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機說法 契合佛理

  因機說法 契合佛理

  傳喜法師海南開示08.3.11

  這次我們出來因緣比較殊勝,十個人中已具足了佛的四衆弟子。昨天我們乘坐的飛機也象是專機一樣,機長、乘務長等對出家師父是非常恭敬,照顧得非常周到,我們也很感謝。

  我每次坐飛機都很珍惜,佛教的經典包括伏藏經典裏都有說,當一個人升到不同高度的時候會産生相應高的智慧,我特別記得這些,那湛藍湛藍的天空是修行非常好的增上緣。所以當飛機飛到萬米以上高空的時候,我都要念一些特殊的經咒,蓮花生大師的伏藏經典我也要念一念。

  我和海濤法師曾經也在高空一起修過法,那時候我覺得緣分很好,就把內心裏白瑪鄧登尊者的法拿出來,在高空中我們也傳過法,傳白瑪鄧登尊者的《大圓滿前行》,這跟其他的《前行》不太一樣,是從本性上講的。

  昨天我們的因緣也很特殊,機長、乘務員等四個人在高空的飛機駕駛艙裏受叁皈依,我在授的時候心裏面就在觀想:願雲層覆蓋下的芸芸衆生乃至空中所有的一切衆生,都能夠一起皈依叁寶。在那麼高的高空受叁皈依,這幾乎還沒有過,所以我們昨天共同造了一個很好的緣起,這些殊勝的緣起是會産生殊勝的功德的。

  佛法的修行是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的,昨天在飛機場我也跟出家師父們講:我們出家人在外面走,要有威儀要如法,哪怕不開口都可以弘法,都可以給衆生種善根。但是我們也需要自我調整,像空中小姐的那種威儀,我們要比她們做得更好,能夠保持微笑就是跟衆生結善緣。我們防護威儀就是戒惡;對衆生慈悲就是修善,不能一看到外面的境界,就迷失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出家人如果迷失了自我,衆生的福田也就消失了。所以我覺得出家人還是應該保持一種淳樸的情感,保持那些傳統的美德,這也是我們修行人的一種修養,那樣的話,諸佛菩薩的慈悲也就含藏在裏面了。

  佛法的教育是機會教育,怎樣對衆生的機,讓他們對佛法心生歡喜,是要用智慧多動腦筋的,只有這樣你才能慢慢、慢慢地契合諸佛菩薩的心。契合了佛菩薩的心,你就超越了文字相,就不會在教的表面文字上去理解佛法了。就像中國古代的詩詞,詩意不在字句上,詩人要表達的是一種心的意境。

  佛法更是這樣,一字有無量義,如果我們不能契合佛菩薩的本義,跟佛菩薩的心不通,那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念破喉嚨也枉然”。各宗各派不管是顯密淨律都是一樣,所以佛法上我不太去分學顯的、學密的,佛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爲傳承的不同,師父教化弟子的方法不同,那是佛法的一種方便,殊途同歸終點都是一樣的。

  衆生的根機不同,說教的方法因人而異,這在佛菩薩是一點矛盾也沒有的。但是我們弟子就分:我是跟舍利弗的;我是跟目犍連的,又由于戒律上意見的分歧,佛教裏最初的教派就開始分出來了。慢慢地又說:我是跟彌勒菩薩的;我是跟觀音菩薩的。佛法本來是讓我們解脫的,結果不但沒有解脫,反而更執著了,這是很可悲的。

  很多人問我:師父你是學什麼宗的?顯宗還是密宗?我說:我是學釋迦佛陀的,佛陀的教法都是我的皈依處,十方叁世一切佛法僧都是我們的皈依處。我們給大家皈依,只是證明你入佛門了,雖然是你的皈依師,也是無量叁寶當中的一份子。教化你的時候傳遞的是諸佛菩薩的慈悲智慧,所以你們應該放大心量地來觀想:師父是總集叁寶功德于一身的,體現了佛菩薩救度我們的恩德。但作爲我個人來講,我也是叁寶弟子也是一個業障凡夫。我面對弟子的時候,我可以代表叁寶,但不能說我超越叁寶,這是不可以的,而且百千萬億的叁寶也同時授我的皈依戒。

  虛雲老和尚在廣東雲門寺的時候,已經113歲了,造廟要挑磚頭,那磚很大一塊就有40斤重,老和尚一下要挑4塊,一百六十斤呐,弟子們不忍就幫他搶過去。老和尚就說:現在給叁寶地裏挑的是土磚,以後的果報就是金磚,你們要得資糧,我老和尚就不要得資糧了嗎?本來那批磚預計要叁天挑完的,結果老和尚一帶頭半天就挑完了。

  積累資糧就是這樣,我們要圓滿福慧二資糧,說是要叁大阿僧祗劫,但佛陀給我們作出了精進修行的榜樣,本來彌勒菩薩和世尊是同時發心的,阿難和世尊也是同時發心的,後來世尊勇猛精進,二資糧先具足,就先他們而成佛了。

  有聽過我以前光盤的,聽我講過一些自己的修行,怎樣積累福報什麼的,其實講這些不太好,這些是需要保密的,真修行人不言他人過,也不揚己德。有時我照鏡子一看,哎喲,嘴唇又薄了一點,趕快打坐抿著嘴巴不開口,幾個小時後嘴唇好像又厚了一點,然後講講又薄掉了。弘一大師說:自己好處要掩藏幾分,他人過失要掩藏幾分,是應該這樣子的,否則有點傷口德。

