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56

  ..續本文上一頁少人對世尊進行誹謗、生惡心等,世尊在經中也親口說過:“世間于我有信心者,其數量如同指尖上所沾之微塵,而未有信心者,如同大地微塵。”既然絕大多數世人對功德圓滿的佛陀,都那樣不滿意,一個低劣的凡夫,怎有可能一一取悅他們呢?寂天菩薩在此說他是一個低劣無能的凡夫人,因而應斷棄討好世人的念頭,不爲世人的譏毀贊譽而擾亂道心,這當然是他的謙虛之詞。但相比之下,作者這樣的大成就者尚作如是抉擇,我們末法時期的凡夫修行人,該如何去修持,也就很清楚了。度化衆生確實非常重要,但首先應當觀察自己的能力,明智地遠離散亂,先作調伏自相續的修行。要不然你處在世俗中總想取悅世人,自心一定會爲此而散亂不堪,根本不可能得到什麼功德。

  大家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稍作觀察,也可以發現,自己做任何事時,想讓周圍的人都稱心如意,這是不可能的。無論自己行事如何依法依理,周圍不滿意而非議的人總會出現,像這樣的凡夫連佛陀也難以取悅,那我們又何必去迎合他們呢?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評說吧,修行人應抛棄一切塵緣顧慮,于寂靜處依止善知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走向解脫。

  睥睨窮行者,诋毀富修士;

  性本難爲侶,處彼怎得樂?

  世人對清貧的苦行者非常蔑視,對利養豐厚的修行人,又經常诋毀;凡愚的本性就難以結爲法侶,和他們在一起,怎麼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

  世間凡愚一方面難以取悅,另一方面,與他們相處,始終是不離痛苦及苦因,而得不到快樂。在世間凡愚者的眼中,修行人始終不會是那麼完善,如果是一個生活清貧修持苦行的修行人,即使他的人格、戒律、修證方面都很好,凡愚者仍會非常輕視他,而且往往會口出輕蔑的言辭:“此人連食物都吃不飽,像乞丐一樣,還裝模作樣做什麼!”“這個人真可憐,前世不積福啊……。”然後當他們見到一些因往昔善業成熟而受用圓滿的修行人時,馬上又會生起嫉妒進行誹謗:“這種人,到處騙取錢財,算什麼修行人”,“他處尊養優,貪圖享受,一點修行也沒有……。”如是大肆譏毀。總之,凡愚者的本性即是如此,很難以交往,他們的相續就如同汙水坑,任何事物映現于其中,都會顯得汙穢不堪。同樣的外境,如果以清淨心去觀待,一切都會顯得清淨而圓滿,如果以凡愚者的不淨心觀待,一切都會變得不清淨不如法。因而,這種凡愚者的本性即是不堪交往的,如果與他們相處,如同《善逝入境經》中所說:“猶如住于猛獸中,始終不可得安樂;如是依止凡愚者,亦無獲得喜樂時。”與凡愚者相處,如同與猛獸相處,始終少不了煩惱違緣,今生後世的安樂全部都會毀壞,而只有沈溺于痛苦的汪洋中。

  作者的這番教言,一方面是規勸我們在修行時,應遠離世間的凡愚,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理解:作爲修行人,必須從內相續中,斷除那些“難爲侶”的凡愚習氣。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說過:“心中有煩惱分別念,就如同家中有位潑辣的妻子,始終得不到安樂。”大家好好反省,自己身已離俗修行,但內心是否已遠離了世俗凡愚的習性呢?有的人無論與誰都無法和睦相處;有些人一開口就是說別人的過失,對高者誹謗,對低者蔑視……。對照省察自身,如果自己有這類毛病,那麼作者所說的凡愚,並非是指他人。修行人必須從外境上舍離世俗凡愚,從內心之中,也要斷除那些給自他都會帶來痛苦的凡愚習性,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

  如來曾宣示:凡愚若無利,

  郁郁終寡歡,故莫友凡愚。

  如來曾經開示說:如果不能得到所欲的名利,愚癡的凡夫就會悶悶不樂,因此不要與凡俗之輩交往。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多處開示過,對愚癡的凡俗者,除了讓他們得到所欲的名譽利益外,其它沒有什麼辦法令他們生起歡喜。這一點稍有社會閱曆的人,應該很清楚,世間人的人生哲學即是自利至上,與別人交往辦事等,如果對自己有好處,他們便樂意進行;如果看不到什麼甜頭,他們便不理不睬,甚至很不高興。而他們所能看到的好處,只是暫時的五欲安樂,爲了這些不離苦谛的暫時快樂,他們不憚以種種非法手段去巧取豪奪,如果得不到,他們便垂頭喪氣、傷心、憂郁、痛苦絕望,對這樣的凡愚之輩,尋求出離的修行人怎麼能去交往呢?佛陀在《月燈經》中說:“凡夫不可爲親友,雖與彼說如法語,意不信從生嗔恚,現前顯示凡夫行”,“雖久交近諸愚夫,後時仍複成疏遠,愚夫體性既廣知,智者于彼不依止。”尤其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的福慧淺薄,而環境更爲惡劣,這種時代一定要遠離世俗凡愚到寂靜處去修持。在《勸發增上意樂經》(即《彌勒菩薩請問經》)中,佛告訴彌勒菩薩,菩薩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在未來正法將要滅絕的最後五百年中,“應舍離愦鬧之處,住阿蘭若寂靜林中,于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但自觀身不求他過,樂于恬默,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

