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知識,在自心降伏安住當中而發慧,戒、定、慧。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理念正確 難行能行
有的人他來問我,師父師父,我們在放生,他在那邊釣魚,怎麼辦?我說怎麼辦,你能因爲他釣魚你不放了嗎?不可能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戒惡修善,你能因爲別人戒善修惡,你就不修了嗎!有的人就這麼說,不能做好事,好人不長命。有沒有這種說法,說好人不長命,他好人不要做。他說你看,壞人活得多開心啊!有人這樣。那你就不戒惡修善了,你就給他嚇住了,他說好人不長命。哎呦,好人不長命,那我不做好人了。
請問,要不要做好人?還是要做好人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他那個理論是正確還是錯誤的?他是錯誤的,他是顛倒的,他把好的說成不好的,把不好的說成好的,那叫知見顛倒。請問我們這社會上,知見顛倒的多還是正確的多?顛倒的多。行爲是顛倒的多還是正確的多?也是顛倒的多。知見也顛倒,行爲也顛倒,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這也是爲什麼我們要跟著佛,要學佛的原因。請問你是要跟那些顛倒的人學還是要跟佛學?那肯定跟佛學,這就是我們學佛的原因,我們必須要好好地學佛,珍惜我們的生命啊!
我們相信不相信因果,好人到底是好報還是壞報,這要有一種信念,要有一種信念。在這種信念的指導下,我們堅定信念,做一個好人。有的人沒有這個信念,有的人甚至持錯誤的信念,就認爲好人沒好報,好人不長命。他認爲那樣,他信念就錯了。他不敢做好人,不代表他沒有良心,他有時候有良心,但是良心泯滅了,他沒有一個正確理念的支持。
這裏開光法會結束之後啊,我們還要去拜見我們福建的一位肉身菩薩,是我們福建值得驕傲的福建人,老和尚活到117歲,中國長壽之最,117歲圓寂,120歲開缸,開缸之後肉身不腐。他在生的時候治病救人,他五十歲出家。出家之前因爲他大概是***軍官,所以他一直不敢收徒弟,因爲什麼?這老和尚很慈悲啊,他說我怕收你們做徒弟連累你們哪!那個時候政治迫害很厲害的。象清定上師,因爲他也是***少將,後來出家。解放不久就把他抓到監獄關起來了,關了二十多年,提藍橋監獄,上海最大的監獄。但是還好,改革開放之後八十年代,他也是行醫。但你看這位老和尚,到112歲才開始收徒弟呀,做了一輩子出家人,112歲,離117歲只有五年,他只收了五年徒弟呀。你想想看,這人間怎麼樣,是不是五濁惡世啊,我們要深刻地認清這一點。
我們大家在座的都是念佛的吧,都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前提是因爲你厭離娑婆,深知五濁惡世的過患,是這樣子。有這個因,才會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果。不但你要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你也要認識到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要認識到。
那爲什麼社會上認爲說好人難,難做好人,這是不是社會的真實現象?是真實現象,所以有人才會這麼認爲好人難做,難做好人,就是因爲這是一個黑暗的世界,五濁惡世。只不過是我們要學佛了,我們厭離這樣的娑婆世界,厭離五濁惡世,我們要求生更好的生命境界,生命的國土,我們要隨佛學,我們要做好人,盡管好人難做,我們也要做。這個就叫什麼?叫難行能行啊!
這個行爲,是需要我們有一個正確的理念爲前提的,正確的理念,所以學教理是很重要的,教理行證,我們佛教講,這個過程。修學的過程什麼呢,教理行證。教理行證偏重在聽善知識教導,偏重在聞思上,聞思之後信解行證,有個信解行證。聽聞的時候生起信,對這個所講解的內容,有正確的理解,然後腳踏實地地去實踐,最後證到。
諸佛菩薩是凡人修出來的,我們也能夠按照佛法轉凡成聖,所以佛教是一個實踐的宗教,它是極其科學的,它是有道理可講的,有行可修的,有果可證的。如果我們人就是一個試驗室的話,它可以實驗出來,它可以有結果,所以佛教是屬于科學範疇的,我們這個時代提倡科學,又提倡弘揚文化,我們佛教都符合。
受持戒律 實踐佛法
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學佛的,除了來燒香拜佛,我們還要念經。每念經的時候都有“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難遭遇”我們又得到了。得到了怎麼樣?“願解如來真實義呀!”我今見聞得受持,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很重要。
反過來說,你讀了多少遍也不解其義。佛的經文是表義的,這個經如筏,就好像一個船它承載著。那你能夠得受用,能承載你可以從此岸到彼岸的。這要通過你理解,你去實踐這個經,那就可以轉凡成聖,所以我們要願解。所以我們佛教裏說讀經千遍,不如解經一字。你這個經讀一千遍哪,不如理解到經裏面一個字的意思。
還有一句,解得一百,不如行得一部。解,光解了不行也沒用。所以我們前面有師父有居士說戒很重要。戒是什麼,戒就是實踐佛法啦,戒是戒惡啊!關閉一切惡趣門哪!才說明我們真實地開始實踐佛法了,才是扭轉局面了,把惡給堵住了。戒是什麼?戒是堵漏,是堵住我們的惡道門,這是學佛法的第一步。雖然是第一步,它特別重要,所以戒是無上菩提本,是無上菩提的基礎,像蓋房子一樣,戒是基礎啊!戒很重要的。
所以你受戒了,我們在座的很多都叁皈依了,接下來再受戒。受戒就叫什麼,受戒你也可以披袈裟啦,叁皈依只是你是信徒啊,你有信仰啦,我是准教徒啦。但受戒就叫依教奉行了,師父說盡形壽不殺生,能持否?能持。那你就已經實踐佛法了,在你的生命當中,你的生活當中,你應以佛法的教條來做你生命的標准了,這在天地之間你也是非常非常尊貴的啦!
