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難親近,雖與說法語,不信示嗔容,此是愚者法,知已莫親附。”無著菩薩亦教導過:“交往惡人增叁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初學者必須遵從這些教言,遠離愚癡煩惱深重的衆生,以免這些惡友造重罪,自己也可減少障緣。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複驕,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
對勝于自己者生嫉妒;對與自己相等者,則爭強好勝;對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稱贊又會驕矜自滿;聽到逆耳之言更是怒氣沖沖。與這樣的凡夫交往怎會有利益呢?
與世間凡愚相處,只會有害而無益,因爲他們煩惱深重,無論你以何種狀態或行爲接近,都會引生他們的煩惱。煩惱深重的人,他對那些勝于自己者,比如有人在學問才華、財富、地位、聞思修行功德等等,某方面勝過了自己,他心裏馬上就會生起嫉妒心,在嫉妒之火的焚燒下,更會進一步造許多惡業;如果別人在各方面基本上與他相等,凡愚者又會生起攀比、爭強好勝之心,在做事情時,總以勝過他人爲目的,勝之則驕,負之則生嗔怒、嫉妒,前前後後都會造罪;如果別人不如他,相較之下各方面都比他卑劣低下,在這些人面前,馬上會生起傲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對低微者不屑一顧。《大智度論》中說:“貴而無智則爲衰;智而驕慢亦爲衰。”世間人擁有一定財産、地位者,如果無有智慧,他的一生也就毫無意義,但有智的人,如果驕傲自滿,那他比愚笨人還要可憐。麥彭仁波切也說:“如果一點傲慢心也沒有,那才是值得驕傲之人;如果自己有傲慢心,那整個世界上哪裏有比自己更爲卑劣的人呢?”
凡愚者不但如是對身邊不同的人作比較而生煩惱,在與他們打交道時,無論是說順耳的稱贊語或說逆耳之語,他們也免不了生煩惱。凡夫人受到稱贊,心中馬上會驕矜自滿,忘了自己的真實情況,這樣越驕滿就會越愚笨,自己害自己;如果聽到了一些逆耳的語言,他們也不會分辨利害善惡,立刻怒氣沖沖,嗔火熾燃。對這樣的凡愚之輩,一般的修行人在交往中很難使他們得到利益,也難使自己得到什麼利益,更甚至會如《涅槃經》中所說:遇到了狂象,最多不過是失去了今生的身體生命,但親近惡友,生生世世的安樂利益都要被摧毀。因此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離這些煩惱深重的惡友。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與凡愚者親近交往,必定會導致自己犯下自贊毀他的罪過;並且喜好閑談世間的歡樂盛事,與一些無聊之事,傷風敗德的不善之事。
上述那樣惡劣的凡愚者,如果我們去結交,必然會導致衆多過失的産生。第一、愚笨者喜歡自贊毀他,長期交往,我們也難免染上這種惡習,吹噓自己而誹謗別人,或者稱贊親友,貶低譏諷敵方。這些都是凡愚者的本性,大家看看世間的歌功頌德,冷嘲熱諷,絕大多數都是如此,尤其是世間那些稍具學問地位者,自我吹噓、攻讦他人的言詞,充滿了報刊、書籍等,如果我們也身處其境,這種惡業也就難免時常發生;第二、“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一般人對世間的名利盛事,終日追逐無有餍足,甚至于閑談言論中,也始終離不開這些瑣事:如何發財做富翁,如何出名,如何打擊怨敵,如何坑蒙欺诳等等,這些無意義的事和不善法,是世人茶余飯後談論最多的話題。如果遇到了這些人,開口、閉口很難離開這些話題,談來談去只有浪費時間,染汙自己的相續。所以在修行的時候,最好不要跟這類人接觸。律藏中說:“恒不見愚夫,此乃爲安樂。”《因緣品》中也說過:“凡愚如怨敵,恒得諸痛苦,不應見聞依。”在我們修行未達一定境界前,接觸凡愚如同遇到怨敵一樣,只會爲自己帶來痛苦,所以不應見到他們,也不要聽到他們的聲音,自己于寂靜處爲得二利而精勤修習止觀,只有這樣,對自己和他人才會有益。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總之,和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的修行沒有什麼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給他們真正的利益。
總結上文數偈所言的內容,就是說一般修行人與凡愚親友交往有害無益,只會給自他雙方帶來損害痛苦。此處所說的凡愚,也即《寶雲經》中所說的九種惡知識:破戒者、邪見人、失威儀者、邪命人、樂愦鬧處者、多懈怠者、樂著生死者、違背菩提行者、樂居家眷屬者。與這九種人接觸過密,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違緣、障礙,因而應敬而遠之,謹慎地對待。
