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若能在相續中生起利益他衆的心,今後就不會造很大惡業了。爲什麼呢?因爲造惡業完全是爲了“自己”,你們想一想,過去自己所造的惡業中,有哪一個是爲了衆生而造的?幾乎沒有,全部是爲自己以及自己的親朋好友。如果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這種造惡業的相續就會被中斷,《經莊嚴論》中說:“智者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就能遮止無量罪業的惡行。”所以,菩提心是有智慧的人才能生起來的,沒有智慧的人就連聽都聽不進去,更不用說生起來了,但如果他生起了珍貴菩提心,無量的罪業就再也不會有了。《本生傳》中說:“若能生起菩提心,對一切衆生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關愛,所有的非法行就會被遮止,更何況是造不善業了。”

  所以,我們應該觀察自己能不能生起菩提心,如果能的話,那相續中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業就會逐漸消失,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罪業也會逐漸斷盡,大的罪業能壓伏,小的罪業能完全根除,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力量。

  庚二、成辦利樂:

  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深深地思維、觀察,發現唯有菩提心對衆生最有利益,依靠它,無量無邊的衆生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大家都知道,佛陀對衆生是最慈悲的,不管是在因地還是果地,佛陀心裏想的就是利益衆生。去年我們學習《釋尊廣傳》時,從中也能了知這一點,每個公案中,不管是布施身體,還是做其他事情,佛陀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一切衆生獲得利益,這是他最究竟的目標、最究竟的願望。在多生累劫 中,佛陀爲了利益衆生,一直反複思維:幫助衆生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最後他發現,菩提心對衆生有相當大的利益,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善法也比不上菩提心的利益大。

  從名言的角度來講,思維者是誰呢?圓滿照見萬法實相、宣說真實語的佛陀,並不是我們平時認爲的“這個人很不錯、很可靠、很可信,所以他說的是對的”,不是這樣的,世間人再怎麼好、再怎麼了不起,也會有說妄語的時候,但佛陀並不會如此,正如《釋量論》中所講: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時間是多久呢?多生累劫,而不是一天、兩天,一輩子、兩輩子。有些科學家用幾年或幾十年絞盡腦汁發明了一個産品,就認爲非常了不起,但是佛不是幾年、幾十年,也不是幾百年、幾千年,而是多生累劫一直都在思維。最後發現了什麼呢?衆生由于無明,深陷輪回非常可憐,唯有菩提心才能將他們從輪回的苦苦、行苦、變苦等痛苦中徹底救度出來,獲得永遠快樂的佛果。

  以前的高僧大德說過:“如果你想對佛陀報恩,首先就要知道佛陀是怎樣對待我們的。”怎樣對待的呢?依靠菩提心來利益衆生。以前上師仁波切在光明夢境中見到麥彭仁波切時說:“我對您報恩的唯一方法,就是發願利益衆生。”《中觀莊嚴論》中也說,諸佛菩薩除了利益衆生以外,再沒有其他工作了。他們以什麼方法來利益衆生呢?就是菩提心。所以,佛在多生累劫中深深思維、再叁觀察後,依靠智慧發現了唯有菩提心對衆生最有利益,無量衆生依此菩提心能順利獲證佛果。

  從古至今,從釋迦牟尼的佛教法開始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來,不管是學顯宗、密宗,還是漢傳、藏傳、南傳佛教的修行者,依靠菩提心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的有多少個呢?可以說根本數不清。那麼,沒有依靠菩提心而得成就的有沒有呢?絕對沒有。有些人可能問:“往生不是不用菩提心嗎?”不可能,真正往生的人,相續中沒有菩提心的是沒有的。《淨土教言》中也講了,有福報的人在往生的前一刹那,所有的菩提資糧(包括菩提心)就已經圓滿了。

  有了菩提心,獲得佛果會非常順利,不像外道那樣,要經曆各種各樣的苦行,比如說拔頭發、跳入火炕、在恒河裏沐浴、用五火焚身等等。可能有人問:“佛經裏不是有很多依靠苦行獲證佛果的公案嗎?釋迦牟尼佛經曆了六年苦行,很多高僧大德在修學過程中也經曆了許多苦行,這難道不是苦行嗎?”當然是苦行,但佛教的苦行與外道的苦行有很大差別。外道的苦行,確實會在身心上造成相當難忍的痛苦,而佛教的苦行,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薩將自己的頭目手足布施給他人,是因爲菩薩的利他心特別強,已經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所以就算把身上的肉割下來,也像割把草一樣沒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學法的苦行也是這樣,有些人認爲出家人很苦,在哪裏哪裏苦行,其實,對于那些對佛法有信心、利益衆生的心特別強的人而言,出家的苦行比起在家人生活的痛苦,根本不算什麼。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雖然住在山上,沒有吃的、沒有穿的,表面上看來過得很苦,但實際上,他們內心的快樂無與倫比,跟住豪華洋房、過奢侈生活的世間人相比,真不知道是誰痛苦?!

