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15

  ..續本文上一頁,與文殊、普賢親自作無上供養的功德無有差別。這種易行且收獲大的修法,諸位爲何不恒時修持呢!

  我們也可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等諸佛菩薩往昔如何供養,我亦如是供養;傳承上師如何供養如來聖尊,我也如是供養。特別是每天早上法王如意寶舉行普賢雲供時,希望真正想積累資糧的人一定要抓住機會。每天普賢雲供的供養品是:叁千盞酥油燈,叁千個“朵瑪”(神馐),一萬杯淨水,還有燒香、音樂等。每年舉行“普賢雲供”法會時,供品更爲豐盛,法王如意寶呈獻這麼多的供品,是讓我們這些弟子生起隨喜心,讓我們去供養諸佛菩薩,積資忏罪。作爲上師的弟子,如果不去隨喜供養,不隨順這種心願,那我們怎麼能算一個修行人呢?如果你們每天把《普賢行願品》的前行、正行、後行如理如法念誦,即使其它任何善法都不去作,唯有此誦修供養之功德,得到人身也是有意義的。你們有些人應該想想,我們每天有七千多僧衆與法王如意寶共修“普賢雲供”,如此殊勝的機緣,整個世界到哪裏去找。積累資糧,解脫輪回要靠自己精進,對自己負責者切切不可放過這樣殊勝的機緣,應每天隨上師僧衆圓滿如法誦修《普賢行願品》,觀想如同文殊、普賢、法王如意寶諸大菩薩一樣,廣大供養諸佛聖尊。

  辛五、(音贊供):

  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

  願妙贊歌雲,飄臨彼等前。

  我以如同海潮音般無量的動聽聲音,贊歎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大海,願此美妙贊歌,如雲一般飄臨到諸佛面前,永恒地贊美他們。

  海潮音是指時間上無有間斷,空間上能周遍虛空,音質無比動聽,音量適中的殊妙樂音。以這種妙音禮贊諸佛菩薩的供養,在座諸位都很熟悉。現在每天早上上課前,念供養咒時總要放一段非常動聽的音樂,這是上師的安排,以此小小供養,讓我們積累大資糧。雖然我們每天放音樂念供養咒的時間只有一兩分鍾,但隨僧衆宏厚的誦咒聲,幽雅悅耳的音樂在大經堂上空旋繞回蕩著,此時,我們應觀想、有時似乎也能感覺到:這些贊美叁寶功德的美妙音樂,如雲般恒常飄留遍滿虛空,使諸佛聖尊生起歡喜,加持我們無始劫來所集業障得以消除,生起恒常廣大菩提心!

  庚二、(頂禮支):

  化身微塵數,匍伏我頂禮,

  叁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阇黎。

  我幻化出微塵數的身體,五體投地,頂禮叁世一切佛、正法和最殊勝之僧寶,頂禮佛陀的靈塔,生起菩提心之根本,也要頂禮具殊勝淨戒者、所有的法師與阿阇黎。

  頂禮支的修法,修過五加行者都很熟悉。觀想自己幻化出無數身體,充滿虛空,遍及十方叁世諸佛、法寶、僧寶前,以非常恭敬的態度,五體投地頂禮。五體投地指額頭、兩手掌、兩膝著地禮拜,在《別解脫經》等一些經典中,有很明了的介紹。這樣如法地禮拜,功德自是不待言說,但在禮拜時,五體一定要觸地,如法恭敬地進行,否則有很大過失。

  我們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言,化身微塵數頂禮叁寶,亦“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關于佛塔,上文已作介紹,“菩提心根本”,在許多講義中如是解釋:釋迦牟尼佛降生、成道、轉*輪、涅槃之地是世間一切菩提心來源地,也可說是菩提心生起的根本。佛經中有記載,若朝此四聖地,造五無間罪也能清淨。然後我們亦要頂禮諸戒勝者、堪布、阿阇黎。“戒勝者”指顯現在家形象而修證成就之瑜伽士,他們淨除了一切煩惱垢染,得到勝義之解脫戒體,身份雖是居士,但實際上已證得無上境界,菩薩也應該頂禮他們。我們都知道,一般出家人是不許給在家人頂禮的,像《梵網經》中雲:“出家人不禮拜國王、父母等在家人。”《涅槃經》第六卷中亦如是雲:“出家人不能禮拜在家人。”《四分律》中也明示:“比丘不得禮一切白衣(在家人)。”但《時輪金剛續》中說:如在家修行人有得成就者,出家人頂禮他們也可開許。諸位應該注意,閱遍經藏,只有開許真正有成就的在家修行人,出家人才可去頂禮。你們應該清楚這點,即使是金剛道友之間忏悔,出家道友只能給居士身份的道友以禮詢方式忏悔。當然,如果你認爲此居士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在他面前頂禮也是可以的。

  此處“堪布”指法師或律師,“阿阇黎”也名上師,在《毗奈耶雜事》中,阿阇黎分爲經師、律師、法師、論師、忏師五種。在《花鬘論》中,堪布指傳授沙彌戒、比丘戒者。這裏的堪布、阿阇黎包括所有傳授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密乘叁昧耶及顯宗密宗法義的上師。

  我們一一恭敬頂禮叁寶、佛塔、菩提心根本、戒勝者、堪布、阿阇黎,祈求加持,使我們相續中生起殊勝菩提心。

  忏悔品的內容是發菩提心之加行,分供養支、頂禮支、皈依支、忏悔支四部分,前面已講述了供養支和頂禮支,接下來講皈依支。

  庚叁、(皈依支):

