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個半小時,堪布的課需要一個半小時,其他法師的課需要兩個半小時,輔導大概一個半小時,總共加起來是八到九個小時,一天有二十四小時,除去睡覺用七、八個小時,還剩下大概八個小時。當然,我們欲界衆生不休息也不行,一天休息一個小時,吃飯、做這樣那樣的事用叁個小時,這樣還有四個小時。在這四個小時當中,你抽出半個小時修菩提心,其余叁個半小時用在別的事情上應該是可以的。

  我們這裏有個別道友早上四點半就開始背書了,如果你們這樣集體背書,我也考慮過了,可以先在經堂裏一起背書,到了六點鍾的時候,大家不一定要回去,可以像漢地的禅堂一樣,在經堂裏面一起坐禅。在這半個小時當中,你們怎麼觀都可以。記住啊,從六點到六點半!明天不算,可能你們要做一些准備,從後天開始,大家如果聽我的話,就這樣做,不會影響你們的。不管你怎麼樣聞思、怎麼樣精進、怎麼樣廢寢忘食地學習,如果整天耽著在一些詞句上,那死的時候,相續中的菩提心一點味道都是沒有的。所謂的佛法,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而一定要在自己的心裏有所體會,這種體會的來源是什麼?必須依靠自己的修行。要麼特別利根,上師一加持馬上就開悟了,但除了這種人以外,自己應該要下工夫,想方設法在相續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

  沒有這樣修的話,是不可能有受益的。去年我們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時,引用了《華嚴經》的叁個比喻:第一個是,如果沒有修持,光是給別人講,就像一個沒有耳根的聾子給別人放音樂一樣,音樂雖然好聽,但自己一點也聽不到,沒有修持佛法就是這樣;第二種比喻,就像大海裏的舟子(船夫),經常載人渡過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會在大海裏喪命,同樣,沒有修持佛法的人就像這樣;還有一種比喻,猶如光說糖如何如何甜,但自己一點也不品嘗,假如沒有修持佛法,就算口頭上說得再好聽,心裏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嘗它的味道。

  很多人可能想“過段時間我再修也可以”,但是,我們的人身特別短暫,就像空中飄浮的白雲一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面目猙獰可怕的閻羅卒一步一步向我們逼來,死亡到來時我們怎樣面對?如果對大乘佛法沒有種下一點善根,臨死時就會一點把握都沒有。所以,一定要在相續中種下佛法的善根,也即禅宗所謂的“種下金剛菩提種子”,否則,沒有下工夫禅修,一輩子就算講得再好、說得再好、學術上的研究再怎麼出色,最後臨死時如果沒有很好地發願,下一輩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共同修學,共同修學的加持力很大!

  我從後天開始,確實不是口頭上說的,實際行動上也要這樣做。六點鍾,在座的道友基本上都開始聞思修行了,外面的人可能還沒有上班,很多事情還沒有開始。有些學校和寺院不一定那個時候特別方便,如果不方便的話,希望你們拿出其他一個方便的時間,最好每天修半個小時,否則,沒有修的話,我們今生只不過跟佛法結一個緣而已,真正的功德或菩提心的感受不一定能品嘗到。

  修行的功德是相當大的。佛陀曾在《宣說決定真如經》中問舍利子:“十大劫中聞受佛法的功德大不大?”舍利子說:“非常大。”佛陀說:“這個功德跟修真如相比,修真如一彈指間的功德遠遠超過了前者。”

  當然,剛開始修的時候,大家可能有點不習慣,因爲我們的心一直都在放任自流,從來沒有管過它。但不管怎麼樣,這次大家一定要下工夫,沒有下工夫的話,永遠跟著習氣走,恐怕自己的心始終都不會有改變,大乘佛法也不會對我們真正有利益。所以,你們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強迫的要求,當然,我並不是強迫你們,如果實在不願意,早上睡懶覺我也看不到,我沒有神通,任何人不起來也無所謂,對我來講無利無害,我自己能修就算數。在所有的人當中,最難的可能就是我,最近晚上上課比較晚,我每天講完課以後,還要講考、提問、回答,接待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回去以後還要看看書、念一點經。既然我都能依靠這麼脆弱的身軀發了願,你們一個比一個健康、一個比一個聰明,如果每天都把心思用在吃喝睡覺上,這種人生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它的價值?

  城市裏的很多人經常把時間用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比如說打麻將、喝酒、抽煙等等,這種消磨時間的行爲,就算世間上稍有學問的人也是不接受的。作爲真正想修行的人,你們即便不能提早起來,也應該把鬧鍾調在5:55分,起來後馬上用涼水洗個臉,在床上坐半個小時共同修菩提心,若能這樣作意修的話,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從後天開始,在修之前,我們一起祈禱以法王如意寶爲主的十方諸佛菩薩,願自己的相續能夠早日生起菩提心。至于具體的觀修,暫時按照以前所講的方法,比如先修四無量心等等,過段時間我會給大家講的。要記住,所修的就是菩提心,大家不用修其他的法!

