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害,成了以怨報德。過去七佛中的一切勝佛曾說過:“猶如蜜蜂吸花汁,不壞花色而飛離,行者于城乞食畢,無貪無嗔而返回。”不管他人對自己如何恭敬供養,我們也應以佛法平等而行,這才是對自他都負責的利益行。
癸叁、(絕斷貪于外財等世間):
吾富受恭敬,衆人皆喜我。
若持此驕慢,殁後定生懼。
我的利養豐厚,又受人尊重,很多人都喜歡我。如果因此而生起驕慢,死後一定難逃墮落惡趣的恐懼痛苦。
因往昔布施等善業的成熟,一些修行人在今世有著豐厚的利養,人們對他非常恭敬,很多人與他一見面就會生起歡喜心。就像當今有些大德,無論到哪兒,都會爲人們所供養、恭敬,處處受到衆人的欽慕、贊歎,這都是往昔善業的果報。處在這種情況時,一般人稍不注意,很容易生起傲慢煩惱。雖然我們都大概知道一些不應生慢心的道理,如古德雲:“高如天人那樣快樂,不應傲慢。”然而這種對境現前時,無始以來熏習起的我慢煩惱,很難察覺與對治。自己作爲一個卑微的凡夫,一旦生起慢心,今生來世無疑要遭受其害,因傲慢而造惡業者,在臨死時,惡業招感的惡報現前,那時候痛苦恐懼便在厄難逃。有些人靠一些狡詐的手段也得到了名聞利養,這種利養名聞是後世無盡的苦因,更不值得因此而傲慢。在律藏中有一個公案,說世尊在世時,樹林中有一群羊,其中有只羊喜歡吃不淨物,它獨自跑到糞堆去啃食糞穢,一邊還對那些享用青草的羊生起藐視。世尊告訴衆比丘:比丘如果依邪命而活,以非法的手段取得財物,恣意享用,並以此而生傲慢,輕視依正命而活的清淨比丘,也與此羊相同。一個人不管如何狡猾,或以某種世間功德,今世靠這些而得到名聞利養,實際上每一分享受都將招致無盡的痛苦。
《彌勒獅吼經》中說:“因多聞而傲慢,就會因此而放逸;因得到利養恭敬而傲慢,就會因此而放逸;因爲所習學識和所獲資財而傲慢,就會因此而放逸。這是出家人因傲慢而生的四種放逸,如果誰具有這四種傲慢而生的放逸,將墮入地獄。”大家應如法省察內相續,不管自己因何種法生起了傲慢煩惱,都無疑要爲此而付出墮地獄受苦的代價。因此,應時刻警醒內省,以如夢如幻的慧觀去觀待財利,徹底斷除貪執。
故汝愚癡意,無論貪何物,
定感苦果報,千倍所貪得。
因此,不辨利害得失的愚癡意識啊!今生無論你貪圖名聞利養等任何事物,將來必定會感得千倍所貪事物的痛苦報應。
貪執世間有漏財産有上述的巨大過患,可是衆生非常愚癡迷茫,根本不去辨別這些利害。對那些具足真實義利的善事,凡夫的心很難生起真實的信心與歡喜,而只要有名聞利養等對境現前,它馬上便生起貪執,一般人怎麼去對治也難以讓它舍掉這些。阿底峽尊者說過:“貪欲不得善趣樂,並將斷送解脫命。”貪執世間事物將完全斷絕解脫的機會,並帶來很大的害處,相對于所貪的事物來說,這種害處往往要超過千百萬倍,即使現在所貪的事物非常微小,它在後世所帶來的痛苦,也會是無法想象的慘痛而漫長。比如《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所說的黑馬喇嘛,他在前生貪執利養,貪圖享受短短人生中的小安樂,而後世卻爲此墮入孤獨地獄,其痛苦之巨大、漫長,與他前世的享受比起來,差距無法計算。對出家人來說,如果今世不守持戒律,貪著享用施主的財物,這種過失尤爲巨大,《佛藏經》中說:“破戒比丘,將于百千萬億劫中割截身肉償還施主;如果生爲畜生,身常負重。這種比丘,連一根毛發千億分之一的微量供養,尚且受不了,何況飲食、衣服、臥具和醫藥。”不僅是破戒者,即使是持清淨戒者,如果不聞思修行、懈怠于善法,這種人享用施主的財産也將帶來後世痛苦,印度功德光尊者在《戒律根本頌》中說:“懈怠者,凡所取用悉成債務。”還有阿羅漢薩嘎拉尊者在《花鬘論》中說:“懈怠摧毀己善根,所享信財成債務。”此處的懈怠者是指戒行清淨,但不勤于聞思修習,不求上進的修行人,這種人今世所受用的信財在來世必定要償還施主百倍、千倍的財物,或轉生爲施主的奴仆等低賤者來償還債務。所以,大家在受用信財、亡財時,一定要存觀這些教言,如果自己戒律不清淨,聞思修行不精進,那所吃的每一口食物、所穿的每縷紗,都會成爲後世的無盡痛苦之因。
故智不應貪,貪生叁途怖。
應當堅信解,彼性本應舍。
所以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貪著外境財利,貪著這些將引生墮落叁惡道的恐懼。應該堅定地相信了解:從本性來看,名利等事物都是應舍離之物。
貪執世間名利等事物有如是的大過失,因而能了知到這些的智者,不應也不會貪執名利。貪執名利者今生的修行無法成功,這一點大家可以現量見到。貪欲重的人今生會因所欲不遂而恒常處于懊惱痛苦之中,在後世,更會因此而招感墮落惡道的恐懼痛苦。佛在《增上意樂請問經》中告訴過彌勒菩薩:利養恭敬能引生貪欲,能毀壞修行人的正念,使人生起驕慢煩惱,斷送禅定和四無量心,將來墮入地獄、旁生和閻羅世界。能了知並相信這些教言的智者,想到這些過患,要斷除對名利的貪執也許並不困難(本頌中的頭兩句,在圖美仁波切、賈操傑大師的注釋中,並在上偈中解釋,而後兩句並入下偈中解釋,而在堪布根霍所作的注疏中是按四句偈作釋的,沒有分開與上下偈連起來作解釋。)。
