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52

  ..续本文上一页而安住于寂静清凉的正法,做到这点有一定难度,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有些人虽然在外境上断除了散乱,但内心的散乱并未止息,整天妄念纷飞,不能保持正知正念,这种状态下,禅定也不可能现前。当然,此处所说的禅定,并非世间那种全然无念的禅定,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说过:禅定并非全然不思维、不起念的状态,初学者如果能专注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大悲心、上师三宝的功德等,如是专注正法不散乱于它处,也是一种禅定。

  辛二、(广说)分二:壬一、断世间;壬二、舍妄念。

  壬一分四:癸一、需断世间之理由;癸二、绝断贪于内有情界;癸三、绝断贪于外财等世间;癸四、断已依止寂静处。

  癸一、(需断世间之理由):

  贪亲爱利等,则难舍世间;

  故当尽弃彼,随智修观行。

  如果贪恋亲友,爱执名利等俗事,自己则很难舍离世间;所以应当完全舍弃一切贪爱,并依循智者所说的原则去思维修习。

  修行人如果不远离亲友名利等世间八法,身心常为这些所羁缚、干扰,那么要舍离世间,生起出世的禅定,可以说是无有任何可能性。修行人之中,有各种不同的习气,有的人对亲戚、朋友等非常贪恋,自己无论到哪儿,心中总要挂念不舍,想方设法要保持通信联系;有的人对亲人的执着不是很大,但对世间名闻利养的贪求非常严重。这两种贪执都是轮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断除这些,则断绝了出离轮回的希望,所以作为追求解脱的修行人,应该完全舍弃亲戚眷属、名闻利养等等,这一切对自己今生后世都无有解脱利益的俗事。初学者即使暂时不能顿然全部断舍,也应采取较为缓和的手段次第断除,比如说今天生起了对亲人的贪恋,想写信联系,此时警醒到这种分别念的不如法,虽然不能在当下全部将这个念头消除,但可以鼓励自己暂时不要写信联系,过两天再说,一天天拖下去,这些贪执便会渐渐淡薄。最终应跟随古代的高僧大德们,将世俗一切牵缠全部舍弃,使身心无牵无挂。在此基础上,再遵循善知识所教导的观修次第,彻底地降伏自心散乱,使自心能恒时安住于禅定。

  贪着世间八法,就像作茧自缚一样,越贪着痛苦也就会越多。世人整天为世间八法而忙碌,而实际所得只有痛苦而已,大家反复听闻、阅读、思维有关的教言,一定能认清过患,生起断除贪着的决心。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应当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须先使内心远离世间贪着。

  要断除烦恼种子,只有靠甚深的胜观智慧,而胜观智慧只有在禅定或说寂止的基础上才能生起。在较深的层次来说,止观是同一本体上的两个不同反体,而在暂时修习次第上来说,修行人必须要先得到寂止,才能生起彻断烦恼的胜观。如《摄正法经》中云:“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如果不能得到寂止,烦恼习气得不到压制,观修无我空性的胜观就无法生起,烦恼习气种子也就无由根绝。有关修习止观次第的教言,大家可以去参阅无垢光尊者所著的《心性休息》、阿底峡尊者的《中观修行论》、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等,这些论著中都有如何先求寂止,后发胜观的具体修法。

  如果烦恼习气不断绝,轮回痛苦无法超脱,修行也就失去了意义,为此自己应精勤修习止观,而成就止观的次第必须先成就寂止。知道了这些道理后,自己应努力趋入寂止的修习。有关寂止的修法有多种,但一般来说,有九种住心的次第,即安住、正住、摄住、近住、调住、寂住、最寂住、续住、等持住。在此过程中,修习者必须先听闻教言,断除耽著世间劣事等懈怠沉掉,使身心得到堪能,生起身心自在调柔的轻安,寂止方能生起。如果内心不能断除对世间八法的贪恋,如同船为铁锚所滞,不解除它,怎有可能随主人的意图而自由行驶呢?这一点并不需要很多的讲解,各人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或以自己的修心体验,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内心贪恋世间的过患。

  癸二、(绝断贪于内有情界):

  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

  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

  自己的身命本来就是无常易坏之法,如果还要贪爱无常的亲友而造罪,那只有堕入恶趣,纵然历经百千次的转生,也没有机会遇见他所喜爱的人。

  贪着世间分两大类,即贪爱亲友等情世间的有情,与贪执财利等器世间的事物。首先从情世间来说,一般众生都特别贪爱自己的亲友,为了博取亲友的欢喜而不惜造作种种杀盗恶业。有些人虽然想追求出离轮回的解脱,却因无始的串习,不能放下对亲友的贪爱,因而无法下决心离开亲友、专心修行。对这种贪爱亲友的习气恶行,论中着重提出了其严重的过患,让修行人明知后能依教断除。