  總而言之,今天大家應該發這種誓願,觀想在十方諸佛菩薩尤其是上師面前,發願每天早上修菩提心。暫時先發願一年,能發願的請舉手……(上師先舉了手,經堂裏的人基本上都舉了手。)好!從後天開始啊!如果病得特別嚴重,可以有一點開許,但裝病肯定是不行的。

  我們寂靜地方的修行人,各方面的因緣條件比較具足,大城市裏的人恐怕有一些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希望你們能把這件事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認爲獲得金銀財寶很重要,有些人認爲獲得地位名聲很重要,有些人認爲獲得一些獎勵等很重要,但從長遠來看,這些都沒有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並且相續中生起了一顆利益衆生的心。這顆心是千百萬劫難得到的,用金錢也買不到,如果沒有依靠自己的功夫,它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産生,所以,非常希望大家能認真地修學菩提心!

  在講《入菩薩行論》之前,按照以前高僧大德的傳統,先講一些聞法的規矩。本來,《入菩薩行論廣釋》、《大圓滿前行》中都介紹過,在座的有些道友是非常了解的,但對于外面的人來講,在聞法過程中可能有發心不正、行爲不正的現象,所以,我在這裏簡單地給大家強調一下。

  首先,聞法時的發心相當重要。如果發心不正,雖然下了很大功夫在漫長的時間中苦修,但得到的結果並不會很理想。不管修什麼樣的法、聽什麼樣的法、做什麼樣的事情,剛開頭的發心、動機相當重要,必須要遠離貪嗔癡。

  發心可分爲善的發心、不善的發心和無記的發心。比如說聽《入菩薩行論》的課,如果以惡意來聽,聽法是爲了獲得財富地位名聲,這樣的發心是不好的。有些道場依靠這個機會賺錢、做一些不如法的行爲,如果要搞這樣的惡事,還不如依靠世間法,最好不要依靠大乘佛法來騙取他人的財物。

  什麼叫無記的發心呢?“別人都在聽,那我也去聽吧”,既沒有爲衆生也沒有爲自己,什麼想法都沒有,在一種無記的狀態中聽聞,這就是無記的發心,聽法時最好也不要這樣。

  那應該以什麼樣的發心來聽呢?以善妙的發心來聽。這種發心有上等、中等、下等叁種,下等的發心是:聽《入菩薩行論》之後,我可能會獲得世間的一些利益,如快樂、長壽、健康、發財、名利等。以這種發心來聽,在叁寶的加持下,依靠大乘佛法的力量,也許你確實會得到這些果報,但這種動機不能成爲解脫之因。解脫必須依靠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像有了種子才能生出果實一樣,必須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才能生長解脫的果。所以,上面的這種動機稱之爲世間的發心,也就是下士道、下等人的發心,以這種發心來聽聞佛法,對人天福報或暫時的樂果有一定幫助,但諸佛菩薩的果位、阿羅漢的果位是得不到的。

  第二種是自己想獲得阿羅漢果位,或者想獲得寂滅的發心。比如說,這次聽《入菩薩行論》,不管別的衆生,只是我自己要獲得解脫、獲得佛果。當然,叁寶和大乘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這種發心也會獲得一定的力量,但以此中士道的心態,雖然能夠獲得解脫,但也只是小乘的解脫,不能稱之爲最高的解脫。爲什麼呢?因爲小乘行人的相續中雖然具有空性正見,非常了不起,但是沒有強烈的大悲心。昨天有的道友也問,爲什麼小乘阿羅漢的悲心連大乘勝解行地的菩薩都不如,原因就是他們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獲得證悟時大悲心相當的微弱,所以這種解脫不究竟。這一點,很多論典尤其是《妙法蓮華經》中講得非常清楚,我在這裏不廣說。

  最好的發心就是第叁種——上士道的發心。也就是說,這次聽《入菩薩行論》不是爲了自己今生的生活快樂、身體健康,也不是爲了後世轉生到極樂世界過得特別美好,而是爲了天邊無際的衆生。他們無始以來都當過我的父母,現在沈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憐,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通過聽受釋迦牟尼佛的殊勝甘露妙法,依靠佛法來讓他們全部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樣的發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哪怕在一般人的相續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

  我們這次爲什麼要學《入菩薩行論》呢?因爲它的加持相當大。昨天也給大家講了,藏傳佛教的曆代大德對這部論典非常重視,爲什麼這麼重視呢?因爲依靠《入菩薩行論》,能使我們的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所以,華智仁波切 在一生中著重宣揚的就是這部論,從他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終生不離的法本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入菩薩行論》。他在一個教言中是這樣講的:“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菩提心,哪怕你閉關九年修持無上密法,實際上,連解脫的種子也不能播下。”所以,形象上的東西我覺得不太重要,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相續中要生起一個世俗菩提心。當然,勝義菩提心能生起來就更好了,但最起碼也要有一個世俗菩提心,這樣以後做什麼事情都比較好辦。否則,沒有世俗菩提心的話,整天都是自私自利,就算你爲弘揚佛法而忙得團團轉,但相續中能得到多少大乘菩提的解脫種子,自己恐怕也無法了…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