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52

  ..續本文上一頁而安住于寂靜清涼的正法,做到這點有一定難度,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有些人雖然在外境上斷除了散亂,但內心的散亂並未止息,整天妄念紛飛,不能保持正知正念,這種狀態下,禅定也不可能現前。當然,此處所說的禅定,並非世間那種全然無念的禅定,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說過:禅定並非全然不思維、不起念的狀態,初學者如果能專注思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悲心、上師叁寶的功德等,如是專注正法不散亂于它處,也是一種禅定。

  辛二、(廣說)分二:壬一、斷世間;壬二、舍妄念。

  壬一分四:癸一、需斷世間之理由;癸二、絕斷貪于內有情界;癸叁、絕斷貪于外財等世間;癸四、斷已依止寂靜處。

  癸一、(需斷世間之理由):

  貪親愛利等,則難舍世間;

  故當盡棄彼,隨智修觀行。

  如果貪戀親友,愛執名利等俗事,自己則很難舍離世間;所以應當完全舍棄一切貪愛,並依循智者所說的原則去思維修習。

  修行人如果不遠離親友名利等世間八法,身心常爲這些所羁縛、幹擾,那麼要舍離世間,生起出世的禅定,可以說是無有任何可能性。修行人之中,有各種不同的習氣,有的人對親戚、朋友等非常貪戀,自己無論到哪兒,心中總要挂念不舍,想方設法要保持通信聯系;有的人對親人的執著不是很大,但對世間名聞利養的貪求非常嚴重。這兩種貪執都是輪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斷除這些,則斷絕了出離輪回的希望,所以作爲追求解脫的修行人,應該完全舍棄親戚眷屬、名聞利養等等,這一切對自己今生後世都無有解脫利益的俗事。初學者即使暫時不能頓然全部斷舍,也應采取較爲緩和的手段次第斷除,比如說今天生起了對親人的貪戀,想寫信聯系,此時警醒到這種分別念的不如法,雖然不能在當下全部將這個念頭消除,但可以鼓勵自己暫時不要寫信聯系,過兩天再說,一天天拖下去,這些貪執便會漸漸淡薄。最終應跟隨古代的高僧大德們,將世俗一切牽纏全部舍棄,使身心無牽無挂。在此基礎上,再遵循善知識所教導的觀修次第,徹底地降伏自心散亂,使自心能恒時安住于禅定。

  貪著世間八法,就像作繭自縛一樣,越貪著痛苦也就會越多。世人整天爲世間八法而忙碌,而實際所得只有痛苦而已,大家反複聽聞、閱讀、思維有關的教言,一定能認清過患,生起斷除貪著的決心。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

  依靠禅定所生的勝觀,才能滅盡種種煩惱種子。知道了這個道理後,應當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須先使內心遠離世間貪著。

  要斷除煩惱種子,只有靠甚深的勝觀智慧,而勝觀智慧只有在禅定或說寂止的基礎上才能生起。在較深的層次來說,止觀是同一本體上的兩個不同反體,而在暫時修習次第上來說,修行人必須要先得到寂止,才能生起徹斷煩惱的勝觀。如《攝正法經》中雲:“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如果不能得到寂止,煩惱習氣得不到壓製,觀修無我空性的勝觀就無法生起,煩惱習氣種子也就無由根絕。有關修習止觀次第的教言,大家可以去參閱無垢光尊者所著的《心性休息》、阿底峽尊者的《中觀修行論》、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等,這些論著中都有如何先求寂止,後發勝觀的具體修法。

  如果煩惱習氣不斷絕,輪回痛苦無法超脫,修行也就失去了意義,爲此自己應精勤修習止觀,而成就止觀的次第必須先成就寂止。知道了這些道理後,自己應努力趨入寂止的修習。有關寂止的修法有多種,但一般來說,有九種住心的次第,即安住、正住、攝住、近住、調住、寂住、最寂住、續住、等持住。在此過程中,修習者必須先聽聞教言,斷除耽著世間劣事等懈怠沈掉,使身心得到堪能,生起身心自在調柔的輕安,寂止方能生起。如果內心不能斷除對世間八法的貪戀,如同船爲鐵錨所滯,不解除它,怎有可能隨主人的意圖而自由行駛呢?這一點並不需要很多的講解,各人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或以自己的修心體驗,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內心貪戀世間的過患。

  癸二、(絕斷貪于內有情界):

  自身本無常,猶貪無常人,

  縱曆百千生,不見所愛人。

  自己的身命本來就是無常易壞之法,如果還要貪愛無常的親友而造罪,那只有墮入惡趣,縱然曆經百千次的轉生,也沒有機會遇見他所喜愛的人。

  貪著世間分兩大類,即貪愛親友等情世間的有情,與貪執財利等器世間的事物。首先從情世間來說,一般衆生都特別貪愛自己的親友,爲了博取親友的歡喜而不惜造作種種殺盜惡業。有些人雖然想追求出離輪回的解脫,卻因無始的串習,不能放下對親友的貪愛,因而無法下決心離開親友、專心修行。對這種貪愛親友的習氣惡行,論中著重提出了其嚴重的過患,讓修行人明知後能依教斷除。