  乃至菩提藏,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

  直至證得無上菩提之前,我生生世世皈依諸佛,也要皈依無漏的正法寶和菩薩聖衆。

  此偈我們通常稱爲皈依偈,以前甯瑪巴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根霍仁波切在受持菩提心前,都念這個偈子,在藏傳佛教中,受菩薩戒的儀軌中大都有此偈子,我們每天早上念的發心儀軌就是一例。偈頌之內容,大家也很清楚,是一種皈依叁寶的誓言。皈依時間是自立誓至證悟佛果間,不是叁兩天或幾個月、幾年,在未證悟佛果前的時間裏,恒常不變;皈依對境是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的無上量士夫——如來正等覺;無漏之涅槃正道,也即滅谛所攝應機無偏的教法、證法;還有遠離輪回垢染的僧寶。《寶性論》中僧寶指登地以上的大乘佛子,戒律諸論中雲爲四名比丘以上的僧團。

  皈依佛後,不能皈依天魔外道、邪教本師,應經常恭敬頂禮、祈禱佛陀,雖然世尊已顯現了涅槃,我們不能親見世尊金身,但還是有世尊的身語意代表,在這些代表莊嚴物前,我們作頂禮供養與在佛前是無別的;皈依法後,不能依止外道邪魔的邪法,不能害衆生,對佛教經典的一片碎紙也應恭敬頂禮;皈依僧後,不能與外道邪魔徒衆接觸,若與他們聯系密切會摧毀自己的正知正見,對僧衆和所有趣入佛門的道友應當恭敬,甚至僧衣的一小塊布,亦應當恭敬。

  這些皈依學處,每一個皈依佛門者必須學習,現在有些居士形式上受了皈依戒,卻什麼學處也不懂。有的隨便穿僧衣,有的甚至拿僧衣當坐墊,有的隨隨便便從僧衣、經書、佛像上跨過等有諸多不如法處,這些行爲的後果相當可怕。有些人認爲:現在漢傳佛教僧人穿的有部分衣物並非佛親自製定之叁衣,不應該算真正僧衣,所以如此隨隨便便也沒有什麼過失。這種想法難以成立,無論怎麼說,這些都是一個受過釋迦牟尼佛所製戒律之出家人穿的衣服,是受過皈依戒者應該恭敬、頂戴之物,怎麼能去輕視呢?以前印度有一種習慣:在家人出遠門時,必須帶一塊出家人的衣物碎片,作爲護身之物,這種習慣的依據是《地藏十輪經》,經中說若人身上帶有僧衣,無數天魔外道亦無法危害此人。藏族人也是非常尊重僧衣,在家人若不小心踩了出家人衣服,他會非常害怕,立即向出家人忏悔。漢地新來的居士也許是不懂這些學處,希望你們皈依佛門後,首先得把這些皈依學處弄清楚。

  阿底峽尊者在講皈依時,提出五條共同學處:一、縱遇命難亦不舍叁寶;二、再大獎勵之下也不舍叁寶;叁、遇到很大的必要,極其重大事件也不舍叁寶,如遇災難、生病時,只求叁寶加持,若要求醫治病,也須將藥觀作叁寶的事業作用;四、不間斷供養叁寶;五、不論至何處,出發前先皈依叁寶,至何處必須頂禮其處之叁寶。這五條是皈依叁寶後必須具備的學處。

  關于皈依叁寶的功德,《日藏經》中有這樣的教證:“何人若敬皈依佛,百萬魔衆不能害,縱破律儀心迷亂,彼後亦定得解脫。”在《無垢請問經》中亦雲:“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皈依叁寶有這樣的功德,希望每一個皈依叁寶的人,不能因爲自己所處環境中不信佛教的人多,而漸漸失壞了自己的學處,應在乃至菩提間爲了自他的解脫,堅定誓言,堅持自己的皈依學處。這幾年在學院求授皈依者可以數十萬計,過幾十年後,這些人中會不會有一部分將叁寶名字都忘卻,我想末法時代,肯定難免如此,甚至有些人在死亡之前還會去受外道的戒,舍珠玉而逐沙礫,多麼可歎、可憐!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紛擾不安的時代,由于衆生共同業力,邪魔外道猖獗,處處誘惑無知衆生墮入邪道。有一些見解不深、誓願不堅的佛弟子,也經常難脫此厄,甚至今天在座聽法者中,我也有這種擔心。當然,你們之中一部分人,在臨終前一定不會失毀自己的皈依戒,而且會是一位真正佛弟子,這點我對你們很有信心,也可在釋迦牟尼佛面前寫“擔保書”。無論怎麼說,大家雖然處在這樣惡濁時代,因各自前世善緣,遇到善知識,遇到了有七千多戒律清淨的僧衆之佛教正法中心,在如此殊勝叁寶前,讓我們共同發一個堅定誓願:乃至菩提藏,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

  庚四、(忏悔支)分二:辛一、明觀忏悔之依境;辛二、真說忏悔。

  辛一、(明觀忏悔之依境):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諸聖衆,合掌如是白:

  我向十方諸佛,以及具有菩提心的大悲菩薩聖衆,恭敬合掌,如是啓白。

  此頌開始爲忏悔支的修法,在忏悔之前,我們先要觀想忏悔之依境。即于自己前面虛空中,觀想十方諸如來、具菩提心的大悲菩薩聖衆和金剛上師等,各自安住于五彩祥雲中之寶座上;而我們自己,按佛陀的教導,要將自己罪業忏淨,在忏悔過程中,必須具足叁種條件:第一、必須具足威儀,如雙手合掌,雙膝跪地等;第二、內心具忏悔的強烈意願,這一條最關鍵,如果內心不真誠,只是口頭上說體面話:我忏悔、我改正等,這樣並無作用…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