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现见。要现见诸法实相,必须要趋入甚深的禅定,清除自相续中烦恼遮障,这一点我们闻思过经论,都应如实了知。如《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中云:“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欲得智慧者,行此禅定。”
再从另一个层次来说,贪执有情的烦恼生起时,必然会毁坏厌离生死之心。修行人如果感受到了三界轮回犹如火坑,世俗亲友等诸法都不离开苦的本性,自心因此对轮回诸法生起厌恶、舍离,以此渐渐将自己导向解脱之路。而对亲友等有情生起贪爱,恋恋不舍,这种贪心是与厌离心完全相反的力量,如果随顺这种无始劫来串习的恶习烦恼,自己的厌离心无法保持,很快就会为贪欲恶习摧毁无余。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或通过种种途径了解到这方面的事实例案:某某人虽然想学佛、修行,但他不愿意舍弃家庭、远离亲友,结果始终没有生起厌离,走上解脱正道;某些人刚刚生起了一点厌离心,离家学佛修行了一段时间,但生起了贪爱亲友的烦恼,厌离心立即被摧毁无余,重新陷入了世俗险道。有些人身虽出家,而内心始终没有断绝贪爱亲友之心,这些人如果不改变自心,修行永无成功之日,而且他的结果也是非常危险。
《因缘品》中说:“世间诸痛苦,忧愁及哀号,皆从贪亲生。”世人的诸般痛苦忧愁、哀伤、哭泣,都是因贪爱亲眷而生。大家可以从历史、自己所经历的人生等各方面细细分析,人世间的痛苦哀号,其主因确实是贪爱亲眷。作为一个修行人,应对此生起深刻的认识,想想自己在今生得到了脱离三界大苦海的机会,如果还要贪爱世俗亲人,那今生、后世到底要往何处去呢?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如果一心思念所贪爱的亲人,今生将毫无意义地虚度,而且贪爱无常的亲友,还会破坏对真常安乐法的证悟。
一个人的心思如果全部放在贪爱亲友方面,自己一生中主要精力、时间就会虚耗在这些亲友身上,而闻思修行正法的事,也就会被冷落在一边。到死时回顾一生的时光,已经毫无意义地虚耗了,多劫善行感得的人身,在种种无义的交结世俗亲友中,白白地虚度,那时捶胸长叹,双泪垂颊,懊悔也来不及了。世人一生中为了家庭、亲人,像蚂蚁、蜜蜂一样忙忙碌碌,纵然能与亲人朝夕共处,白头偕老,子孙满堂等等,到头来命归黄泉,一生忙碌能为自他带来什么利益呢?除了独自带着护亲伏怨造下的业力之外,什么也不会有。古时的老修行人有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出家才有证道缘,恋家岂有证道时。”一个人贪恋家庭亲人,绝无证悟成就的机会。有些人一边贪图世俗的欲乐,一边又想证得出世的安乐,对凡夫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以前迦叶佛在世时,一个国王梦见大象生小象,小象身体已经出来了,可尾巴一直没有出来,迦叶佛解释这个梦预示着:将来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末法时期,很多人在形象上虽然出家,但心不出家,贪恋世俗。这种形象出家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心不舍俗家,此生也只会是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得不到解脱。
世间亲友是无常易坏之法,此生过后便会各随业力漂泊,而且在此生之中,翻亲为仇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真正在一生中都保持着恩爱不变的亲人却很少。而贪爱这样无常的法,却会毁坏修行人永恒不变的无上解脱安乐(此处的“真常法”在梵文原颂为“卍”字*轮,卍是常有真如法性之标志。)。修行人如果断弃贪执世俗亲友,精进努力地修行,便一定能证得真常大乐之法性,然而许多人因贪恋亲人,断绝了这种机会。以贪执微小的无常法而毁坏了自己获得真常大安乐的机缘,也就是说以贪爱无常亲友摧毁了恒常不变的卍字*轮,这种愚痴颠倒的行为,每个能了知者,理应迅速断舍。
《妙臂请问经》中说:“昔日怨敌成亲友,往日亲友翻成仇,无关之人变亲怨,知此不应贪亲友,断离贪执勤修善。”轮回中的亲怨无常易变,了知到这些,为什么还要贪爱亲人呢?自己应该好好把握今生,舍弃一切贪爱到寂静处,为自他求证解脱大安乐果位。《学集论》中说:“应当以《郁伽长者请问经》中所说的道理,防范居家的过患,而安住于寺院之中。”《月灯经》中说:“习近不舍诸欲乐,贪爱耽著妻与子,安住可呵家宅中,毕竟不成无上觉。”“不起著欲,远离眷属,弃舍在家,得无上道。……未有三世,诸佛如来,由常在家,住于欲地,而能获得,胜妙菩提。”三世诸佛如来没有一个是住在家中而获得菩提果的,我们后世欲求无上菩提道的修行人,能牢记这个教证,也应知道自己该如何修行吧。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心若赴圣境,何需近凡愚?