在佛陀說的《遺教經》裏面說,你供養十個壞人哪,你救十個壞人不如救一個好人哪,是不是這個道理。救十個壞人不如救一個好人哪!救一百個好人,供養一百個好人,不如供養一個叁皈依的人哪!叁皈依的人有信仰啦,對不對。世間人雖然說好,它那個好,那標准有可能會變,好人一不小心又變壞人啦,那壞人一反悔啦也會變好人,對不對。那供養一千個叁皈依的,不如供養一個受五戒的,受五戒的人就能披袈裟啦!
爲什麼你看我們居士,做早晚功課的時候,有的居士是披袈裟的,有人是穿海青的。有的居士就覺得披袈裟好啊,披袈裟可以站在前面,可以走在前面,所以我也要受五戒,我也要披袈裟。他受五戒是爲了想披袈裟,這種想法就不對了。是爲了受五戒,這個才對。
因爲,所有生命尊重的,最在乎的就是生命嘛,有個人來給你一百萬,我把你殺掉,你要不要?是不要的。給你一百萬不殺,給你一千萬把你殺掉,要不要?也不要,那肯定不要的。錢算什麼,錢是身外之物嘛,有也好,沒有也可以的吧!沒命是不行的,一切衆生最珍愛的就是生命啊,最珍愛生命!所以你侵犯他的生命,你剝奪他的生命是天地間最殘忍的事情。但如果你做這樣的事情那怎麼樣?福祿壽減少,多災多難,多病短命。如果殺生害命的人,這個人什麼果報呢,就是多病短命報。
那我們生命,除了珍愛生命之外,我們活在世界上也珍愛物質。只要生命不受威脅的情況下,你給我一百萬我還是要的。那反過來說,別人要從你家裏偷掉一百萬,你氣不氣,肯定很生氣的,所以第二條戒律就是不偷盜。因爲人都是依賴物質而活著的,一天不死要飯吃,兩天不死要衣穿,他依賴物質的,他很在乎物質的。就是你動你爸爸媽**,你爸爸媽媽也在意的。爸爸媽媽動兒子女兒的,兒子女兒也在意的,是不是這樣,真的是這樣的。所以第二條戒律就是不偷盜,不把別人的落爲己有。
第叁,人除了依靠物質之外,人除了擁有身體,肉體,人還有精神的部分。人的精神部分的營養,精神部分的食物就是什麼呢?感情。我們在座的,需不需要感情生活,你要不要有人愛你,要的嘛。你就是來拜佛也希望佛要多愛你,燒頭香也是,我第一個來給你燒香,你多愛我一點,也是爲了這個。要爸爸媽媽愛我,要朋友愛我,更是要先生多愛我,不要去愛第叁者,對不對,這個很重要的。人還關心著感情,有時候感情生活破裂了,有的人甚至求死求活的,感情有時候比錢還重要啊,你是要你先生一年給你賺十萬,然後你先生找第叁者。你肯定不喜歡找第叁者,甯願不賺錢,我養你,在家裏燒水做飯帶孩子,我賺錢去,對不對,很在意感情的。所以第叁,我們要在佛面前承諾“盡形壽不邪淫”。這就是感情方面的,這重要不重要,這都是幸福人生的組成部分。
都想幸福,我想獲得快樂人生,快樂幸福的人生從哪裏來,要不要因緣?要因緣的。這些因緣具足,你才是幸福快樂的人生,這些因緣不具足了,請問你多病短命,你還會幸福嗎?你活在世界上貧困潦倒,想吃口飯都難,你還會幸福嗎?你活在世界上沒人愛你,你雖然你愛別人,別人看不起你,你會幸福嗎?別說別人沒愛你了,你愛別人,別人還嫌棄你,你說痛苦不痛苦啊,所以這都是幸福人生不可缺少的因緣。
那除了第叁條我們需要精神的,我們需要愛。那第四條呢,我們人是社會動物。人是不是社會動物,請問你穿的衣服是你自己做的嗎?你吃的飯是你自己種地種的嗎?你的衣食住行都是靠大家在一起,彼此的關系才組成了社會。人是一個社會性動物,社會性動物你能不能夠說,你講話不算話,那別人還信不信你?不信你的,沒有信謄了。你沒有信謄了你簽合同別人也不跟你簽呢,別人不跟你做生意呀!你爸爸媽媽講話不算話,兒子都不聽你的。兒子如果講話不算話,你騙老爸,騙老媽,騙一次、兩次、叁次,騙五次、六次還能騙到嗎,騙不到了。我們從小讀書就讀狼來了,狼來了!別人都去了,然後哈哈大笑說我騙你們玩的。第二次又喊狼來了,狼來了!大家又去了,說我騙你們玩的。第叁次狼真的來了,救命啊,狼來了!沒人來了,最後自己被狼吃掉…
《端坐佛懷抱 聞法斷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