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必須要遠離世俗的幹擾,安住于寂靜處,靜慮才有修成的可能。但在修靜慮度之前,對戒律、經論教義必須要有一定的聞思理解,否則相續中沒有一定的見解,也不知修法竅訣,一個人在山林中盲修瞎練,只有是自討苦吃而已。法王如意寶在傳授教言時也反複強調過:“無聞思智慧即住于靜處的愚人,諸多鬼女妖魅隨時都會加害……。”在選擇修法的寂靜地時,大家也要注意,最好是選擇具殊勝加持的聖地,或有持明成就者修行過的名山古刹,這些聖地對自己的修行有衆多的加持與助緣。否則,有些地方很險惡,一般的修行人去住,會有很大的違緣。如何觀察靜處的方法,在蓮師的《密咒寶鬘論》和恰美仁波切的《山法集》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何時住樹下,岩洞無人寺,
願心不眷顧,斷舍塵世貪?
何時方移棲,天然遼闊地,
不執爲我所,無貪恣意行?
何時我能心無挂礙地安住在樹蔭下、岩洞中或無人幹擾的寺廟裏修行呢?但願我的內心不再眷念家宅和親友,斷舍一切對塵世的貪欲。何時我才能遷居于遼闊的自然環境中,不執著它是我所擁有的地域,心無貪執而自在地修行。
寂靜處的大樹、岩洞、無人寺等這些住處也有其殊勝之處,以這些地方爲住處,可以幫助修行人斷舍對塵世的貪戀。以大樹所蔭蔽的地方作爲住處,對印度等熱帶地區的修行人來說,是很普遍的。在泰國等南傳佛教地區,現在仍然有許多頭陀終日在大樹下坐禅;有的人在樹下用幾片芭蕉葉支起來,做一個簡單的茅棚,用來作爲禅修的地方。岩洞,是全世界各個地方的修行人所喜好的住處,曆史上衆多大成就者,如密勒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都是以山洞爲禅室而長年苦行,山洞的殊勝助道作用在他們的著述也是屢有論述。還有寂靜處無人打擾的寺廟、阿蘭若,深山一人一寺一坐具,這也是修行人修法的良好環境。修行人安住于這些環境中,與遼闊的大自然渾然無隔,遠離人世那種充滿擁擠與爭奪的狹隘空間,自己的心也會變得廣闊而清明,對住處再也難以生起“這是我的住所,那是他人的住所”這類分別執著;也不需要對住處挂念顧惜“這是我花了多少錢財、力量才建造起的住所啊”,這類貪著念頭根本無從生起。自己在住所方面無牽無挂,可以自由自在地隨意而至各處修法,從內心斷除對世俗貪執的無明習氣。
在《學集論》中,廣引了《月燈經》、《寶雲經》、《寶積經》等經典中的教證,詳細闡述了寂靜處的功德。《叁摩地王經》中說:“若人無喜亦無憂,則彼恒常心安樂,比丘若喜住山林,即能親享此妙樂。不取諸物爲我有,遠離一切諸執著,猶如犀牛獨去來,似風暢遊虛空界。”作爲修行人,我們現在應當努力聞思佛法,發願將來也能得到這種良好的修法環境,迅速證得“如風遊空”的自在境界。
何時居無懼,唯持缽等器,
匪盜不需衣,乃至不蔽體?
何時我才能無憂無慮地在山林中安居,只攜帶著缽、濾水器等幾件必需的用具,身著匪盜也不會要的糞掃衣,自在灑脫乃至于不需要作任何遮蔽、藏護。
修行人安住于寂靜處,可以遠離世俗的一切畏懼,享受殊勝的資生之物。在《寶雲經》中說,出家菩薩爲了擺脫處衆愦鬧怖、合集怖、貪嗔癡怖等叁十一種不善作意怖而住阿蘭若,精進修持斷除我與我所的計執,能得到如同阿蘭若處的草木樹林不驚不怖不畏一樣的無懼心境。修行人住在這種無懼的處境時,除了叁衣、缽盂等必須的用具外,其它任何物品也不用挂慮,而缽盂、濾水器等物品,與頭陀行者身上的糞掃衣,盜賊們也不會搶奪、偷盜。這樣行裝簡便的修行人,也就不會有世間俗人那種爲資生財産而生的挂慮分別,也不需要爲身外之物作任何防護、保存的瑣事。有些大瑜伽士在山林中修行時,由于多年苦行,原先進山時所穿的衣服早就破爛無存了,而他們也證到了無有分別的自在之境,已不需要任何衣物來掩飾,像這樣的修行人,確實是十分自在而超脫塵俗的。去年我去泰國時,在森林中看到過不少修頭陀行的比丘,他們除叁衣、缽盂、錫杖外,其余什麼也沒有,整天在樹下,芭蕉葉搭蓋的棚中修持禅定,一生中都保持著這種清淨的生活。那兒有很多比丘以金剛跏趺的禅定坐勢在樹下圓寂,後人也一直保存著他們的遺體。漢地九華山肉身宮保存的無瑕禅師肉身,也是在禅師圓寂後數十年,才在他苦行的山洞中發現的,禅師于一生中遠離塵俗,以清淨苦行譜寫著修行人的超脫與自在,也鼓勵著無數的後人去追隨。
《七童女因緣經》中說:“剃除須發已,身披糞掃衣,寺宇寂靜處,何時我安居?目視轭木許,手持瓦缽器,何時行無失,挨家乞施食?不貪名利敬,去除煩惱棘,何時心清淨,成就供施田?何時草地起,著衣霜濕重,飲食極菲薄,于身無貪著?何時我能臥,猶如鹦鹉綠,樹下柔軟草,安享現法樂?”身無余物,無貪而修行,這是每一個修行人應履行的道路。現在我們雖然暫時沒有能力去如是實行,然而這些教言讀起來,也能從內心得到一種清涼的慰藉吧!我總想如果只是在口頭上講佛法,而不能真正的從內心對這些教言産生共鳴,在實際行動上深刻體會,那麼並無多大的收獲。《入行論》中這段教言,如果是一個真正尋求出離的修行人,是一個真正的舍事者,聽後一定會由衷地生起對寂靜處的向往,對那種清淨生活感到無比的清涼。希望你們反複去思維這些教言,藉之也可以對照檢驗出各自的出離心吧。
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
何時我能赴往屍林,觀看屍林中的慘景而生起深切的認識:他人腐爛的屍骨與我的身體,都一樣是無常壞滅之法啊!
