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58

  ..續本文上一頁一起的,可是死亡之後也得各自分散,更何況是個體相異的親友呢?

  面對四分五裂的屍骨,修行人自然會生起無常的感歎而從內心厭離世俗親友。我們人從生下來至死亡間,時刻不離的只有身體,在世上沒有比這更親密的了。但死的時候,也不得不舍棄這個身體,一生中親密相連的骨肉,丟在屍林中過不了多久,便四分五裂,化爲塵土……。自身尚要如是完全分離,更何況是個體不同的親友呢?華智仁波切說過:“高僧大德們在死亡時,也帶不走一個眷屬。”那凡夫人更不可能與親友長久相伴不離了。既然這種分離的結局無可逃避,那自己在活著時,無論怎樣去貪執親友最終也一無所得,因而自己不如趁早離開他們的牽纏,專心修持正法,這樣才是對自他都有利的善舉。

  很多人不願到寂靜處修學正法,其原因就是貪執親友眷屬,總是替他們擔憂:“我走了,家裏的人怎麼辦呢?我實在舍不下他們啊!”這類分別念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人都是由自己的業力而決定著命運,並不會因你一個人的照顧而決定他們的生活好壞,而且不管如何,自己最終要與他們分手,他們也必須獨自生活。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身體尚且要分離,骨肉也會四分五裂,化爲各自不相連的微塵,更況親友呢!而且即使是在活著的時候,有時也不得不一別永隔,不能見面。所以真正的智者,他不會貪戀朝朝暮暮的世俗親情,而將自身完全投入于善法的修習,這樣才能證得利益衆生的無上果位,將一切親友衆生都引導至永無分離的法界安樂宮!

  生既孤獨生,殁複獨自亡,

  苦痛無人攤,親眷有何益?

  生時,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時也只能獨自死亡。自己的苦痛無法代受,這樣的親友眷屬有什麼利益呢?

  我們在來到人世的最初之時,赤條條地獨自出生,在死亡之時,也是赤手空拳獨自步入中陰。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依自己的業力而獨自飄蕩,各自以業力所感的苦樂,與他人無關,如果自己的業力成熟了,有再多親友給予幫助,也不可能有改變。特別是在死亡時,不管親友們有多麼關懷,然而由于業力的不同,他們不可能替自己分擔絲毫的痛苦,《王教經》中說:“人在臨死亡時,父母兄弟眷屬不能代受絲毫苦痛。衆生生也孤單,死也孤單。”既然如此,自己貪執親友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爲了貪執對自己解除痛苦毫無幫助的親友,而放棄修習善法,那麼對親友不但無有利益,自利也會喪失殆盡。藕益大師說過:“世情斷得一分,佛法只有一分得力。”作爲修行人,能將世俗的迷亂感情斷除一分,就會在菩提道上前進一步。經論中經常說:“斷一分煩惱,證一分菩提。”相反如果不能斷除貪執煩惱,自己的修行很難有進步。弘一大師也說過:“世情一定要看淡,要看破。”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生死苦樂,只能獨自承受,親友對自己毫無幫助,以此而看淡世俗的親情。漸漸斷除了這些世俗情感的羁縛後,自己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遠離世俗,安住于寂靜深山修習禅定。

  我們如果想要做個真正的修行人,必須做個不懂世俗情感的癡漢,一方面對親人要幫助,因爲畢竟有共同的業力,投生在相同的環境裏,所以應該合理合法地給予幫助;另一方面,在內心要斷除過分的貪愛執著,不要因他們的事情而耽誤修法。當然,這種情感不經過一番錘煉、升華,很難淡薄下去。在《如何面對痛苦》中作者提到,他小時候與慈祥的祖母相依爲命,後來祖母去世了,雖然這件事讓他很難接受,但以佛法的加持,自己最終仍能坦然地面對。我也曾有過這種感覺,小時候我曾想過:如果父母親離開了人世,我肯定不能再活在人間,一定要去尋找他(她)們。然而由于大乘佛法的加持,十幾年的磨練,在遇到父親等親人一個個離開自己時,我內省自心,這些並沒有能牽纏困擾自己,反而在某些方面推動著自己。希望大家在這方面牢牢把握,爲了不讓親情毀壞自他的解脫事業,在平時應堅毅地面對,以殊勝的佛法去斷除對親友的一切貪執。

  如諸行路客,不執暫留舍,

  如是行有道,豈應戀生家。

  好比那些過路的旅人,不會貪著暫時歇腳的房舍;同樣在叁有中漂泊流浪的人,豈應留戀偶爾一遇的親友和家園!

  我們都曾在外地旅遊過,旅途中,免不了要在旅社作短暫的休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是一個正常人,對旅館絕不會有什麼我所之類的貪執和留戀。同樣,我們漂泊叁有輪回的旅途中,自己的家庭、親友眷屬等等,也只是輪回旅途中一個個暫時的驿站,短短瞬間便會離散而去,如果自己貪執這些暫時的驿站,那是極爲愚癡的行爲。自己和親友緣合而聚,緣盡則散,此中並沒有什麼值得執著的常有不變法。緣聚時,昔日毫無交往的陌生人,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也會成爲至親的眷屬朋友;緣盡時,往日恩愛無比的親友,也會成爲仇敵。

  在旅途中,無論在旅館中、還是車船上,遇到一些談得投機的人時,大家都會高高興興,談笑風生,但很快就會毫無貪戀地告別,各奔東西;在叁有輪回中,也應秉持同樣的態度。今世投生的驿站中,暫時相遇的親友,如同偶爾相逢的旅客,一個個很快就會離散,自己應盡量與他們和睦相處,而不應生起貪執。如果自己對這些暫時相逢的親友、家園戀戀不舍,這與那些在旅途中貪執偶爾相逢的人一樣愚癡可笑,唯有給自己帶來痛苦而已。印度的大成就者單巴桑吉說過:“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家眷親友如同集市上暫時相遇的人一樣,很快就會分散,這種無常法又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價值呢?《佛子行》中也說:“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識客終離身客店,舍棄今世佛子行。”舍棄現世親友等一切貪執,才是真正的佛子行爲啊!

