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53

  ..續本文上一頁能現見。要現見諸法實相,必須要趨入甚深的禅定,清除自相續中煩惱遮障,這一點我們聞思過經論,都應如實了知。如《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禅波羅蜜》中雲:“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禅定生……,欲得智慧者,行此禅定。”

  再從另一個層次來說,貪執有情的煩惱生起時,必然會毀壞厭離生死之心。修行人如果感受到了叁界輪回猶如火坑,世俗親友等諸法都不離開苦的本性,自心因此對輪回諸法生起厭惡、舍離,以此漸漸將自己導向解脫之路。而對親友等有情生起貪愛,戀戀不舍,這種貪心是與厭離心完全相反的力量,如果隨順這種無始劫來串習的惡習煩惱,自己的厭離心無法保持,很快就會爲貪欲惡習摧毀無余。大家經常可以看到或通過種種途徑了解到這方面的事實例案:某某人雖然想學佛、修行,但他不願意舍棄家庭、遠離親友,結果始終沒有生起厭離,走上解脫正道;某些人剛剛生起了一點厭離心,離家學佛修行了一段時間,但生起了貪愛親友的煩惱,厭離心立即被摧毀無余,重新陷入了世俗險道。有些人身雖出家,而內心始終沒有斷絕貪愛親友之心,這些人如果不改變自心,修行永無成功之日,而且他的結果也是非常危險。

  《因緣品》中說:“世間諸痛苦,憂愁及哀號,皆從貪親生。”世人的諸般痛苦憂愁、哀傷、哭泣,都是因貪愛親眷而生。大家可以從曆史、自己所經曆的人生等各方面細細分析,人世間的痛苦哀號,其主因確實是貪愛親眷。作爲一個修行人,應對此生起深刻的認識,想想自己在今生得到了脫離叁界大苦海的機會,如果還要貪愛世俗親人,那今生、後世到底要往何處去呢?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無常衆親友,亦壞真常法。

  如果一心思念所貪愛的親人,今生將毫無意義地虛度,而且貪愛無常的親友,還會破壞對真常安樂法的證悟。

  一個人的心思如果全部放在貪愛親友方面,自己一生中主要精力、時間就會虛耗在這些親友身上,而聞思修行正法的事,也就會被冷落在一邊。到死時回顧一生的時光,已經毫無意義地虛耗了,多劫善行感得的人身,在種種無義的交結世俗親友中,白白地虛度,那時捶胸長歎,雙淚垂頰,懊悔也來不及了。世人一生中爲了家庭、親人,像螞蟻、蜜蜂一樣忙忙碌碌,縱然能與親人朝夕共處,白頭偕老,子孫滿堂等等,到頭來命歸黃泉,一生忙碌能爲自他帶來什麼利益呢?除了獨自帶著護親伏怨造下的業力之外,什麼也不會有。古時的老修行人有句經常挂在嘴邊的話:“出家才有證道緣,戀家豈有證道時。”一個人貪戀家庭親人,絕無證悟成就的機會。有些人一邊貪圖世俗的欲樂,一邊又想證得出世的安樂,對凡夫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以前迦葉佛在世時,一個國王夢見大象生小象,小象身體已經出來了,可尾巴一直沒有出來,迦葉佛解釋這個夢預示著:將來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末法時期,很多人在形象上雖然出家,但心不出家,貪戀世俗。這種形象出家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心不舍俗家,此生也只會是渾渾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根本得不到解脫。

  世間親友是無常易壞之法,此生過後便會各隨業力漂泊,而且在此生之中,翻親爲仇的事也是屢見不鮮,真正在一生中都保持著恩愛不變的親人卻很少。而貪愛這樣無常的法,卻會毀壞修行人永恒不變的無上解脫安樂(此處的“真常法”在梵文原頌爲“卍”字*輪,卍是常有真如法性之標志。)。修行人如果斷棄貪執世俗親友,精進努力地修行,便一定能證得真常大樂之法性,然而許多人因貪戀親人,斷絕了這種機會。以貪執微小的無常法而毀壞了自己獲得真常大安樂的機緣,也就是說以貪愛無常親友摧毀了恒常不變的卍字*輪,這種愚癡顛倒的行爲,每個能了知者,理應迅速斷舍。

  《妙臂請問經》中說:“昔日怨敵成親友,往日親友翻成仇,無關之人變親怨,知此不應貪親友,斷離貪執勤修善。”輪回中的親怨無常易變,了知到這些,爲什麼還要貪愛親人呢?自己應該好好把握今生,舍棄一切貪愛到寂靜處,爲自他求證解脫大安樂果位。《學集論》中說:“應當以《郁伽長者請問經》中所說的道理,防範居家的過患,而安住于寺院之中。”《月燈經》中說:“習近不舍諸欲樂,貪愛耽著妻與子,安住可呵家宅中,畢竟不成無上覺。”“不起著欲,遠離眷屬,棄舍在家,得無上道。……未有叁世,諸佛如來,由常在家,住于欲地,而能獲得,勝妙菩提。”叁世諸佛如來沒有一個是住在家中而獲得菩提果的,我們後世欲求無上菩提道的修行人,能牢記這個教證,也應知道自己該如何修行吧。

  行爲同凡愚,必墮叁惡趣;

  心若赴聖境,何需近凡愚?

  如果自己的行爲和凡愚者一樣,那必定會墮向叁惡趣;自心如果向往解脫聖境,何必親近愚癡凡夫而增加逆緣呢?