  菩提心是真正、唯一的妙藥。現在有些醫學家、營養學家認爲“我發明了某某産品,對身體、對心理非常有利”,實際上也許有很大的副作用。就算真正有利,能不能保證一輩子都身體健康呢?而且這些藥很快就過期了,菩提心會不會過期呢?肯定不會。有些營養藥可能對某些人起作用,他吃了以後效果很好,于是就幫著宣傳,在電視上打廣告,說這個産品如何如何的好。其他的人就信以爲真,買來吃了後,本來是該減肥的,反而變得更胖了。但菩提心不會這樣,只要是因緣成熟了,對于大乘種性的人來說,菩提心一定會對自己有真正的利益。所以,我們應該記住,菩提心是佛法的精華,是佛陀智慧的結晶。

  〖諸位佛陀在叁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維、再再觀察利益衆生的方便,結果發現這顆菩提心是對衆生最爲有利,因爲依靠這一菩提心,無量衆生能輕而易舉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或者殊勝安樂。〗

  庚叁、滿足願望:

  欲滅叁有百般苦,及除有情衆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如果想滅除叁界輪回的百千萬種痛苦,遣除有情衆生的種種不安樂,自己享受百般快樂,那千萬千萬不要舍棄菩提心。

  在甲曹傑、布頓大師、根桑秋劄的講義中,都將這一頌與叁士道相對應。第一句是講中士道,也就是說,聲聞緣覺希望自己滅除叁界輪回的各種痛苦,獲得圓滿斷盡人無我的寂滅果位(阿羅漢果或緣覺果);第二句是講大士道,大乘種性的菩薩爲了利益衆生、遣除他們相續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第叁句是講小士道,即尋求今生來世的人天快樂,是一種自我享受福報自私自利的發心。

  不管小士道、中士道還是大士道,每個衆生都有希求,大士道是爲了衆生得到解脫,中士道是爲了自己的寂滅安樂,小士道只是想自己獲得快樂,無論哪一種人,都不能舍棄菩提心,否則的話,你的願望是實現不了的。我們既然發了菩提心,平時不管接觸什麼人,自己以前受過什麼樣的教育,都應該在行爲上表現出大乘行人的善良,這個很重要。

  叁士道的人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佛陀在經中說:“諸比丘,縱遇命難也不能舍棄菩提心。”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講過:“大家應該發願生生世世不舍棄叁寶、不誹謗叁寶;修行一定要堅定不移,不能遇到違緣困難就馬上動搖;即使遭遇生命危險也不舍棄菩提心。”一再地強調這叁個教言。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求自己的安樂、求別人的安樂,還是求究竟的解脫,都不能舍棄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不要說佛果、阿羅漢果,就連現世中的快樂也很難真正獲得。爲什麼呢?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即生中你跟任何人都合不來,還會造各種各樣的惡業。因此,即便是世間的爲人處事,也需要菩提心、需要利他的心,有了這個心,什麼事情都好辦。

  我們作爲佛教徒,應該從自身做起,應該有個比較明顯的修證外相。什麼樣的修證外相呢?應將自己當作一盞燈,燈有兩種作用,一是不斷地産生後面的相續,第一刹那産生第二刹那、第二刹那産生第叁刹那……自身不斷地産生光明,照亮自己;二是能遣除周圍的黑暗。所以,我們每個人發了菩提心以後,就應該像一盞燈,在照亮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幫助身邊的人,不管是家庭、單位、國家,甚至全世界,你的力量有多大,就應該把菩提心的光散發得有多廣,依靠菩提心的光和熱,真正去利益有緣衆生。

  有些道友這樣想:我現在好好地修持,不接觸任何人,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以後,才開始發菩提心,“上班”做利益衆生的事。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但也可以對周圍的人起到幫助的作用。從自身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是個大乘佛教徒,應該對家庭、對單位盡職盡責,與寺院或佛教團體的關系一定要和睦。否則,自認爲是佛教徒,結果對誰都不理,跟誰都格格不入,那你的相續中是否有菩提心也不好說。所以,發了菩提心的人,首先應該對他人起到一種好的影響、好的作用,這樣一來,你才有說服力,才有度化衆生的能力。

  因此,我非常希望所有的佛教徒能對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乃至世界和平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努力,不然的話,每個人只是自私自利地想自己成就、自己修行,甚至與家人的關系都搞得特別緊張,單位同事、親朋好友與你相處也特別麻煩,那佛法怎麼樣弘揚?出家人雖然沒有真正的家庭,但實際上,寺院就是你的家,同行道友就是你的家人,與道友接觸的時候,自己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這樣,你的菩提心光才可以散發出來,否則,誰都沒有在這方面下工夫,想弘揚佛教恐怕相當困難。

  要知道,佛教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而一定要讓別人通過你的言行感受到一種關愛、一種慈悲。作爲一個居士,如果你發了菩提心,就不能整天和家人吵吵打打,經常爭執不息。有些佛教徒的家庭特別可憐,有時連一般人的家庭都不如,這樣是不合理的,既然有因緣成爲一家人,就應該珍惜彼此的緣分。以前上師如意寶去美國的時候,發現那裏有一種基督教的家庭…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