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51

  ..續本文上一頁知識的引導、加持。因而欲求解脫者,必須要如法地依止善知識,求得修持不放逸正知正念的教言,然後依教奉行、精勤修持。根索仁波切在注疏中說:“如果上師善知識不在面前,那自己應當恒時遵照他們所傳的教言而觀修自心。以善知識的教言去衡量自心,檢驗出自己的習氣毛病而切實改正,應如是精勤自我警策。”在座諸人現在都有不斷聞思正法的機會,以後沒有了這種機會,就要依靠種種法本,依靠現在整理下來的筆記,憶念上師教言,經常去以這些對照、警策自己,如果保持不退的信心,實際上與現在親自依止上師聽法沒有很大區別。自己長久地依止這些殊勝善知識、善教言,恒久串習自心,就一定能圓滿成就道業。

  大乘修行人的道業,也就是爲利衆生而求證菩提的成佛大業。《學集論》中說:“一切行爲皆從菩提心出發。”其意指菩薩的一切作爲都應隨順菩提心,不應有任何自私自利的行爲,這是大乘行人最基本的行爲准則。我想作爲凡夫人,無法完全做到如此,但最少也要經常去以此要求自己,不要與此相差太遠。我們首先要使自己變成一個誠實直心的人,不能口裏說要利益他人,而心裏卻懷著自私自利的念頭,這種狡詐會染汙自相續,讓你變成世俗人中的卑劣者。

  關于依止上師,律藏中說必須要依止十年時間以上。有些人依止上師,剛剛聽聞了一些教言,馬上就離開,這種做法無論從哪方面說,都與正法有相違背之處。大家看曆史上那些大成就者,都曾長久地依止過善知識,他們在具足法相的善知識前經長久熏習,相續中才生起了如同善知識一般的功德。並不是今天投師,明天求得教言,後天就要離開,一個人不改變這種輕浮草率的做法,不可能會有成就。

  子二、(控製力):

  控製力即是在行持善法前,調整控製自己,使身心進入最佳修行狀態的力量。我們做任何善事前,不管聞思、閉關、繞塔等,在行動之前應憶念有關不放逸的教言,以正知正念觀察身口意叁門,使自己能如理如法、充滿歡喜地趨入善法。自心調整到這種狀態,能充滿歡喜,精神振奮,在修行過程中則能順利而有力地進行。

  爲令堪衆善,應于行事前,

  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

  爲了有能力堪任種種善行,應該在行事之前,憶念有關教言而謹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歡喜愉悅地去進入行動。

  事前憶念有關教言,振奮身心的加行非常重要,世人也常說“叁思而後行”、“磨刀不誤砍柴功。”若能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如在心中先憶念本論第四品中有關不放逸的教言,生起謹慎、堅毅的決心與必勝的信心,使身心振奮有力,然後去行持善法,則能做到事半功倍,迅速圓滿善法。相反,如果不做這樣的加行,不憶念任何教言,而懶洋洋隨意去做某件事,也許事情剛開始,就遇到了阻礙。那時自己雖然想繼續下去,但身體不聽使喚,相續中放棄退怯的念頭也會如同陰影一般,不時來遮掩自心,最後也就不得不放棄了。大家從往昔的做事經驗中,對此應有過體驗吧。往昔高僧大德在這些方面,也留有不少教言,他們在作某件事、修持任何善法前,比如說要修九十天“般舟叁昧”,在此之前,自己必定會閱讀思維有關的教言與以前大德們的苦行傳記,以策勵自己的決心、信心與歡喜心,經反複思維、觀修,使身心振奮有力,然後在正行修習中能始終不退。有些人在做事前,缺乏這種加行,自己的控製力不夠,往往事至中途就打退堂鼓,給自己的今生後世帶來嚴重的惡果。因此,如果希望自己圓滿善法,當勵力修習這些竅訣,于事前反複串修自己的控製力。

  如絮極輕盈,隨風任來去;

  身心若振奮,衆善皆易成。

  就像絲絮能隨風吹送而來去自如輕盈地飛舞;倘若身體輕安,爲振奮的心意帶動,一切善法都易于成就。

  修行人在事前調控身心,使自心如同絲絮一樣輕盈、調柔,能做到如此,則任何善法皆易成功。柳絮、棉絮之類的絲絮非常輕盈,微風吹動之下,也會隨風而轉,一點也不滯重。修行人的相續,通過修持調整,變得如絲絮一樣柔和輕安後,也能如是隨意趨入善法,毫無困難地投入自己所計劃的善業。我們當中的一些修行人,自心確實是很調柔的,身心堪能于任何善法,做任何善事都能隨順歡喜,不會生厭煩心,而且他們做的事,總是會圓滿成功,中間也沒有什麼退縮、牢騷等等之類的麻煩。華智仁波切說:“心能調伏,就會如同腳踩棉花一樣柔和,很容易與法相應。”法王如意寶也說:“自心能輕安調柔,則一切善法都可以成功。”相反,如果不能製伏自心煩惱,經常爲貪嗔苦惱所擾亂,那麼自心會滯重不堪,很難自主控製,你想讓自心專注善法,可它偏偏要起惡念;想讓它平靜,它偏偏要起風浪……。這樣的妄心,如同野馬,想讓它順從地馳騁于菩提大道,必須下一番苦功調馴它,才能如願。