  在此處,一些人可能有些疑惑:本論前面的內容中強調過,大乘修行人必須要令有情歡喜,要發心度化衆生,以衆生的利益爲重,不能舍棄衆生等等,現在又說要遠離世間凡愚,那麼前後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並不矛盾。前面所說的,是要求我們在意樂方面,必須要以利益衆生爲主,而此處則說倘若自己在初修時與自私自利、煩惱深重的凡愚交往,那麼不但不能利益他人,自己也會墮落。大乘修行人必須按次第而行,首先發起願菩提心,進入大乘,如法地依止善知識,聽聞佛法,斷除增損疑惑而求得正見,然後安住在寂靜處精進修持。有些人以爲,遠離世間衆生會違背菩薩戒,這其實也是沒有理解菩提道次第而産生的非理之念。龍樹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過:“利他雖無能,常存此意樂;懷此意樂者,即是行利他。”在初學佛法時,真實利益他人的能力是沒有的,此時爲了防止自己受到染汙而退失發心,暫時遠離凡俗,安住于寂靜處修持大悲心、願菩提心等,其實也在行持利他的善法,這樣怎麼會違背菩薩學處呢?

  無垢光尊者說過:“現今時惡人橫野,靜處精勤成自利,如翼未豐不能翔,不具神通難利他。應修自利心利他,散亂愦鬧魔誘惑。”我們作爲五濁黑暗的末法修行人,對此應當高度的重視,自己沒有一定的修證前,當勵力于寂靜處修持。當然,如果自己有了不爲外境所動轉的修證功德,那時廣轉*輪,度化衆生也是義不容辭的。漢地的道源法師以前與章嘉活佛,爲了募化大藏經的經費而在臺灣相處過一段時間,當時天氣非常熱,道源法師穿上最薄的衣服,也是大汗淋漓,只得不停地搖扇子,而章嘉活佛雖然穿著厚厚的皮衣,仍悠然安坐,似乎毫無炎熱的感受。道源法師見狀就問:“活佛,你一點也不熱嗎?”章嘉活佛只是輕輕地回答說:“心靜自然涼!”真正的大德,外境無論如何也不會對他有影響。我們如果不能使內心保持清涼之境,那麼自己去投身于熱惱的世間,後果也就難以預料,所以諸人當量力謹慎而行!

  癸四、(斷已依止寂靜處):

  離開世俗親友後,爲了徹斷世俗的羁絆,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靜的環境。因爲如果周圍的環境清靜安甯,自己的身心就會自然得到清淨,這也是一種很奇妙的緣起。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依寂靜處的苦行而得成就,後來的成就者們也依此緣起而得甚深的證悟,作爲後學者,必須去追隨成就者所走的路,遠離鬧市依止寂靜之處。那麼寂靜之處有哪些殊勝功德呢?

  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

  山林中的樹木、飛鳥和走獸,不會發出刺耳煩心的言詞聲音,與它們相處,內心會非常安樂平靜,何時我才能和它們一起快樂地安居?

  遠離鬧市的山林寂靜處,會讓修行人得到殊勝的友伴。修行人與世俗凡愚交往有種種過患,而安住于寂靜山林中時,不但沒有這些帶來過患的凡愚,還會有十分殊勝的友伴,相處時能引生種種安樂。在山林中,有許多秀美而散發出芳香的樹木,像松樹、柏樹、白桦、橡樹等等,它們的氣息清新芳香,令人精神振作安甯;在甯靜的林中,各類飛鳥或展翅飛舞,或淺吟高歌,盡情地享受著生命的歡樂;而種種走獸的嬉戲競奔,更能增加山林中的祥和與安甯的氣氛。樹木、鳥獸,它們不會像世間凡愚者那樣,對修行人評頭論足、譏諷誹謗,也不會虛僞地吹捧,製造那些種種令人心煩意亂的噪音。處在寂靜山林中,修行人心情輕快而安詳,對佛法的信心、對衆生的悲心也會增上。在那些大修行者的傳記中,大家可以多處看到他們安住山林與鳥獸爲伴的描寫,如泰國的《尊者阿迦曼傳》中說:“晚上,森林裏各種動物的叫聲常是隨處可聞的。對于一個頭陀行的比丘而言,這種叫聲總是令人感到甯靜與悲憫。它們不像人類製造的聲音,不會打擾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黃昏時,他走回山洞,欣賞著各種動物成群地自由漫遊在那片沃野上,氣氛非常祥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從繁華城市中來這兒的,對此也有切身的體會。在這樣寂靜的聖地中,友伴全是清淨的善知識、金剛道友,周圍有飛鳥、野兔、牛羊等和睦相處。自己耳邊所聽聞的是清淨法音,與大自然的鳥語風鳴,這種環境對修行有著極大的加持和促進,是修行人理想的修法環境。

  像這樣有殊勝友伴的環境,我們已得到者應珍惜,沒有得到者應發願得到。你們常住于學院,可能對此有些熟視無睹的感覺,然而對那些只能偶爾來學院參加法會者來說,他們對這塊寂靜聖地很向往,可自己又沒有脫離世俗的種種纏縛,身不由己,在這兒享受幾天輕松、清淨的日子後,又不得不回到那種熱惱不安的環境中,內心非常痛苦。

  有些人剛剛修行,就想離開善知識,一個人到誰也見不到的深山中去,在聞思沒有到達一定的程度前,諸佛菩薩們在任何經論中也沒有作這種開許。作者在此處所作的勸住山林,我們應全面地理解,此處是講解靜慮的修行次第,在正行之…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