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识的引导、加持。因而欲求解脱者,必须要如法地依止善知识,求得修持不放逸正知正念的教言,然后依教奉行、精勤修持。根索仁波切在注疏中说:“如果上师善知识不在面前,那自己应当恒时遵照他们所传的教言而观修自心。以善知识的教言去衡量自心,检验出自己的习气毛病而切实改正,应如是精勤自我警策。”在座诸人现在都有不断闻思正法的机会,以后没有了这种机会,就要依靠种种法本,依靠现在整理下来的笔记,忆念上师教言,经常去以这些对照、警策自己,如果保持不退的信心,实际上与现在亲自依止上师听法没有很大区别。自己长久地依止这些殊胜善知识、善教言,恒久串习自心,就一定能圆满成就道业。
大乘修行人的道业,也就是为利众生而求证菩提的成佛大业。《学集论》中说:“一切行为皆从菩提心出发。”其意指菩萨的一切作为都应随顺菩提心,不应有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这是大乘行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我想作为凡夫人,无法完全做到如此,但最少也要经常去以此要求自己,不要与此相差太远。我们首先要使自己变成一个诚实直心的人,不能口里说要利益他人,而心里却怀着自私自利的念头,这种狡诈会染污自相续,让你变成世俗人中的卑劣者。
关于依止上师,律藏中说必须要依止十年时间以上。有些人依止上师,刚刚听闻了一些教言,马上就离开,这种做法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与正法有相违背之处。大家看历史上那些大成就者,都曾长久地依止过善知识,他们在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前经长久熏习,相续中才生起了如同善知识一般的功德。并不是今天投师,明天求得教言,后天就要离开,一个人不改变这种轻浮草率的做法,不可能会有成就。
子二、(控制力):
控制力即是在行持善法前,调整控制自己,使身心进入最佳修行状态的力量。我们做任何善事前,不管闻思、闭关、绕塔等,在行动之前应忆念有关不放逸的教言,以正知正念观察身口意三门,使自己能如理如法、充满欢喜地趋入善法。自心调整到这种状态,能充满欢喜,精神振奋,在修行过程中则能顺利而有力地进行。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为了有能力堪任种种善行,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动。
事前忆念有关教言,振奋身心的加行非常重要,世人也常说“三思而后行”、“磨刀不误砍柴功。”若能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心中先忆念本论第四品中有关不放逸的教言,生起谨慎、坚毅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心,使身心振奋有力,然后去行持善法,则能做到事半功倍,迅速圆满善法。相反,如果不做这样的加行,不忆念任何教言,而懒洋洋随意去做某件事,也许事情刚开始,就遇到了阻碍。那时自己虽然想继续下去,但身体不听使唤,相续中放弃退怯的念头也会如同阴影一般,不时来遮掩自心,最后也就不得不放弃了。大家从往昔的做事经验中,对此应有过体验吧。往昔高僧大德在这些方面,也留有不少教言,他们在作某件事、修持任何善法前,比如说要修九十天“般舟三昧”,在此之前,自己必定会阅读思维有关的教言与以前大德们的苦行传记,以策励自己的决心、信心与欢喜心,经反复思维、观修,使身心振奋有力,然后在正行修习中能始终不退。有些人在做事前,缺乏这种加行,自己的控制力不够,往往事至中途就打退堂鼓,给自己的今生后世带来严重的恶果。因此,如果希望自己圆满善法,当励力修习这些窍诀,于事前反复串修自己的控制力。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就像丝絮能随风吹送而来去自如轻盈地飞舞;倘若身体轻安,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
修行人在事前调控身心,使自心如同丝絮一样轻盈、调柔,能做到如此,则任何善法皆易成功。柳絮、棉絮之类的丝絮非常轻盈,微风吹动之下,也会随风而转,一点也不滞重。修行人的相续,通过修持调整,变得如丝絮一样柔和轻安后,也能如是随意趋入善法,毫无困难地投入自己所计划的善业。我们当中的一些修行人,自心确实是很调柔的,身心堪能于任何善法,做任何善事都能随顺欢喜,不会生厌烦心,而且他们做的事,总是会圆满成功,中间也没有什么退缩、牢骚等等之类的麻烦。华智仁波切说:“心能调伏,就会如同脚踩棉花一样柔和,很容易与法相应。”法王如意宝也说:“自心能轻安调柔,则一切善法都可以成功。”相反,如果不能制伏自心烦恼,经常为贪嗔苦恼所扰乱,那么自心会滞重不堪,很难自主控制,你想让自心专注善法,可它偏偏要起恶念;想让它平静,它偏偏要起风浪……。这样的妄心,如同野马,想让它顺从地驰骋于菩提大道,必须下一番苦功调驯它,才能如愿。