  人的身心五蕴,从内到外没有一个是常有不变之法。大家观察自己的身心,刹那之间都在坏灭迁流,毫无可依赖的实质,自身如是短暂无常,不可依靠,而自己的亲友等有情亦同样如此。他们的身心生命都是短暂无常而不可靠之法,在百年之中,无疑会归于死亡;而从细微之处去分析,刹那刹那之间,都在无常变灭。自己如此无常不可靠,而另一方面,亲友亦是无常变幻,毫无坚实可靠之处,那有什么必要去贪执呢?自己毫不可靠的身心,如果去贪爱无实的亲友,便会造作种种贪嗔罪业,这些罪业的成熟,使自己于后世中堕入恶趣,在恶趣中纵然千百次转生,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自己所贪爱的亲人呢?这是很难的,不管你对某人有如何深厚的贪爱,而各自的业力不可能完全相同,今世以某种业缘而短暂共处后,后世便各奔东西,很难再度相聚,即使再度投生到一块,是亲是仇也难以预料了。大家从许多因果轮回故事或圣者的教言中,可以清楚地明白这些道理。

  有的人说:“亲友对我有很大的恩德,我应以爱心报答他们,怎么能完全舍弃呢?”在修行中暂时舍弃亲人是为了更好的报答恩德,而且舍弃的是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换句话说,舍弃对亲人的贪爱,是为了生起对所有众生的平等慈爱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以前华智仁波切和纽西隆多在森林中修行,纽西隆多的母亲让人给他捎来了一些酥油,华智仁波切问他:“你现在想念母亲吗?”纽西隆多回答说:“不想。”华智仁波切听后显得很不高兴,马上指出了他的错误:“你这个人很不好,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想!你应该想想母亲的恩德,想想这团酥油,是她如何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地做出来,又这么远让人带来给你。母亲对你这么好,而你却一点感激之情也没有,这样的儿子……。”然后叫纽西隆多在七天之中专门忆念母亲的养育关怀之恩,纽西隆多依教观修后,向华智仁波切汇报说:“我现在知道了,母亲对我恩德真的很大啊……。”“嗯,你修成了第一步,现在你应观修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华智仁波切的善巧教导,使纽西隆多通过一团酥油而对众生生起了殊胜的大悲慈爱心。这种平等的慈悲心,才是大乘修行人应有的心怀,如果有狭隘的贪爱现世亲友之心,怎有可能生起呢?如果我们真正慈爱自己的亲人,理应生起这种平等大悲心,通过努力修习,证得无上的利生能力,引导亲人证得无死的大安乐,安住于法界安乐宫而永无分离,那才是真正的报恩。

  未遇则不喜,不能入等至;

  纵见不知足,如昔因爱苦。

  如果不能亲近所爱的人,心里则闷闷不乐,无法趋入等持;即使见了面,也不会知足,仍然像未见时一样因得不到所爱而痛苦。

  如果对亲人有很强的贪爱,这种人始终无法使自心得到宁静。因为他没有机会亲近自己所贪爱的亲戚朋友时,内心会因此而闷闷不乐,日思夜虑。有些人第一次离开亲人到学院来求法,时间稍长,这种烦恼便会现前,白天晚上不停地挂念着亲人,自己的闻思修行没有办法专心进行。尤其在修等持时,身体刚坐下,脑子里想念亲人的妄念便会纷纷而来,自心始终无法专注所缘。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加措在诗歌中曾写过:“身体虽置僧众中,心系远方之爱侣……”修行人不能放下对亲友的贪爱,等持也就永无成功之日。

  即使自己如愿以偿,能与自己所喜爱的亲人相见,但相见之后,贪爱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止息。世间一切贪欲享受都有永不满足的本性,人们越享受欲乐,贪欲之心也会越增长,《广大游舞经》中说:“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世人贪爱亲友,贪爱财利等欲乐,如同饮用盐水会越喝越渴一样,越享受欲乐贪欲也会越炽盛,这种感受如同自己在未见到亲人前一样,充满欲壑难填的痛苦。人类贪爱的痛苦不可能因外境改变而减弱、消失,美国六十年代的摇滚巨星“猫王”普莱斯利,在他最后一场演唱会上,曾绝望地哭喊着:“尽管什么都尝试过,可是我还是得不到满意!”世人内心的贪欲痛苦,必须从内心下手去解决,如果从外境去努力,无论是谁,不可能得到什么满足而平息。

  华智仁波切说过:世俗之事,越做越没有边际;你如果停下来,那就是它的边际。还有大德曾说过:“离别之时,心中充满痛苦;相聚之时,更加痛苦。”这类教言有许多,如果大家去参阅、思维,一定可以认清贪爱亲友的过患。不管是父母,还是朋友,如果不能断除贪爱挂虑,被这些世俗法所牵扯羁绊,自心将无法趋入自在安宁的三摩地。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如果贪执有情,则会障蔽自己洞见诸法实相的智慧,也会毁坏导向解脱的厌离生死之心,最终要遭受轮回诸苦的逼迫而忧恼。

  如果不舍弃对亲友的贪爱,证悟成就就会受到根本的障碍,导致无边的痛苦忧恼。因为贪执亲友,自己将无法修成寂止;没有寂止压制烦恼的扰乱,胜观智慧就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如同虚空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