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

  第六品 安忍

  丁二之戊叁、(于菩提心支相違之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論。

  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說的爲持戒度,現在論文進入安忍度的引導。安忍品的內容主要有叁方面:一、斷除嗔恚;二、修安忍;叁、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薩行的過程中,如果不斷除嗔恚煩惱,會招致極大的違緣,給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認識到此後,應盡力斷除嗔恨心,以種種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認識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本品中有許多重要的修行竅訣,以此藏傳佛教的修行人對本品很重視,有的大德常單獨傳授此品,引導弟子修習安忍。因爲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煩惱,有的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不同的煩惱習氣要斷除,必須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門去對治,對嗔恨心特別強烈的人來說,這一品尤爲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發脾氣的人,如果在聽習本品時,將安忍竅訣銘記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複觀修,一定能消減、斷除自己的嗔恨煩惱習氣。對本品所闡述的竅訣,我有過一定的體會:有時雖然有大圓滿、大手印的對治煩惱竅訣,但在某些情況下,運用本品中對治煩惱的竅訣卻非常相應有力。你們有些人在聽習前面幾品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這樣的體會,以寂天菩薩的大悲智慧加持,以前很多難以對治的煩惱,現在能很好地消除、控製,因此在言行方面也改變了很多。

  嗔恚在所有的煩惱敵中,可以說是最猛烈狂暴的敵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時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他的言行就變得十分可怕。爲了製伏這種猛烈的煩惱,在本品中作者用了一百叁十四頌從各個角度,闡述了多種殊勝的方便法,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力與這些甚深的竅訣,我相信大家都能改變、調馴自己的相續,如同麥彭仁波切所說:披上《入行論》安忍品的铠甲,任何一個嗔敵變化著五花八門的魔術來進攻,也毀壞不了自己的智慧身體。

  己二、(正論)分叁:庚一、除嗔恚;庚二、修安忍;庚叁、恭敬有情。

  庚一、(除嗔恚):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對菩薩生起一念嗔恚,就會摧毀千劫以來布施、供養諸佛等一切善行所積聚的福德善根。

  要對治嗔恚,必須先認識這種煩惱的危害性。因此,在本品之首偈,便說了嗔恚心可怕的破壞力:一念嗔恚,能摧毀千劫中供養聖尊等所積聚之福德。

  在解釋這個頌詞時,以往各論師有很多辯論,主要辯論的問題是:一嗔的具體定義,嗔恚的具體對境,所毀福德的詳細範圍、界限等等。對這些問題,沒有甚深智慧眼目,用凡夫分別念是難以抉擇的。在漢傳佛教中,弘一大師對這個問題也引《華嚴經》、《佛遺教經》作過論述,但對具體定義方面,沒有詳細的辨析;在藏傳佛教中,對這些問題有很多細致的辨析。我們在此作一番簡析,以便讓大家清楚地認識這個問題的細節,同時,也培養細致思維分析的習慣。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嗔”。“一”是指時間,在根霍仁波切的講義中,定義爲“成事刹那”,即成辦某一件事從頭到尾的時間。有的人發起“一嗔”,時間可能要長一點,幾分鍾、一兩個小時還是氣鼓鼓的;有的人生嗔恨的時間只是一會兒,臉陰一會兒就雲散天開,恢複正常。這裏的“一”不是細微刹那(一彈指之六十四分之一),如果是這樣,凡夫沒辦法認識嗔恨心。“嗔”在此指程度很猛烈的嗔恚煩惱,在一些論師的注釋中,定義爲“強而有力的嗔鬥心”。嗔心更具體的定義在《瑜伽師地論》中抉擇爲五相——憎惡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一百二十八頁中也有詳述),這五相全部具足的稱爲圓滿嗔恚惡業。關于“一嗔”的定義,爭論較少,在此也不作廣述,總之,就是心相續中的一種損害惡業。

  關于嗔恚所毀的福德善根,辯論有很多,本論中說是千劫供施所積聚之福德;在《入中論》說爲一百劫中供施、持戒所積聚之福德。這兩論的差異是由嗔恚的對境不同而引起,《入中論釋》雲:“于凡夫生嗔壞百劫之善,于菩薩生嗔摧千劫之善。”嗔恚的對象一般有四種:上位菩薩對下位菩薩、下位菩薩對上位菩薩、等位菩薩互嗔、非菩薩嗔菩薩。《入中論》中所說的是上位菩薩對下位菩薩生嗔,此論所說的是下位菩薩或非菩薩對上位菩薩生嗔,以此有百劫與千劫的差異。有的論師說,此二論之差異是所引經典不同而成,《入中論》根據是《曼殊室利遊舞經》,此經雲:“曼殊室利,所謂嗔恚,能摧毀百劫之善根。”而《入行論》所根據的是《寶積經》,此經中說:一嗔能毀千劫所積之善。大家如果去翻閱《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可以看到很多詳細的教證與論述。

