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本清源 廣弘正法▪P2

  ..續本文上一頁他謙卑的心生起來了,既然我輸了嘛。有道德的人就是這樣,他講理的,他不是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惱羞成怒,我劍拔不出來,我咬也咬你一口,我們凡夫是什麼都可以做出來的。他畢竟是講理的人,我理也輸給你了,法術也輸給你了,好了,我跪下來給你磕頭。所以呂洞賓最後是皈依黃龍禅師的,呂洞賓是我們佛教護法。我講個小故事,否則你們打瞌睡。

    了道“行思去” 恭敬識禮數

  下面我問你們一個問題,這我問你們的啊,什麼叫走江湖?(信衆:走江西、湖南;找善知識學佛法)。就是,你看,我們裏面高手如雲啊,回答正確,加一百分(衆笑)。

  走江湖走江湖,盛行于唐朝,因爲唐朝從五祖弘忍大師傳法給六祖之後,六祖再傳法的弟子有兩大派系,一個就是我們湖南,南嶽懷讓禅師。還有一位在江西,叫青原行思禅師,青原縣行思大師。這兩位得到六祖大師的精髓,並列爲七祖。

  那是神會,神會他很小就去參學六祖大師,六祖那時年紀很大了,神會法師只有十幾歲。他膽子也夠大的,有一次他就問師父:“師父啊,我現在這麼小,你的那麼多法我還不會怎麼辦,萬一我還沒明白,你已經圓寂了,我怎麼辦。”師父跟他說,行思去。他聽“行思去”,讓我自己思考啊!好,那就自己思考。

  不久師父真的圓寂了。師父圓寂了,他一直就在尋思,尋思,尋思。尋思了將近兩叁年,忽然有一天明白了,師父讓我行思去,不是讓我自己在那思考,是讓我到江西找青原行思大師去。這個省略語,真的夠省略的,說詳細一點多好呢,師父偏偏就說“行思去”,叁個字。這叁個字他絞盡腦汁想了好幾年才明白,答案原來是找青原行思去。

  後來他就從廣東來到了江西,到了青原大師這邊。青原大師從師父那出來沒遇到過他,雖然兩位是師兄弟,他是來找祖師的,來了明大事的,他怎麼可能,哦!師兄師兄,你好!可不可以?不可以的。

  我發現,我們有的在家人,比如說我們盛大和尚,盛大和尚收的徒弟很多,徒弟有出家弟子也有在家弟子,有的在家弟子一打聽,某個出家弟子也是我們盛大和尚的弟子,見了,哦,我們是師兄弟,我師父也是上盛下輝大和尚,我們是師兄弟。這在社會上很多的,是不是,很多吧,可不可以?不可以的。

  你是在家的,所有諸佛,一切法、一切僧,別說你跟那位出家師父是盛大和尚的弟子,就是他的徒弟,他的徒弟的徒弟,到你面前還是你師父。你不能,哦,你師父是我師兄,那你是我徒孫,不可以的。

  爲什麼社會上會有這種現象呢?這叫傲慢,我執和傲慢,産生了這種現象。在我們這個社會其實這種現象很多,對出家人喊師兄師兄,這不可以的。

  不僅如此,我們出家人裏面。我師父自己剃度的,我的那些師兄們,很多都是轉世再來的,大菩薩乘願再來的,我都不敢喊他們師兄啊,看見他們磕頭合掌稱法師,我喊法師。

  法師代表什麼意思,在《法華經》裏法師代表佛,以法爲師,以法來教化衆生的人,他是替佛行道的,弘化,代表佛的,所以稱法師二字是很尊敬的。

  還有和尚兩字,是印度話,我們中國的意思是親教師,親教師也代表釋迦牟尼佛。但是我們民間因爲對出家人不尊重,所以“和尚”喊起來都變味了,有的人看見和尚眼斜著:“這和尚”。是罵人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那我們喊就不一樣了,我們看到合掌:“和尚”!很親切的,很尊重,發自肺腑的尊重。一個廟裏只有一個和尚啊,方丈和尚才叫和尚,這不容易的。

  法師也是這樣的,法師也不是亂喊的,法師也要開悟的才能喊法師,天臺宗裏叫大開圓解,那才能稱法師。我師父以前天臺宗出來,祂在普陀山有人寫信寫法師收,別人送來:“法師法師,這是您的。”打開一看就是祂的。過去法師也不是隨便喊的,法師也是很尊重的。

  就像我們藏傳佛教,一看藏傳佛教的出家人就“喇嘛喇嘛”。喇嘛也不是隨便喊的,喇嘛很厲害的,喇嘛跟我們和尚是一個意思,也是親教師的意思,是很高的,普通的出家人是沒有資格被稱爲喇嘛的。一般的出家人叫“紮巴”,紮巴裏分四等,還有不同的名稱。

  像格西,格西又分好幾層,最高的格西叫“拉然巴格西”,要獲得拉然巴格西,一般性人要六七十年的時間,如果是大菩薩乘願再來的,他對這些早就熟悉了,一般在二十歲到叁十歲能獲得。很厲害的,那種活佛的級別一般是八地以上菩薩,十地菩薩,他才能夠在二叁十歲獲得拉然巴格西的資格。我們佛教裏這些很多大家都不知道,分得很細的。