  人的身心五蘊,從內到外沒有一個是常有不變之法。大家觀察自己的身心,刹那之間都在壞滅遷流,毫無可依賴的實質,自身如是短暫無常,不可依靠,而自己的親友等有情亦同樣如此。他們的身心生命都是短暫無常而不可靠之法,在百年之中,無疑會歸于死亡;而從細微之處去分析,刹那刹那之間,都在無常變滅。自己如此無常不可靠,而另一方面,親友亦是無常變幻,毫無堅實可靠之處,那有什麼必要去貪執呢?自己毫不可靠的身心,如果去貪愛無實的親友,便會造作種種貪嗔罪業,這些罪業的成熟,使自己于後世中墮入惡趣,在惡趣中縱然千百次轉生,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到自己所貪愛的親人呢?這是很難的,不管你對某人有如何深厚的貪愛,而各自的業力不可能完全相同,今世以某種業緣而短暫共處後,後世便各奔東西,很難再度相聚,即使再度投生到一塊,是親是仇也難以預料了。大家從許多因果輪回故事或聖者的教言中,可以清楚地明白這些道理。

  有的人說:“親友對我有很大的恩德,我應以愛心報答他們,怎麼能完全舍棄呢?”在修行中暫時舍棄親人是爲了更好的報答恩德,而且舍棄的是狹隘的貪愛煩惱,代之以廣大平等的慈悲心。換句話說,舍棄對親人的貪愛,是爲了生起對所有衆生的平等慈愛心,以此才能真正地報答輪回中一切父母親人的恩德。以前華智仁波切和紐西隆多在森林中修行,紐西隆多的母親讓人給他捎來了一些酥油,華智仁波切問他:“你現在想念母親嗎?”紐西隆多回答說:“不想。”華智仁波切聽後顯得很不高興,馬上指出了他的錯誤:“你這個人很不好,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想!你應該想想母親的恩德,想想這團酥油,是她如何省吃儉用、辛辛苦苦地做出來,又這麼遠讓人帶來給你。母親對你這麼好,而你卻一點感激之情也沒有,這樣的兒子……。”然後叫紐西隆多在七天之中專門憶念母親的養育關懷之恩,紐西隆多依教觀修後,向華智仁波切彙報說:“我現在知道了,母親對我恩德真的很大啊……。”“嗯,你修成了第一步,現在你應觀修一切衆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華智仁波切的善巧教導,使紐西隆多通過一團酥油而對衆生生起了殊勝的大悲慈愛心。這種平等的慈悲心,才是大乘修行人應有的心懷,如果有狹隘的貪愛現世親友之心,怎有可能生起呢?如果我們真正慈愛自己的親人,理應生起這種平等大悲心,通過努力修習,證得無上的利生能力,引導親人證得無死的大安樂,安住于法界安樂宮而永無分離,那才是真正的報恩。

  未遇則不喜,不能入等至;

  縱見不知足,如昔因愛苦。

  如果不能親近所愛的人,心裏則悶悶不樂,無法趨入等持;即使見了面,也不會知足,仍然像未見時一樣因得不到所愛而痛苦。

  如果對親人有很強的貪愛,這種人始終無法使自心得到甯靜。因爲他沒有機會親近自己所貪愛的親戚朋友時,內心會因此而悶悶不樂,日思夜慮。有些人第一次離開親人到學院來求法,時間稍長,這種煩惱便會現前,白天晚上不停地挂念著親人,自己的聞思修行沒有辦法專心進行。尤其在修等持時,身體剛坐下,腦子裏想念親人的妄念便會紛紛而來,自心始終無法專注所緣。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加措在詩歌中曾寫過:“身體雖置僧衆中,心系遠方之愛侶……”修行人不能放下對親友的貪愛,等持也就永無成功之日。

  即使自己如願以償,能與自己所喜愛的親人相見,但相見之後,貪愛並不會因此而得到止息。世間一切貪欲享受都有永不滿足的本性,人們越享受欲樂,貪欲之心也會越增長,《廣大遊舞經》中說:“喜歡世間欲樂者,如飲鹽水無足時。”世人貪愛親友,貪愛財利等欲樂,如同飲用鹽水會越喝越渴一樣,越享受欲樂貪欲也會越熾盛,這種感受如同自己在未見到親人前一樣,充滿欲壑難填的痛苦。人類貪愛的痛苦不可能因外境改變而減弱、消失,美國六十年代的搖滾巨星“貓王”普萊斯利,在他最後一場演唱會上,曾絕望地哭喊著:“盡管什麼都嘗試過,可是我還是得不到滿意!”世人內心的貪欲痛苦,必須從內心下手去解決,如果從外境去努力,無論是誰,不可能得到什麼滿足而平息。

  華智仁波切說過:世俗之事,越做越沒有邊際;你如果停下來,那就是它的邊際。還有大德曾說過:“離別之時,心中充滿痛苦;相聚之時,更加痛苦。”這類教言有許多,如果大家去參閱、思維,一定可以認清貪愛親友的過患。不管是父母,還是朋友,如果不能斷除貪愛挂慮,被這些世俗法所牽扯羁絆,自心將無法趨入自在安甯的叁摩地。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

  如果貪執有情,則會障蔽自己洞見諸法實相的智慧,也會毀壞導向解脫的厭離生死之心,最終要遭受輪回諸苦的逼迫而憂惱。

  如果不舍棄對親友的貪愛,證悟成就就會受到根本的障礙,導致無邊的痛苦憂惱。因爲貪執親友,自己將無法修成寂止;沒有寂止壓製煩惱的擾亂,勝觀智慧就如同無根之苗芽,無法生長起來;而本來清淨如同虛空的諸法實相,也就不可…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