  關于嗔恚所毀的善根,果仁巴論師、宗喀巴大師、根桑曲紮仁波切都說包括回向與菩提心所攝受的一切善根,這一切都可爲嗔恚所毀。宗喀巴大師說:菩薩肯定是有菩提心的,但在經論中都說過,他們生嗔恚會毀壞福德善根,以此可推證菩提心與回向所攝的福德善根能被嗔恚摧毀。也有一些論師引用《華嚴經》與《大集經》中的教證,說菩提心所攝的善根如同金剛寶、入大海之雨滴,乃至未得菩提之間都不會毀壞;在根霍仁波切的講義中,也說已回向的善根與菩提心所攝的善根不會爲嗔恚所毀。當然,我們可以去理解上述的教證中所說的,是無有強烈違緣的情況下,回向菩提所攝善根肯定是不會失壞的,如果有強烈的嗔恚違緣,菩提心與回向所攝的善根也能被毀壞。這個辯論大家應動腦筋去分析,也應去尋找教證,找找漢傳佛教中是否有論師分析過。

  善根分爲隨福德分善根與隨解脫分善根,前者是有漏的福德資糧,後者是智慧資糧。二者中隨福德分善根,許多論師都承認可以毀壞,但智慧資糧是否可以摧毀呢?這也有許多辯論。在別的論著中還說:願菩提心所攝的善根能被嗔恚摧毀,行菩提心所攝的善根不能被摧毀等等;還有關于嗔恚摧毀的是福善的現行而不是種子……,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在此我們從簡,不作廣述。

  無論如何,對一個已生起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其後果非常嚴重,在第一品中也說過:“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經集論》中引用了《叁摩地王經》雲:“互相若生嗔恨者,淨戒廣聞不能救,參禅住靜不能救,布施供佛亦無救。”凡是想積累資糧的修行人,應盡全力去避免犯這種過失。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

  沒有哪種罪過像嗔恨那麼惡毒,也沒有一種修持像安忍那麼難行。所以應當以種種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所有罪業之中,沒有一個像嗔恨心那樣嚴重地障礙修行,斷滅福德善根。大家都知道,自性罪與佛製罪有許多種,但這些罪業,哪一種能在刹那間摧毀所有福德善根呢?比如修行人爲貪心所轉,毀壞戒律而造下惡業,壓製了善根的增長,可是以前已經積累的福善會不會毀掉呢?這點我們在經論中沒有見過宣說會毀掉的觀點,其它如癡、慢、嫉等,也是如此。但嗔恚卻不一樣,它不但能壓製善法的增長,而且要將以前積累的福善全都摧毀。

  嗔恚煩惱發作起來,能將千劫所積的福善在一刹那中全部摧盡,這種惡業的破壞力確實有點讓人發怵。在《學集論》中,詳細地引用衆多教證,論述了嗔恚在諸惡業煩惱中是最嚴重的罪業。《佛遺教經》中說:“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劫功德賊,無過嗔恚。”天臺智者大師說:“嗔恨心乃行人失壞佛法之根本。”意思是說嗔恚是摧毀修行人行持佛法功德最厲害的惡業。

  正因爲嗔恚煩惱有如此猛烈的破壞力,我們要對治它,去修安忍,非常非常困難。修布施、持戒苦行中,沒有能比得上修安忍這樣的難行。每個人大抵都有過生嗔恨心的體驗,比如說別人無緣無故打你、羞辱你,開始時也許能忍,但到了一定程度,自心突然如火山一樣噴發,憤怒的情緒如同岩漿、濃煙四處噴射,自己雙眼圓瞪,牙齒緊咬,頭上血管脹得大大的……。此時要生起安忍,保持平靜,可比做什麼都難。一些脾氣暴躁的人,平時沒吃沒穿,饑寒冷熱基本上都可以安然處之,但遇到嗔恨心爆發時,要他去修安忍,很難辦到。這時他聽聞過的佛法起不了作用,道友們怎麼勸告也不行,甚至上師怎麼說、佛菩薩怎麼說也不管了。一個人憋到了極限的時候,如果他自己不能掌握真正有力的對治方法,外人再勸導,也極難起作用,他要在這時候忍下來,沒有比這更難之事,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如是無等忍苦行”——精進等修法沒有能超過安忍的。

  要對治破壞力最大的嗔恚煩惱,應該依憑各種教理,深入詳細審觀思維,運用一切辦法,去修習調伏嗔恨心的安忍。這些殊勝的教理方便,作者在本品中作了系統的闡述。我相信通過這些系統的安忍竅訣,我們嗔恨煩惱最厲害的人,循照著一層層聽聞思維下來,自己的嗔心定能漸漸消弱,乃至斷除它的根,生起安忍波羅蜜多的功德。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如果一個人內心執持著嗔恚熱惱,那麼他的心意得不到甯靜,身心的喜樂很難生起,而且會心煩氣躁,坐臥不安。

  內心懷著嗔惱的人,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甯靜,他的心如同在火中受著燒烤一般,有著難以忍受的焦灼痛苦。由于嗔恚毒火的燃燒,內心惡念如鍋中沸油,沸騰不息,根本無法平靜。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平時再好的受用,此時也感受不到其中的快樂,身心從內到外,一點滴安適的感受也不會有。

  一個人心懷嗔惱,他的一切安樂會被摧毀,立即陷入“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的狀態。觀察那些嗔心煩惱較重的人,就可以發現他們經常有這種痛苦。他們往往爲嗔恚煩惱所催動,與別人發生沖突,事過之後,一直處于憤懑之中;在言行裏,經常體現出煩躁狂亂的情緒,所有安樂喜悅似乎都已經遠遠離開了他。本師傳中說:生嗔心的人,臉一刹那就變…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