  我講的故事裏面就套著很多的佛學知識,讓我們明白。有的人皈依了好多年也不明白這些,不懂這些道理有時會失禮,很尴尬。象我過去一位師兄一樣,他說我剛出家我不知道,別人問他,請問法師您上下怎麼稱呼啊?他就回答:“我上某下某。”跑來跟我說我剛出家不懂。我想到他說的我就臉紅,別人稱上下是對你很恭敬,我們現在俗話講給你陽光你就燦爛。別人恭敬你,你要很低下,一般性都回答,草字什麼什麼,草就是不值錢的意思。上就是避諱嘛,不直呼其名嘛。就像我們喊自己爸爸媽媽會不會直呼其名啊?不會的。

  所以我們佛教界也不直接喊師父的名字,比如青原大師,南嶽大師,以地名來代,不直呼師父的名字,避其名諱,這是一種恭敬啊!所以一般性問你,你的皈依師父是誰啊,我們不敢直呼其名的,都是上某下某,上悟下道大和尚,或者是我的師父悟公上人,不敢直呼師父的名字。直呼師父名字,一喊別人知道你幾斤幾兩重,你有沒有佛法,就知道了。所以剛出家時師父跟我講,出家人莫開口,不知道你有沒有。出家人不講話,你這個相也是解脫相,也代表佛。但是你一說說錯了,不對了,凡夫知見。我這裏講的這些,我們大家知道了,其實你們有的都知道的。

    明理須行證 正因趨佛果

  我們話再折回去,那青原大師就問了:“這位行者,你來自哪裏啊?”

  他說我來自曹溪。曹溪代表哪?曹溪一滴水,就是代表六祖大師的道場,現在的南華寺。我來自南華寺,曹溪。

  青原行思大師:“你那個帶來了嗎?”那個是什麼?我現在問你們,你們來到我這裏,那個帶來了嗎?欸,帶來了。帶來了吧,沒丟在家裏吧?沒丟。有的想什麼帶來了,是不是紅包,紅包我沒准備(衆笑)。師父不會想著你們的紅包的。

  神會答:“我帶來了。”

  青原行思大師:“一直都在嗎?”

  一直都在嗎(師父問大衆)?(衆:在)。神會回答一直都在。

  青原行思大師問:“那一直都在,還要去曹溪幹嗎?”

  我問你們,你們一直都在,還來這邊幹嗎?也是,你們來捧場,給師父來捧場對不對,否則師父太孤單,這師父這麼婆婆媽媽,沒幾個對象讓他羅嗦,他不高興。

  然後神會回答:“如果我沒有去曹溪,我不知道它一直都在。”這些對答,暗號都對上了。

  我們換一句說:“那個帶來了嗎?”“那個”等于什麼?(衆:等于本性)。還等于什麼?佛,還等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不是?(衆:是)。是,叫自性彌陀嘛。自性彌陀人人本具,書本上這樣寫的,我是背的,背來你們聽聽。

  那神會既然已經知道,他老人家是到了曹溪我才知道我這個東西一直都在,那他爲什麼還要到青原大師這裏?我們也都知道,哦,一直都在。哪裏知道的?我學佛之後,看書的、我聽師父開示的、我自己悟到的。那你爲什還要來;爲什麼還要找行思大師?

  理論雖然是如此,理論要不要結合實際啊?(衆:要)。要結合實際,就是說教法要結合證法。所以佛法叁藏十二部就是教證二法。教,就是教理;證,就是行證。所以又叫教理行證。雖然知道,但是要證。

  證,容易不容易?(衆:不容易)。不容易的,比如說,你們坐在這邊聽師父講,有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然後說散會了,回家了。回到家,翻來翻去睡不著了。奇怪吧,躺在床上想睡睡不著,頭埋在枕頭裏還是睡不著,實在不行起來吃兩粒安眠藥。

  你要想進入這個夢,從分別心很強進入到分別心細微的,像進入到睡眠的狀態,尚且有時候還翻來覆去進不去呢。

  我們現在換一個比喻,這燈光亮不亮?(衆:亮)。現在我們入一下燈光叁昧好不好,你入得進去嗎?如果給你五分鍾,你入得進去嗎?給你一天你入得進去嗎?給你七天你入得進去嗎?

  你說燈是不是客觀存在啊?客觀存在的,那你要入進去,試試看,你整個生命跟它融成一體,試試看,不容易的。過去阿羅漢入水定,整個房間都是水,入水叁昧;入火光叁昧,整座山都是火;入日光定,光明燦爛,不分晝夜,沒有晝夜。

  我們現在再換回來,我們入佛性定,就是你自己的佛性,我不說外面的了,不說外面的四大,我們說內在的。佛性都有的,都帶來了,一直都在,你入,入得了嗎?所以就有句話叫口念著彌陀,但心與彌陀不相應,口念彌陀心散亂啊!對不對。

  但是只要不屈不折,不要退步,綿綿密密,知道就這個方向,這才是生命唯一的出路。外在的四大,乃至黃金美金那都是假的,不要被那些所迷,然後認定這條路,叫念茲在茲,總有花開見佛的時候。所以我們佛教裏說,可以千年不悟,但是不能一日錯路,果沒有現前不要緊,因不能錯,這很重要的。《法華經》裏說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

  生滅的因是不能感得涅槃的果的,涅槃的因刻涅槃的果。只要我們方向對,我們沒有刻果不要緊。我們的這個因,這個正因會入佛海,叫因亥果海。我們雖然在因地上,但是佛看到我們,佛聽到我們,果會徹因源,會垂手來接引我們,這很重要。要了解,深信不疑的了解,這個花花世界不爲它所動,不爲所動,堅定道心,至死不渝。

    欲望是生死輪回之根

  我們世間人的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抛”,這講…

《正本清源 廣弘正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