人發脾氣造口業、有些人生嗔恨心、貪心……這麼多的罪業,若想通過其他方法完全根除,恐怕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通過這次學修,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那麼相續中的罪業該壓製的已經壓製了,該摧毀的已經摧毀了。

  暫且不說其他罪業,光是在吃飯的問題上,有些人就吃了很多衆生的肉,甚至還專門點活的來吃。這樣的話,你在人間如果活了二十歲,這二十年中要吃了多少生命?假如現在沒有以菩提心來好好忏悔,你的來世將以什麼樣的方式一個一個賠償?要知道,生命的賠償並不是一般的賠償,如果能用財産代替的話,我們可以把所有的家産賠給它們,但因果是不會錯亂的,生命必須要用生命才能償還,這一點確實非常可怕。按理來講,世界上的每個衆生都有生存權,但我們人類非常可怕、非常殘忍野蠻,爲了自己瞬間的口腹之欲,殺害了多少生命?如果沒有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沒有好好地忏悔回向,以後有沒有解脫的機會?你們每個人回顧一生,都應該會知道的。

  下面看講義:〖《華嚴經》中雲:“能焚諸惡行如末劫火。”〗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樣,能焚燒一切罪業。這些都是佛經的金剛語,我們必須要重視。

  無著菩薩在每個頌詞中基本都引用了佛經的教證,而不是藏傳佛教大德的話,我覺得這一點非常好。因爲這次聽受《入菩薩行論》的道友,很多人都不一定是學藏傳佛教的,如果引用的教證大多來自藏傳佛教,可能很多人會起分別念“這是藏傳佛教的,我不學;如果是印度佛教的,我就學,因爲釋迦牟尼佛的家鄉是印度,我對印度的佛教才有信心”。本來人的性格就千差萬別,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樣,我覺得來自藏傳佛教也好,印度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真正認識菩提心。以前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是菩提心,或認爲參禅就是菩提心,或認爲念佛就是菩提心,或認爲做一些好事就是菩提心,實際上這些都不是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呢?恐怕很多人還是不太明白,那麼通過這次學習,我們要真正明白菩提心是什麼,與菩提心相似的善妙功德是什麼樣的,這一點必須要搞懂。

  現在大城市裏的人想學佛的心非常迫切,我每到一些城市,就知道肯定有許多年輕人、知識分子想了解佛法的真谛,但可惜的是,在一些佛學道理上,他們就連最簡單的問題也答不上來。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他們沒有受過系統的佛法教育,不可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就像若沒有受過系統的世間教育,想通達世間學問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想,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除了學院的道友以外,外面的人應該非常高興才對,爲什麼呢?因爲求法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現在我們依靠科學技術的方便,能讓很多人不需要到藏地苦行,感受高山反應、尋找住處吃穿的痛苦,舒舒服服坐在家裏,就能輕而易舉聽聞如此殊勝的佛法,還能同時獲得傳承,這種機會,對于真正想學習佛法的人來講,是最難得、最好不過的一件事了。

  有時我到外面的城市裏,看到有些出家人、居士對學佛很有信心,但僅憑我們的一面之緣,今天在某個城市見見面,隨隨便便談兩句,不可能讓他們馬上就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這次有這種學習機會,大家應該有一份難得之心,若能這樣的話,你的學習才會成功,否則,覺得有沒有都無所謂,《入菩薩行論》就像世間上的流行歌曲一樣哪裏都聽得到,若是這樣的心態,我覺得對這種人而言,佛法可能就沒什麼價值了。

  這次的公開傳法,我也是反反複複考慮過,此舉對大家究竟有利還是無利?但後來想不管怎樣,相當一部分佛友若到藏地或佛學院讀書,這樣的機會恐怕在他們即生中不一定能實現,所以想通過這種方式,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能讓大家明白佛教的教義。如果你們真正有收獲,這就是我講經說法的目的,從此以後,你們也不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了。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明白菩提心的每一個道理,尤其是通達《入菩薩行論》的所有頌詞和講義,認認真真地去學習。

  〖善天尊者說:“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緣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燒(罪業)。”〗“一刹那的安忍不緣所取”,可以解釋爲勝義菩提心,也可以解釋爲世俗菩提心,因爲在相續中若生起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就沒有自私自利的心了,這是一種大安忍,是不緣自私自利這種所取的大安忍,這樣的菩提心能焚毀所有的罪業。