如果自己的行为和凡愚者一样,那必定会堕向三恶趣;自心如果向往解脱圣境,何必亲近愚痴凡夫而增加逆缘呢?
我们的行为,朝凡夫还是圣者的方向去发展、靠拢,这是堕落与解脱的两种不同的方向。如果一心亲近愚痴的凡夫亲友,行住坐卧等行为也随同他们,这无疑会导致自己堕向三恶趣。因为世间凡愚的行为,无非是出于贪嗔痴的恶习烦恼,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言:“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我们如果也陷于这种状态之中,而不求向上解脱,只有恒时积累罪业,为自己带来三恶趣的痛苦。博朵瓦格西说:“初学者的意志本来就不很坚定,如果再亲近世间愚夫,与他们共同交谈、做事,那我们今生来世的安乐一定会全部毁坏。”对信心、见解不是那么坚固的初学者来说,亲近凡愚者会使自己的烦恼恶习被引发而无法调伏。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凡愚只会使人堕落恶趣,如果想得到解脱,趋入圣者之安乐境,那就毫无必要去亲近凡愚。以前藏地的老修行人经常说:“智者与智者交往,智慧更加增上;愚者与愚者交往,愚昧无知更加增盛;智者与愚者交往,智者变愚,愚者变智。”以前那些戒律清净的修行人,与世间凡愚交往时非常谨慎,很注意防护自己的心念、行为,以避免受他们的影响。我想现在的大多数修行人,自己的善根微小而脆弱,如果不加以保护,一旦与恶人交往,那就十分危险,甚至会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无一可逃脱厄难。作为追求解脱圣境的修行人来说,当恒时提醒自己:亲近凡愚只会使人向下堕落,而我是向上追求解脱之人,千万不能亲近他们啊!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
刹那之间,他们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于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异生凡夫真是难以取悦啊!
世间凡愚,不知因果昧于取舍,他们的性格大都非常恶劣,行事也没有什么可靠的标准。如果和他们交往,在很短时间内,也不需什么理由,他们有可能把你当成最亲密的朋友,什么秘密话都向你吐露。然而过一段时间后,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一句无意之间的话语,矛盾冲突就会出现,他们马上会翻脸不认人,与你结下仇恨,这一点你们在家时或许都有过深刻体验。世人行事的反复无常,在人类历史上一向就是这样,并不是今天如此,或在某个阶段如此。藏族有一首古老的民歌中说:“亲友无常如同夏日之彩虹,仇恨无常如同秋季之鲜花。”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作宝髻国王时说过:“唉,因增上贪欲的缘故,最亲密的朋友也瞬间变为仇敌。”英国的文豪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曾写过:“啊,变化无常的世事/刚才还是誓同生死的朋友,两个人的腔子里好像只有一个心/睡眠饮食、工作和游戏都是彼此相共,亲爱得分不开来/一转瞬之间,为了些微的争执,就会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世间凡愚的本性就是这样反复易变,亲怨无定。而且他们对利害善恶也不能辨别,有些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比如说让他们布施财物做一些善行,不让他们酗酒、赌博,他们不但不高兴接受,反而会因此而生起嗔怒。这样的凡夫,很难以通过善法让他们高兴,因为他们为恶习所缚,习惯于造罪作恶,一旦修行人示以善法,他们很难接受。当然,异生凡夫中也有一些根机较好,能明辨利害的人,但这毕竟是极其稀少的一部分。对大多数凡夫来说,愚昧无知,性格恶劣,一般的修行人想去结交他们、取悦他们,确实是有很大的困难。(“凡夫取悦难”一句中之“凡夫”,在原文中为“异生”,异生与凡夫意义基本上相同。《三昧王经》中说:“生于异处故,乃名为异生。”凡夫人没有解脱,无法生于清净刹土中,或安住于法界中而无有变动,他随业流转轮回,转生在六道中无有一定,所以称为异生。)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进献忠言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们的恶言,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一般修行人对那些不辨是非黑白的凡愚进献忠言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好心好意、苦口婆心地劝告他们断除恶业、修持善业信奉正法等等,他们却又认为修行人在欺侮他、指责他的短处,以此而不愿听从,甚至大发嗔怒。凡夫多劫以来习惯于造恶,因而在听到断恶行善的忠言时,往往会感到逆耳难以接受,这就好比一个习惯于苦味食物的人,在给他甜食时,他反而觉得难吃,因而生气。有的凡夫在听到忠言时不但嗔恨,更会进一步来劝我们放弃修行善法,他们会举出种种邪说、邪见来劝导放弃善行、放弃出家等等,这类事我们也许每个人都遇到过。特别是在这种年代,真正懂得正法者极其稀罕,而世人的思想越来越迷乱颠倒,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去接近时,他们会如同萨迦班智达所说的那样:“犹如老猴抓住人,嘲笑说他无尾巴。”如果不接受他们的邪说,这些人会更加嗔恼,任意诽谤三宝正法,制造严重的恶业,以诽谤三宝的罪业,必然导致他们后世堕入无间地狱受苦。
世间凡愚是初发心学佛修行的大障,《三昧王经》中说:“异…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