  作爲凡夫,自相續中充滿習氣煩惱,要時時做到輕安振奮,專注于正法,當然有很大的困難。但是,不管怎樣,修行人必須做到調馴自心,而且無論心相續有多麼粗暴、狂野,只要能依止善知識,再叁地修習,不爲任何挫折、困難動搖自己降伏它的決心,那自己總會有調馴它的時候。當自己能控製自心,叁門一切行爲能自在而轉時,則能使叁門遠離一切煩惱羁縛,踴躍歡喜于善法,生起無退的精進。

  

  

  

  

  

  

  

  

  

  

  

  

  

  

  

  

  

  

  

  第八品 靜慮

  丁叁之戊二、(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爲靜慮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論。

  己一、(品名):靜慮。

  己二分叁:庚一、略說連接下文;庚二、絕斷靜慮之違品;庚叁、修真實之靜慮。

  庚一、(略說連接下文):

  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禅定;

  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

  修行人發起精進以後,應該將心意安住于禅定,因爲心意沈掉渙散的人,如同居住在煩惱巨獸的利齒之間,危險萬狀。

  按上所說,我們斷除精進的叁種違品:同惡懶惰、耽劣事懶惰、自輕淩懶惰,努力生起精進的四助緣:信助緣、慢助緣、喜助緣、舍助緣,又利用實行力和控製力,使自己在菩提道上發起勇猛的精進。但是,要增上自己的修行,使修行趨入究竟的境界,必須要使自心得到調伏,生起能使心不散亂住所緣境的禅定,自心唯有生起禅定,才能趨入智慧自在之境。如果自心不能生起禅定,而一直處于昏沈、掉舉的散亂之中,那修法也就成了外表形象,並無真實的意義,因爲一切忏罪積資的修行都建立在自心上,如果不能淨化自心、升華自心,那任何修行也就沒有什麼成就功德可言。一個人的心意渙散,經常散亂于外境或陷于昏沈,也就無法專注于本性,煩惱習氣也就有機可乘,經常擾亂、摧毀他的善根。這種情形下,煩惱如同一頭猙獰的巨獸,張開大口把心意渙散者銜在口中,隨時都有可能將他吞進輪回惡趣之中。

  通過這個比喻,大家應該明白心意渙散的過失,與精進使心安住于禅定的重要性。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數多佛陀諸法理,唯調衆心方便說。”浩瀚無邊的佛語教授,都是爲調伏心相續而說的方便,如果離開了調伏心相續這個根本的目標,那一切修法又有什麼意義呢?爲了調伏自相續,首先要在上師面前廣聞法要,遣除所有猶疑增益邪見,之後應安住于寂靜處,反複觀修、降伏自心。《學集論》中說:“安忍求多聞,後當住林間,精勤入等至,修習不淨等。”對修行人來說,廣博地聞思佛法後,自己如果要真正地證悟法要,安住靜處修習等持是必須遵循的次第。《般若經》中說:“心意渙散者,易于生起妄念,要得到世間禅定尚且困難重重,更何況無上正等菩提。是故修行人應當下定決心:尚未證得無上菩提前,決不讓自心散亂。”

  庚二、(絕斷靜慮之違品)分二:辛一、略說;辛二、廣說。

  辛一、(略說):

  身心若寂靜,散亂即不生,

  故應舍世間,盡棄諸俗慮。

  如果身心遠離了塵囂和欲望獲得寂靜時,散亂就不會生起,所以應舍離世間,進而完全抛棄一切塵俗的思慮。

  要修持靜慮,必須斷除違品,約略總說,這包括兩方面:即在外斷舍世間,在內棄除妄念。修行人先遠離世間的種種喧鬧散亂,則能使身體獲得寂靜;身體安住于寂靜處後,應努力使自心遠離掉舉昏沈等種種散亂煩惱妄念;身心遠離了愦鬧妄念,則一切散亂都無法産生,禅定的境界也就會得以生起。

  世間的散亂愦鬧是靜慮的大敵,《彌勒菩薩請問經》中講述了愦鬧的二十種過失,修行人如果不遠離,則毫無成就的可能性。世間的親戚、眷屬、朋友、世俗事務等等,這一切都是引生散亂之因,也是羁縛修行人的輪回鐵索。修行人必須像噶當派格西所言傳身教的那樣,遠離世間,依止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溝壑而修行。舍棄世間的牽纏羁縛,到達寂靜處後,便可利用有利的環境調馴自心,斷絕諸如保護親友、降伏怨敵、希求名利等種種世俗思慮。這些隨順輪回世間的貪嗔分別念,如果不斷棄,自心就無法安住于禅定。舍世、調心這兩步是必不可少的修行,《學集論》中說:“若除外境擾,心寂不動搖。”斷除外境的擾亂,內心保持寂靜不動搖,則禅定必然現前;達摩祖師也說過:“心如牆壁,外緣斷盡,內心無喘,可以入道。”斷盡外緣則身口無散亂,斷盡貪嗔妄念則內心無波動,如此方可進入真正的修心。作爲初學者,如果不離開世俗紅塵,自心不可能得到清淨,在《大乘教言論》中說:“初學者如果不依于寂靜之境,內心不可能得到寂靜,必將由分別念牽轉于輪回。所以爲了自心寂靜,應依止寂靜之處。”

  在外境上離開世間的散亂,做到這一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就像我們在座諸位,都做到了遠離家鄉、城鎮,而且大多數人一直住在這裏,數年足不出山溝。但是,到了寂靜處,要進一步在內斷除分別念,遠離內心散亂…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