作为凡夫,自相续中充满习气烦恼,要时时做到轻安振奋,专注于正法,当然有很大的困难。但是,不管怎样,修行人必须做到调驯自心,而且无论心相续有多么粗暴、狂野,只要能依止善知识,再三地修习,不为任何挫折、困难动摇自己降伏它的决心,那自己总会有调驯它的时候。当自己能控制自心,三门一切行为能自在而转时,则能使三门远离一切烦恼羁缚,踊跃欢喜于善法,生起无退的精进。
第八品 静虑
丁三之戊二、(世俗菩提心能增上为静虑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静虑。
己二分三:庚一、略说连接下文;庚二、绝断静虑之违品;庚三、修真实之静虑。
庚一、(略说连接下文):
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
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修行人发起精进以后,应该将心意安住于禅定,因为心意沉掉涣散的人,如同居住在烦恼巨兽的利齿之间,危险万状。
按上所说,我们断除精进的三种违品:同恶懒惰、耽劣事懒惰、自轻凌懒惰,努力生起精进的四助缘:信助缘、慢助缘、喜助缘、舍助缘,又利用实行力和控制力,使自己在菩提道上发起勇猛的精进。但是,要增上自己的修行,使修行趋入究竟的境界,必须要使自心得到调伏,生起能使心不散乱住所缘境的禅定,自心唯有生起禅定,才能趋入智慧自在之境。如果自心不能生起禅定,而一直处于昏沉、掉举的散乱之中,那修法也就成了外表形象,并无真实的意义,因为一切忏罪积资的修行都建立在自心上,如果不能净化自心、升华自心,那任何修行也就没有什么成就功德可言。一个人的心意涣散,经常散乱于外境或陷于昏沉,也就无法专注于本性,烦恼习气也就有机可乘,经常扰乱、摧毁他的善根。这种情形下,烦恼如同一头狰狞的巨兽,张开大口把心意涣散者衔在口中,随时都有可能将他吞进轮回恶趣之中。
通过这个比喻,大家应该明白心意涣散的过失,与精进使心安住于禅定的重要性。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数多佛陀诸法理,唯调众心方便说。”浩瀚无边的佛语教授,都是为调伏心相续而说的方便,如果离开了调伏心相续这个根本的目标,那一切修法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了调伏自相续,首先要在上师面前广闻法要,遣除所有犹疑增益邪见,之后应安住于寂静处,反复观修、降伏自心。《学集论》中说:“安忍求多闻,后当住林间,精勤入等至,修习不净等。”对修行人来说,广博地闻思佛法后,自己如果要真正地证悟法要,安住静处修习等持是必须遵循的次第。《般若经》中说:“心意涣散者,易于生起妄念,要得到世间禅定尚且困难重重,更何况无上正等菩提。是故修行人应当下定决心:尚未证得无上菩提前,决不让自心散乱。”
庚二、(绝断静虑之违品)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说。
辛一、(略说):
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
故应舍世间,尽弃诸俗虑。
如果身心远离了尘嚣和欲望获得寂静时,散乱就不会生起,所以应舍离世间,进而完全抛弃一切尘俗的思虑。
要修持静虑,必须断除违品,约略总说,这包括两方面:即在外断舍世间,在内弃除妄念。修行人先远离世间的种种喧闹散乱,则能使身体获得寂静;身体安住于寂静处后,应努力使自心远离掉举昏沉等种种散乱烦恼妄念;身心远离了愦闹妄念,则一切散乱都无法产生,禅定的境界也就会得以生起。
世间的散乱愦闹是静虑的大敌,《弥勒菩萨请问经》中讲述了愦闹的二十种过失,修行人如果不远离,则毫无成就的可能性。世间的亲戚、眷属、朋友、世俗事务等等,这一切都是引生散乱之因,也是羁缚修行人的轮回铁索。修行人必须像噶当派格西所言传身教的那样,远离世间,依止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沟壑而修行。舍弃世间的牵缠羁缚,到达寂静处后,便可利用有利的环境调驯自心,断绝诸如保护亲友、降伏怨敌、希求名利等种种世俗思虑。这些随顺轮回世间的贪嗔分别念,如果不断弃,自心就无法安住于禅定。舍世、调心这两步是必不可少的修行,《学集论》中说:“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断除外境的扰乱,内心保持寂静不动摇,则禅定必然现前;达摩祖师也说过:“心如墙壁,外缘断尽,内心无喘,可以入道。”断尽外缘则身口无散乱,断尽贪嗔妄念则内心无波动,如此方可进入真正的修心。作为初学者,如果不离开世俗红尘,自心不可能得到清净,在《大乘教言论》中说:“初学者如果不依于寂静之境,内心不可能得到寂静,必将由分别念牵转于轮回。所以为了自心寂静,应依止寂静之处。”
在外境上离开世间的散乱,做到这一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就像我们在座诸位,都做到了远离家乡、城镇,而且大多数人一直住在这里,数年足不出山沟。但是,到了寂静处,要进一步在内断除分别念,远离内心散乱…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