  有時候是實在不忍心看別人走錯路,你不講,他又不知道,聲聞戒裏出家人如果看到他人的過失,應當谏一遍,兩遍,叁遍,這是佛給我們的智慧,如果你看到別人被煩惱侵蝕而不去提醒他,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也是不對的。菩薩戒爲了幫助別人情願自己遭罪,爲了救度衆生甯願自己下地獄。所以我就想:算了,只要大家少犯點錯,嘴唇薄就薄一點吧。但是,我還是盡量不去講別人的過失,實在對大家有警戒作用的,我也不會提名,只是把它作爲一種事例來警惕大家。很多時候,我還是用自己學佛的親身經曆來給大家現身說法,這其實是有過失的,我這裏也是一種發露,大家作爲菩薩也是見證。

  我這樣講,也是希望大家能夠體諒末法時期弘法的難處,出家人並不像你們昨天安排得那麼風光,我們但求不要有違緣就可以了。所以這次來之前,我再再地提醒這邊:我們實際一點,第一不講排場,也不貪人多人少,我們大家一起來體驗佛法分享佛法;第二可能的話,我們想深入地把佛菩薩的威德力,開顯到我們這個低級的世界來,讓衆生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這一方面我們自身要很投入,一方面也希望外在的違緣越少越好,這樣的話,我們短短的十天就會生出長長的福德來,就像念佛的“于一刹那生淨土”,一刹那是短暫的,但卻能感受到佛法永恒的力量。

  極樂世界是超越彼此的,真正的西方不是東西對立的西方,而是指一切萬法的歸宿,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西方象征生命的回歸。從理性上來講: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輪回的狀態是迷失的狀態;念阿彌陀佛是覺悟的狀態。輪回的狀態是有限有量、有生有滅的;覺悟的狀態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覺悟是心靈的一種高度,當它提升到一定層次的時候,你會發現心靈確實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低層次的第六意識有著猛烈的生滅現象,就象洶湧的波濤起伏不斷,而第七意識不是洶湧的波濤相,它卻像寬闊的長江水那樣遷流不斷。凡夫對自己心的狀態根本不認識,更談不上去駕禦它。西藏的大德有個很形象的比喻:心好比一匹野馬,正念好比栓馬的繩,正知喻爲馬的主人。如果你沒有正知正念的話,這匹野馬一定會狂奔亂跑,以至把你重重地摔下馬來。

  衆生追求外在的物質、追求所謂自身的價值,都是因爲迷失了真心,被貪嗔癡這匹野馬馱著亂蹦亂跑,想下都下不來。怎樣才能解脫這些煩惱痛苦呢?只有通過修行,真正掌握心的本質,才能夠駕禦這個心,自在地遨遊在萬法迷亂的法相上,而不被境界所迷惑。佛陀放棄皇位出家修行,返觀內照超越色身的束縛,證到了心靈的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今天,我們在座的各位佛性帶來了沒有啊?(衆:帶來了)帶來了,你們佛性有沒有“正覺”啊?也是有的,只是沒有“無上”也沒有“正等”。是什麼障住了我們的佛性了呢?是身見,也就是我見,死命地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這個“我執”就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所以聲聞乘首先要破身見,也叫見惑,身見破了就是了了分段生死,之後還要破思惑,這就是聲聞、緣覺法。

  我們光從理論上明白這些是不夠的,還要發大心,在六度萬行的事相上去磨煉,這就是菩薩乘,布施、持戒、忍辱,把這些障礙一個個破掉,然後達到正等,最後達到無上。我們每個人現前都有這個本覺,所以都有成佛的資本,但是被我執被自己的業力所困。佛看到我們衆生太可憐了,就把自己親證的怎樣轉凡成聖的方法告訴我們,希望我們也能夠成佛。

  但是佛再慈悲也不能替代我們解脫,因爲,迷是你的心迷,覺也要你的心覺,所以佛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講因果,講迷的現象,講苦的本質,就是讓我們能早點覺悟,生命的本質是用來修行的。最後,佛陀看因緣成熟了才講了出世的本懷: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因爲一切衆生都有這個本覺,成佛是現成的。

  心靈是沒有障礙的,佛的心和衆生的心是一體的、是相通的,所以憶佛念佛,佛的功德就會印現到衆生的心裏。祖師比喻得好:“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就講到密了,淨土宗是大密宗,是佛的悲願,佛的本懷,淨土法門是可以即身成就的法,所以又稱爲圓頓法。

  但是需要衆生徹底的信心,即身成就靠什麼身?靠法身;靠什麼渠道?靠凡夫分別意識裏的信心。通過凡夫堅定的信心,佛陀果地的功德才能印現到我們的心裏,把我們內在本性的法身引發出來,所以只要我們對佛有皈依、有信願,我們的業障佛可以暫時代我們扛著,所以叫帶業。然後依我們的信心和佛陀的悲願,我們念佛可以生到佛的大願的生命中去,我們的那朵蓮花就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悲願。

  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的顯現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藥師佛也是阿彌陀佛,蓮花生大士也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也是阿彌陀佛。

  從金剛乘的角度來诠釋淨土,物質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有情世界是阿彌陀佛法性悲…

《因機說法 契合佛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奉獻生命之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