對上述貪執名利的過患有所了知而生起斷貪之心後,爲了進一步地斷除貪執,我們還應從另一個層次去了解:名利等世俗事物的本性即是應舍棄的。名聞利養其本性即是離散壞滅的無常法,如果它的本性是常有、可樂的法,那貪執它或許也說得過去,而實際上這些都是不可樂的無常法。同時名聞財利等也是如同水中月、空中花,無有任何實質的法,人們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去追求,最終也會如同夢中的買賣,實際中毫無所得。對此本性能生起堅定的信解,則能從根本上斷除貪執。
縱吾財物豐,令譽遍稱揚,
所集諸名利,非隨心所欲。
即使我的財物利養豐富,美名也傳揚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卻無法隨心所欲地伴我去後世。
上叁偈已略說了貪執外財的過患,與舍離的方法,現在開始作詳細的引導。世尊在世的時候,南贍部洲的人們福德深厚,許多人如給孤獨長者一樣,財富多得可與多聞天子相比,但現在是五濁黑暗的時期,人們的福報已無法如以前那樣,現在即使是最富有的人,如比爾·蓋茨、李嘉誠等等,充其量也只有千百億美元的財産,遠遠比不上一個摩尼寶的價值。假如我們也能擁有這樣豐厚的財利,乃至與多聞天子一樣富裕,這些財物是否能隨自己的意願而轉,跟隨著自己到後世去呢?這顯然是無法辦到的事情。在名聞方面,如果自己有廣大的名聲,美名傳揚于四方,這樣的名聲實際上也是微不足道,而且與世界上其他名人比起來,也許還要差一大截。有些人稍有名利,就自以爲是,這都是因爲愚癡無知,目光短淺如井底之蛙而造成。一個人今生無論擁有怎樣的名聞財富,這些也不會隨他自心所欲而轉的,增財、守財及取得名譽、守護名譽的過程中,都會有著種種所欲不遂而不欲降臨的痛苦,到了他死亡之時,只有自己一人隨業風而飄蕩,不可能帶走任何東西。麥彭仁波切的教言中說過:“人死時,一己之軀尚無法攜行,何況名利眷屬呢?”一切名利之物都無法隨心而轉,它們只是在衆生迷亂心識前暫時藉習氣顯現的幻象,如同夢中盛事、空谷回音,這一切不值得去貪執,也不可能隨凡夫的心願而長伴不離。
若有人毀我,贊譽何足喜?
若有人贊我,譏毀何足憂?
如果有人毀謗我,那麼再多的贊美怎值得我高興呢?如果有人贊美我,那麼譏諷毀謗又怎值得我憂傷呢?
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贊美,此時應把持自己,去反思這並不值得喜悅,因爲在贊歎者的背後,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衆生對我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自己還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如果因眼前所得的贊歎而洋洋自得,歡喜得昏了頭,這種人如同只見眼前的道路平坦無險,而忘了前途還有坑窪溝坎的險情一般,他的前途會十分危險。同樣,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譏諷、毀謗,此時也不能因此而頹喪、憂傷,喪失信心勇氣。以全面的眼光看,雖然眼前有人譏謗,但其他還有很多人會贊歎、鼓勵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爲那些區區的譏毀言詞而憂傷。而應穩重自持,轉逆緣爲道用,坦然地面對譏毀,修習安忍。
《格言寶藏論》中說:“不因贊稱而高興,不因辱罵而憂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理應具備這樣的法相,堅定而理智地把持自己,不爲外境所動,只有這樣,修行才有成功的把握。藏族人常說:“人生之路漫長如同朝拉薩,高低不平的山嶺、河川必定會有的。”而修行之路更是如此,翻開那些成就者的傳記,沒有一個修行人是在一帆風順中成就的。每個人應省察自己,一定要做到善持自心,不爲外境所牽轉,要不然修行絕無成功的機會。
有情種種心,諸佛難盡悅,
何況劣如我?故應舍此慮。
有情衆生有種種不同的性向和愛好,就連諸佛也難以使他們都稱心滿意,何況我這樣卑劣無能的凡夫呢?所以我應該放棄討好世人的念頭。
修行人在修靜慮時必須遠離塵世,與凡愚俗人盡量少交往,萬一遇到種種誹議,自心也應不以爲慮,而穩重自持。因爲世間每一個衆生,其根機、意樂、性向等各方面都不相同,甚至連斷證功德圓滿的諸佛,也難以使每一個衆生都心滿意足。本師釋迦牟尼佛出世時,雖然本師具足無比的智慧福德,寶相莊嚴無比,能遍知一切衆生的根機意樂,具足不可思議的方便善巧與神通,但當時仍然有衆生對佛不恭敬,像提婆達多、善星比丘、衆多外道等。大家看《賢愚經》,經中記載著外道六師與世尊辯論、比賽神通時,對世尊不滿不心服的外道徒成千上萬。其它的經典中也記載著有不…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