  〖其實,這種講法與前面所說的道理並不重複,前面是指壓製罪業,這裏是說從根本上摧毀。〗昨天用護送者的比喻,今天用末劫火的比喻,這兩個比喻是不相違的,前者是從壓製罪業的角度而言,說明菩提心能壓製罪業,包括五無間罪,但並不能根除;而這裏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毀罪業,有定業和不定業方面的差別,華智仁波切也是這樣認爲的。一般來講,具有菩提心的人是不會墮落的,即使墮落,也會像籃球彈地般很快獲得解脫,往生到清淨刹土,但有些論師認爲:如果生起菩提心後又失毀了,相續中的罪業也會成熟,有可能墮落,但墮落後很快就會解脫。因此,從菩提心失毀的角度,以護送者的比喻來說明菩提心的功德;從菩提心沒有失毀的角度,以末劫火的比喻說明菩提心能斷除一切罪業,即便是轉生惡趣的罪業也能從根本上斷除。

  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與其他論師的解釋有所不同。無著菩薩認爲,前面和這裏都提到了五無間罪,但前面是說菩提心能壓製五無間罪,這裏是說菩提心能根除五無間罪。爲什麼有這種差別呢?因爲後面的對治力量很強。按照無著菩薩的觀點,如果對治力特別強的話,五無間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對治力不強,也就是利他的心不強烈,那麼菩提心只能壓製罪業。

  〖如果有人問:那麼,一顆菩提心具備這二種功德難道不矛盾嗎?〗一是壓製罪業的功德,一是根除罪業的功德,如果一顆菩提心具備這兩種功德,難道不相違嗎?

  〖並不矛盾。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那麼功德也會越來越超勝,是從循序漸進而獲得來講的。〗根本不相違。因爲在菩提心力量不強的時候,對五無間罪等罪業只能起壓製的作用,暫時讓它不成熟,一旦墮入惡趣,也能在很快的時間中獲得解脫。但如果菩提心的力量相當強,即使造了五無間罪,也能從根本上斷除。所以,一顆菩提心有兩種作用並不矛盾,就像火一樣,既能夠壓製水,也能讓水完全幹涸。

  辛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彌勒谕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難以一一道盡,爲了補充說明,論中又引用了《華嚴經》的教證:智者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菩提心的利益無法限量!

  彌勒菩薩對一切萬法的本體完全證悟了空性,成爲釋迦牟尼佛的補處,在因地時名字就叫彌勒(意爲慈氏),獲得佛果時也叫做彌勒,即我們所謂的“彌勒佛”。

  〖此外,擁有高超智慧的彌勒怙主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華嚴經》中詳細記載了菩提心的功德。在漢傳佛教中,《華嚴經》可分爲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等不同的版本。這裏是按照藏傳佛教的《華嚴經》,經中講了一百叁十種菩提心的功德。

  〖《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堅財之子善財童子于文殊前發心後,爲了尋覓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文殊菩薩在樂源城時,商主堅財及其兒子善財童子,以及五百童子一起到文殊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發心之後,按照文殊菩薩的授記,善財童子去往南方尋覓善知識,以獲得菩薩的所有學處。在尋訪的過程中,按照漢傳佛教《華嚴經》的觀點,是五十叁參;按藏傳佛教《華嚴經》中所講,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按照印度布布達論師的教言,是依止了一千一百位善知識。

  〖爾時,至尊彌勒正在南方海濱由毗盧遮那佛嚴飾具藏樓閣之一方爲如海菩薩眷屬講經說法。〗在南方海濱城市由毗盧遮那佛所嚴飾的宮殿外面,至尊彌勒菩薩正爲梵天帝釋爲主的無數眷屬宣講佛法,看到遠方的善財童子來了,彌勒菩薩就進入宮殿爲大家講法。漢傳佛教《華嚴經》的六十叁卷至八十卷,也講述了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的公案,你們可以自己翻閱。〖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有些經典中說,善財童子在五百由旬之外的地方看見了彌勒菩薩,急忙從遠方向菩薩頂禮。彌勒菩薩在宮殿中右手指著善財童子,在衆多眷屬前先贊歎了他依止善知識及求法的精神,然後宣說了這個偈頌。〖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贊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彌勒菩薩說:“這是堅財的兒子,名爲善財童子,他意樂清淨,爲了希求菩提而來到我面前。”〖隨之對善財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苦行之時疲倦否?”〗隨後,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你依止了這麼多善知識,今日來到我的面前,實際上就是要見我的壇城。”依靠彌勒菩薩的加持,在善財童子面前,如魔術般顯現了彌勒菩薩從因地到十地之間所有的發心狀況,依此壇城,善財童子真正發起了菩提心。

  在此之前,善財童子依止了很…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