  我們的行爲,朝凡夫還是聖者的方向去發展、靠攏,這是墮落與解脫的兩種不同的方向。如果一心親近愚癡的凡夫親友,行住坐臥等行爲也隨同他們,這無疑會導致自己墮向叁惡趣。因爲世間凡愚的行爲,無非是出于貪嗔癡的惡習煩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言:“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我們如果也陷于這種狀態之中,而不求向上解脫,只有恒時積累罪業,爲自己帶來叁惡趣的痛苦。博朵瓦格西說:“初學者的意志本來就不很堅定,如果再親近世間愚夫,與他們共同交談、做事,那我們今生來世的安樂一定會全部毀壞。”對信心、見解不是那麼堅固的初學者來說,親近凡愚者會使自己的煩惱惡習被引發而無法調伏。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近凡愚只會使人墮落惡趣,如果想得到解脫,趨入聖者之安樂境,那就毫無必要去親近凡愚。以前藏地的老修行人經常說:“智者與智者交往,智慧更加增上;愚者與愚者交往,愚昧無知更加增盛;智者與愚者交往,智者變愚,愚者變智。”以前那些戒律清淨的修行人,與世間凡愚交往時非常謹慎,很注意防護自己的心念、行爲,以避免受他們的影響。我想現在的大多數修行人,自己的善根微小而脆弱,如果不加以保護,一旦與惡人交往,那就十分危險,甚至會像麥彭仁波切所說: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毀鮮花一樣,無一可逃脫厄難。作爲追求解脫聖境的修行人來說,當恒時提醒自己:親近凡愚只會使人向下墮落,而我是向上追求解脫之人,千萬不能親近他們啊!

  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

  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

  刹那之間,他們會成爲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須臾間又會變成仇敵;對于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也會生起嗔恚,異生凡夫真是難以取悅啊!

  世間凡愚,不知因果昧于取舍,他們的性格大都非常惡劣,行事也沒有什麼可靠的標准。如果和他們交往,在很短時間內,也不需什麼理由,他們有可能把你當成最親密的朋友,什麼秘密話都向你吐露。然而過一段時間後,也可能僅僅是因爲一句無意之間的話語,矛盾沖突就會出現,他們馬上會翻臉不認人,與你結下仇恨,這一點你們在家時或許都有過深刻體驗。世人行事的反複無常,在人類曆史上一向就是這樣,並不是今天如此,或在某個階段如此。藏族有一首古老的民歌中說:“親友無常如同夏日之彩虹,仇恨無常如同秋季之鮮花。”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作寶髻國王時說過:“唉,因增上貪欲的緣故,最親密的朋友也瞬間變爲仇敵。”英國的文豪莎士比亞在《英雄叛國記》中曾寫過:“啊,變化無常的世事/剛才還是誓同生死的朋友,兩個人的腔子裏好像只有一個心/睡眠飲食、工作和遊戲都是彼此相共,親愛得分不開來/一轉瞬之間,爲了些微的爭執,就會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世間凡愚的本性就是這樣反複易變,親怨無定。而且他們對利害善惡也不能辨別,有些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比如說讓他們布施財物做一些善行,不讓他們酗酒、賭博,他們不但不高興接受,反而會因此而生起嗔怒。這樣的凡夫,很難以通過善法讓他們高興,因爲他們爲惡習所縛,習慣于造罪作惡,一旦修行人示以善法,他們很難接受。當然,異生凡夫中也有一些根機較好,能明辨利害的人,但這畢竟是極其稀少的一部分。對大多數凡夫來說,愚昧無知,性格惡劣,一般的修行人想去結交他們、取悅他們,確實是有很大的困難。(“凡夫取悅難”一句中之“凡夫”,在原文中爲“異生”,異生與凡夫意義基本上相同。《叁昧王經》中說:“生于異處故,乃名爲異生。”凡夫人沒有解脫,無法生于清淨刹土中,或安住于法界中而無有變動,他隨業流轉輪回,轉生在六道中無有一定,所以稱爲異生。)

  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

  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

  進獻忠言時,他們不但要生嗔恨,還會反勸我們放棄各種善法,如果不聽從他們的惡言,便會大發嗔怒而墮入惡趣。

  一般修行人對那些不辨是非黑白的凡愚進獻忠言時,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好心好意、苦口婆心地勸告他們斷除惡業、修持善業信奉正法等等,他們卻又認爲修行人在欺侮他、指責他的短處,以此而不願聽從,甚至大發嗔怒。凡夫多劫以來習慣于造惡,因而在聽到斷惡行善的忠言時,往往會感到逆耳難以接受,這就好比一個習慣于苦味食物的人,在給他甜食時,他反而覺得難吃,因而生氣。有的凡夫在聽到忠言時不但嗔恨,更會進一步來勸我們放棄修行善法,他們會舉出種種邪說、邪見來勸導放棄善行、放棄出家等等,這類事我們也許每個人都遇到過。特別是在這種年代,真正懂得正法者極其稀罕,而世人的思想越來越迷亂顛倒,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去接近時,他們會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說的那樣:“猶如老猴抓住人,嘲笑說他無尾巴。”如果不接受他們的邪說,這些人會更加嗔惱,任意誹謗叁寶正法,製造嚴重的惡業,以誹謗叁寶的罪業,必然導致他們後世墮入無間地獄受苦。

  世間凡愚是初發心學佛修行的大障,《叁昧王經》中說:“異…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