  藏地以前有一些高僧大德說過:“外面的魔並不可怕,家裏的親人才可怕。”在現在這種時代,家中的人確實是修行正法的大障礙。在座有數百位修行人,你們的出家修行有幾個人得到了親人的理解支持呢?如果要完全順從親友的想法,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到這兒來聞思正法。所以,大家對那些在輪回中萍水相逢的無常親友,不要抱持著貪戀不舍的態度,應盡斷貪執,遠離他們,獨自走上修習正法之大道。

  迨及衆親友,傷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體,屆時赴寒林。

  等到死亡時,親友們都會圍著我哀傷哭泣,然後四個人扛起我的屍體,送往屍陀林,既然最終難逃此結局,爲何不趁早上那兒修行呢?

  如果現在舍不得離開親眷,去屍陀林修習禅觀,最終也難逃死亡的結局。那時候,親眷們圍著自己的屍體無論怎樣悲傷、哭泣,但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把屍體擡到屍林,扔在那兒便不管了,這是世人誰也難逃的厄運。不管你對親眷們有何等貪戀,到死亡之後,他們絕不會留戀你的屍體,哭哭鬧鬧一段時間後,便會將屍體處理,進行天葬、土葬、火葬等。在古印度,人們一般采用的是天葬,屍體用布匹、草席裹著,或裝在棺材裏,用四個人擡著往屍陀林裏送,親眷們則在後面哭哭啼啼地跟著。那時候,自己的中陰身也會因此而懊悔痛苦,憂惱難當。既然最終難逃與親眷們分離,獨自躺在屍陀林中的命運,而且貪戀親友眷屬者,最後一定會導致自己與親眷們的徒然悲傷,那不如現在主動地舍棄親眷,自己安住在屍林中修持息滅苦痛的正法。

  在死亡的時候,如果有些不懂佛法的人,在旁邊哭哭鬧鬧,死者的心會被擾亂,即使死者在生前有一定的修行,那時候也可能對他的往生、投生帶來巨大的障礙。親人在臨死者身旁的哭鬧,或對其身體的觸動,也會給死者帶來痛苦,現在有很多再生人(死而複生的人)都向人們證實了這點。有些人死而複生後,意識到了輪回因果的真實性,也意識到了自己最終會死亡的結局,因而積極投入了修學佛法,主動尋求出離。爐霍縣城中學的孫老師,有過死而複生的經曆,他經常將臨死經曆告訴身邊的人,使同事們都走上了學佛的正道。在色達縣醫院,也有過一位叫葉米米的人,在病床上死而複活,真實認識到了靈魂後世的存在,並以他不平凡的經曆教育了許多漠視靈魂與輪回的人。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親身經曆或受到他人的影響,而明白自己必死的結局,明白輪回因果的存在,就一定會從內心生起厭離輪回之心,主動去尋求正法。

  無親亦無怨,只身隱山林,

  先若視同死,殁已無人憂。

  所以我應及早離開親友和怨仇,獨自一人隱居寂靜的山林中修法。如果親友們認爲我早已不在人世,那麼縱然死了,也不會有人爲我傷痛哀愁。

  既然自己必然會被親友們抛棄在屍林中,那明智者應在這種悲慘結局到來之前,自己主動地離開親友,到寂靜的林中去修持正法,這樣在親友們的心目中,會覺得自己早就死了。有些修行人抛棄家園親人,一直安住于寂靜處修法,家人也不知他的死活與下落,時間稍長,也就不會挂念他,不會再替他憂慮。修行人在寂靜處獨自享受著正法甘露的安樂,而寂然舍棄肉身時,周圍也沒有人嚎啕大哭,傷心悲愁。密勒日巴尊者在《山居滿意歌》中唱道:“既無親朋爲挂念,亦無仇怨相牽纏;如是死于崖洞裏,無悔無恨心滿意。親朋不顧我將老,兄妹莫認我死期;如是死于崖洞裏,無悔無恨心滿意。我死悄悄無人知,我屍鳥鹫亦不見;如是死于崖洞裏,無悔無恨心滿意。我屍一任蒼蠅食,我血一任蟲蛆飲;如是死于崖洞裏,無悔無恨心滿意。洞內死屍無血痕,洞外杳然絕人迹;如是死于崖洞裏,無悔無恨心滿意。我屍周遭無人繞,我死不聞人哭嚎;如是死于崖洞裏,無悔無恨心滿意。我行何方無人問,我止我住無人知;如是死于崖洞裏,無悔無恨心滿意。無人寂靜崖洞處,窮人所發此死願;爲利一切有情故,祈佛加庇使圓滿。”能安住于寂靜處精進修法,在死時不但沒有他人爲自己傷痛哀愁,擾亂臨終的修法,以此自己也會沒有後悔、畏懼的痛苦。

  四周既無人,哀傷或爲害,

  故修隨念佛,無人擾令散。

  臨終之時,身旁既無人痛哭或前來傷害…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