對初學者來說,自己對治障緣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親近這些惡知識,他們當然不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什麼好處,而自己也無法使他們舍棄惡業轉入正道。既然對雙方都無益,不如先求獨善自身,尋求利益自他的圓滿能力,這才是穩妥的辦法。以前藏傳佛教中的修行人也有這種說法:“高僧大德的侍者應當有正知正念,不然對高僧大德的心也有影響。”有些很有名的修行人,本來他們的功德也確實是很了不起,但他的侍者與身邊那些經常親近的人,見解、戒律都不清淨,那些修行人也因此受影響,漸漸地失去了功德。如果沒有堅固的見解修證,像登地菩薩那樣,修行人長期與那些凡愚者來往,負面影響肯定是難免的。因此,我們理應有自知之明,當如世尊在《寶雲經》所說:“菩薩一切時處,應先遠離諸惡知識亦不對類,詣彼方所論世俗語,親近利養恭敬,……,雖樂遠離此惡知識,然不于彼發起惡心及損害意。”如法而謹慎地遠離一切惡知識。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兩句,與梵文原頌有出入。原文是“以樂無惑心,獨自住靜處”:保持安樂而無熱惱的清涼之心,自己單獨安住在寂靜的地方。前輩的大修行人,如密勒日巴尊者已給後人親身示範了這樣的行徑,欲求真正的二利安樂者,一定要如實地追隨、繼承。
故應遠凡愚,會時喜相迎,
亦莫太親密,善系君子誼。
因此應該遠離凡愚俗情的羁縛,一旦遇上了,應和顔悅色地善待他們,但是不要過于親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親不疏。
上面講述了與凡愚親近的種種過失,了知這些後我們應如教遠離,但在遠離他們時,應采取如法的手段。自己離開他們安住于寂靜處後,有時候還會有一些偶然的相遇,這時候,自己應保持大乘佛子應有的威儀,和顔悅色地對待,以應有的禮節接待他們,這些內容在第五品中都有過講述。但此時必須掌握分寸,不要過于親密,以免招來禍害,修行人與別人相接觸時,應穩重自持,不親不疏。無垢光尊者在《叁十忠告論》中說過:“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于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在世間,人們也崇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以清淨如水一般的心與他人相交,這種做法才能有益無害。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心中總要帶一些希求功利的企圖,因而初交往之時特別親熱,這種交往到最後注定要爲雙方帶來損害痛苦,因爲世間的一切都會顯現無常,對別人的希望越高,最後無常到來時,失望痛苦也就越深。對此,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尤其應該注意,與誰相交也不要過于親密,但也不要太冷漠,保持平常而穩重自主的心態處世修行,今生定會過得安穩而富有意義。
猶如蜂采蜜,爲法化緣已,
如昔未謀面,淡然而處之。
就像蜜蜂采蜜一樣,修行人爲了維持修法而外出化緣,取得所需的衣食之後,便如同素昧平生,以平常心與他人相處。
修行人要維持衣食生活,就得從四處的施主中化緣,然而在與施主們打交道時,必須堅持“不怨不親”的原則,切不可攀緣。這個過程中,修行人應像蜜蜂采蜜一樣。蜜蜂在花朵中采集維生的花粉、蜜汁時,隨緣收集享用,收集受用完後,立即飛走,對花朵沒有什麼貪戀不舍的執愛,也不會有“這朵花很好啊,它能天天給我提供食物,我應該如何如何親近它”之類的分別念。蜜蜂隨意在花園中飛舞,遇蜜就采,花朵中如果沒有蜜汁,也不會對它有生什麼嗔心。自由自在地隨遇而安,對外境無貪無嗔,這種生活方式,修行人必須仿效學習。佛弟子爲了修習正法,當然也需要維生的衣食等順緣,而這些衣食的來源,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規定,自己不能親手去種糧食做飯等,只能通過托缽乞食,外出化緣而維生。現在南傳佛教地區像泰國、斯裏蘭卡、緬甸等這些地區的出家人,除了少數在無人深山中修持禅定者之外,都是每日定時托缽乞食,一般寺廟中都不生火做飯。在外出化緣時,也得像蜜蜂一樣,對外境不要有貪戀嗔怨,而應淡然相處,以平常質直之心相待,這樣才能防止因施主而對修行造成障礙。
《佛子行》中說:“爲求利養相互爭,失壞聞思修事業,故于親友施主衆,根除貪執佛子行。”貪著施主的過患,衆多大德們都強調過,堪布根霍在講義中說:“現在末法時代,有些僧人把施主執爲己有,有些施主把僧人執爲己有。”這種現象也是較爲普遍的弊病。如果一個凡夫修行人,長期與固定的施主們來往,貪執習氣難免增長,最後的結果對雙方都是一場災禍,藏族人的俗話說:“原來的師父現在成了丈夫。”其意思也就是指僧人如果貪戀施主家的財食,而經常交往,最後會還俗成家,墮入世俗之網。
施主們給修行人做助緣,供養衣食等財物,這當然是件善事,有些修行人可能因此會想:“某某施主天天對我作供養,我卻對他不冷不熱,這從人格上好像說不過去吧!”如果從世間法的角度去說,禮尚往來,“投之以桃”需“報之以李”,這種想法或許是有些道理。但我們修行人,不能從這個層次去考慮問題,施主對修行人作供養,修行人應按佛法去行事,念經回向功德,這樣才是真正的回報恩德,施主的供養也有了真正的意義。有些人不懂得佛法,用世間手段去爲施主回報,這樣做很不如法,給雙方帶來的後果也不好。這一點我們應切實地注意,施主們經常給自己供養衣食財物,如果自己不如法行持,反而對施主…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