無始以來的串習,使衆生對自身有著強烈貪執,爲了斷除這種惡習,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爲修行人開示了許多方便法,其中對初修者最有力且容易相應的方法,便是到屍林去修不淨觀。寂靜的屍林中,到處都是腐爛的屍骨,修行人安住在這樣的環境中,對照實物反複觀修,對自身一定會生起無常的定解,而斷除身執。在古印度,屍林都選擇在遠離人煙的的荒野中,有些修行人要去屍林中修行,不得不長途跋涉,而我們現在條件很好,翻過西臺頂就可以很自由地觀看天葬,觀看遍地的枯骨。《四念處經》中開示說:“如果在墓園中看見一具腐爛的屍骨,只剩下骸骨、血肉、筋腱,那麼比丘應將自身與之相比而說:誠然我們的身體也是這種性質,也有這種結局,無可避免。”我們看著那些腐屍爛骨時,一面要對照觀想自己的身體,這二者的結構、組織、性質,其實並無區別,不管自己的身體有多麼健壯、充滿活力,然而它的本質與屍林中那些屍體完全相同,由皮肉骨血等叁十六種不淨物所構成,同樣都是無常壞滅之法。自己面對這種血淋淋的事實,反複去觀修,一定能從內心深處生起此身無常易壞不淨的認識,有力地斷除身執。南傳佛教地區的修行人,對這種修法非常重視,在泰國像阿迦曼尊者、佛使比丘、阿姜 •查尊者等衆多的成就者,在這方面有許多教言,大家可以去認真參閱。印藏兩地所傳的“斷法”中,也要求舍事者在一百個不同的屍林中修法。曆史上如嘎繞多吉尊者、蓮師、龍樹菩薩等成就者,都在許多屍林修持過禁行。
根霍仁波切說:“看見死人的骨架和腐肉,自己應該思維,這些人活著時,無論他怎麼愛護、執著身體,但是現在呢,無有例外地都變成了這種醜惡的爛骨架了。我現在的身體,也與此相同啊!一旦死去馬上就會變成這樣……,應從內心深處對自身生起不同往昔的感受和認識。”所以,我再次勸告大家,有條件時一定要珍惜,應該經常去屍陀林觀修,使屍林中那些腐屍爛肉、遍地的枯骨、爛衣服,還有血汙、臭氣,在自己的相續中紮下根,時時憶念這些淒慘的景象,身執一定會漸漸淡薄下來。我先後去過印度哈哈屍林,泰國的壽邁屍林,漢地五臺山的清涼屍林,西藏的色拉大屍林等,這些地方使自己觸目難忘,對自己的修行有過很大幫助。
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
不敢趨前嘗,其變終至此。
我的身體很快就會死亡、腐朽,它的臭氣使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趨前品嘗,這樣的無常變壞結局最終一定會降臨啊!
在靜寂的屍林中,觀看屍體腐壞的樣子,修行人可以很自然地想到:這種無常變化的結局,毫無疑問地也要降臨在自己身上!死人的身體停放幾天後,馬上就會膨脹、腐爛,散發出惡臭,尤其在夏天,我們可以在屍林中看到,很多屍體都是青淤色,惡臭沖天,連饑餓的禿鹫和野狗都不願意吃。雖然這些動物天生就貪食腐肉,但對那些過于腐臭的屍體,它們也不敢品嘗。人的身體確實是臭穢的大聚會,能臭到連最愛吃不淨臭肉的豺狼、狐狸、禿鹫都不敢品嘗,如果能經常憶念起這一點,我們還能如往昔那樣貪愛身體嗎?
在《學集論》中,引用了世尊對普賢菩薩所作的開示:初學菩薩應到屍林中觀看腐爛的屍體,觀看死人的屍體在第一天、第二天……乃至多天中的不同腐壞狀況,見到腐爛惡臭的屍骨,心中應當如實生起自身不例外之想,生起二者本質無別之定解。在小乘的禅修法中,有不淨九相、白骨觀、四大源觀等多種不同斷除身執、貪欲的修法,欲想詳細了解,可參閱《俱舍論》、《清淨道論》等經論。
不管你對自身有多麼貪愛,如果真正能生起不淨與無常必壞的定解,貪愛心一定可以息滅,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過:“若得不淨觀,此心自然無。”只要成就了不淨觀,貪愛之心自然就會消失。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說過:“哪怕我們身體中的不淨糞漏出來一點點,周圍的人也會馬上生起厭煩心。”臭穢聚合成的身體,根本沒有值得貪執之處,而要迅速生起這樣的認識,我們必須到靜寂的屍林中去,安住于其中,必然會生起定解而舍棄身貪。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何況是他親?
自己孤零零地獨身來到世間,出生時骨肉本是連在…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