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59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當我修習隨念叁寶等正法時,不會受到幹擾使自己分心散亂。

  寂靜無幹擾的環境,是修行人在臨終時最佳的往生條件之一。在清淨的無人山林中,獨自一人面對死亡時,四周既沒有親戚朋友的哭害,也沒有仇恨怨敵的加害,自己可以無憂無慮地觀修往生竅訣。如果在家中或者醫院裏,這種條件很難具足,親戚朋友或醫生的吵鬧,兒女後代爲財産而爭吵,這些鬧劇經常會在那些臨死者身邊發生。亡者在這樣的氣氛中,不但無法修觀,而且很容易産生貪嗔煩惱。藏地很多修行人到了臨終時,自己會找一處清淨的寺院或山林,離開親友們去迎接死亡。在安多、康區一帶,老人們如果覺得活不了多久,就會盡快到寺院中,在僧衆的修法幫助下迎接死亡,人們經常有這種說法:“啊,某人沒有活的希望了,該去寺院了。”

  在良好的修法環境中,臨終者可以不受幹擾,保持著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在清明的境界中隨念佛陀正法。《寶燈經》中說:“臨終隨念佛,指向佛陀像,贊頌皈佛偈,此人獲佛光。”臨終者如果能隨念佛陀,並有善友在旁邊爲他指示佛的莊嚴寶像,爲他念誦贊頌皈依佛的偈文,這時他一定會得到佛的加持。《月燈經》中說:“身口意清淨,恒時贊歎佛,不斷修行者,日夜見怙主,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憶念佛,痛苦不被奪。”安住于寂靜處精進修持正法者,日夜恒時不離怙主,他在死亡、病危之際,不會失壞正念,臨死的痛苦不會奪取他的修行境界。律藏當中也說:“恒持清淨戒,精進修行者,臨終無憂愁,如火中解脫。”具多聞持淨戒而安住靜寂處的修持者,他在死亡之時如同從火中得到解脫一樣,根本不會有什麼憂愁。如果自他皆無痛苦,修行人何樂而不及早選擇呢!

  故當獨自棲,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止息衆散亂。

  因此,我應當獨自棲隱在容易生活,沒有瑣事違緣擾惱,風景靈秀,令人心曠神怡的森林裏,努力止息一切掉舉散亂。

  安住寂靜處有上述的種種利益,真正想尋求解脫的人,應依教去尋找寂靜處安住修行。但是,在選擇寂靜處時,也有一定的標准,此處提出的標准有事少、易安樂、靈秀宜人叁條。其中的事少,即是瑣事與幹擾的事件很少,像人際往來、噪音,修行之處應很少有這些幹擾;易安樂包括的內容有數種,如易得養命的衣食資具,具足容易引生安樂的順緣;靈秀宜人指風景秀美,令人心曠神怡,很適宜安住修法。具足這些條件的寂靜山林,修行人如果能安住其中,自己可以身心輕快地勤修靜慮,努力止息昏沈掉舉等一切散亂。關于寂靜處的標准,在《寶雲經》中也有宣說,另外較爲詳細宣說的有《大乘莊嚴經論》,論中說:“智者修行處,易活宜居處,友賢風水好,寂靜心易調。”意指修行人選擇的寂靜處時應具足五種條件:易活指四事供養不欠缺;宜居住指地方領主如法,惡人盜賊不會前來騷擾;風水好就是風調雨順、疫疠不生;友賢就是道友性格賢良、戒律清淨、見解相同;寂靜心易調,就是白日黑夜不喧鬧,不會幹擾修行,安住于其中,易于調伏自心。這五種條件與本論中所說的大致相同,安住于這樣的環境,對修持靜慮有極大的幫助,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叁昧王經》中說過:“遠離諸塵欲,依止寂靜林,如同犀牛住,速時得等持。”

  盡棄俗慮已,吾心當專一,

  爲令入等至,製惑而精進。

  舍棄一切世俗的思慮後,我應心系一緣,爲了使自心得到叁摩地,製伏一切煩惱而精勤修持禅定。

  依止寂靜處後,自己一定要舍棄俗世的思慮,專注所緣,精進修持禅觀而斷除煩惱習氣,這是修行人依止寂靜處的主要任務。佛在《郁伽長者請問經》(又名《最上授所問經》)中說:“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應如是觀察是義:雲何我住阿蘭若中?非獨沙門相者而多猛惡憂悷,非密非靜非律儀非相應非願求之所共住,所謂非人諸惡鳥獸盜賊旃陀羅等之所共住。彼等不具足沙門功德,爾時我住阿蘭若處,應圓滿是沙門功德……。”其意是說修行人住在寂靜處,應反複觀察自身,精勤修持正法調伏自心,不然就會如同山林中的鳥獸盜賊一樣,雖然長期住在山林中,卻沒有發心,沒有如律儀與正法相應,沒有修持密行寂靜行等,不具足任何沙門的功德,這樣住再久的時間也毫無意義。經中還闡述了安住阿蘭若的修行人應遠離叁十一種怖畏,修持無我無我所無我愛無我想無我見,安住空閑等等。在《寶積經》中,也詳述了修行人安住寂靜處後,如何調伏面對虎狼惡獸非人的怖畏,如何觀察勝義,護持正知正念而斷除煩惱惡念的修法。有關這類的教言在其它經論中也有很多,都明確指出了修行人遠離世間安住在山林中後,應專心緣念正法,精勤修持禅觀斷除煩惱。

  壬二、(舍妄念)分二:癸一、略說;癸二、廣說。

  癸一、(略說):

  現世及來世,諸欲引災禍,

  今生砍殺縛,來世入地獄。

  無論在今生或來世,耽著五欲都會帶來莫大的災難;今生會使人遭受砍殺捆縛等痛苦,在來世更會有墮入地獄受苦的巨大苦果。

  在整個世間上,修行佛法的最大障礙就是貪欲煩惱。貪求色聲香味觸的欲樂,給人們的今生後世都會帶來種種災禍,也會直接摧毀解脫安樂。貪欲給人們現世引來的災禍,大家都可以現量了知到,世界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殺人、偷盜、強暴事件,絕大多數都是因貪欲而引起。很多人因無法克製自己的貪心,而铤而走險,最後反而被別人砍殺、捆縛、陷身牢籠,感受極大的痛苦;有些人因貪求財産、女色、名聲地位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一生之中都抑郁滿腹、痛苦不絕;有些人因貪心的驅使,一生中勞苦不息,甚至過勞至死……。如果隨順自己的貪欲煩惱,不論自己處在什麼地位,一生中都會充滿著苦痛,處處遭受災禍。

  對人們的後世來說,貪欲所帶來的痛苦更爲可怕。在貪心驅使下,人們在今生往往不擇手段,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等種種惡業,這些惡業使造作者在後世墮落地獄、餓鬼等惡道中,承受著不可思議的痛苦煎熬。《本師傳》中說:“貪欲如嗔蛇,毀壞今來世,智者不應依。”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垂示後人:“爲貪欲所驅使的人像野狗一樣,日夜不停地尋求欲樂,但他們不僅無法滿足,反而經常遭受死亡等痛苦。”一個安住在山林中的修行者,如果不斷除內心的貪欲,在貪欲魔的擾亂下,種種妄念也就無法抑止,導致內心無法甯靜不能得到叁摩地。所以,應當對貪欲的過患,作反複地憶念,使自心對貪欲的可怕生起定解,以此而生起斷除貪欲的決心。

  癸二、(廣說)分叁:子一、斷內貪女人;子二、斷外財等;子叁、憶念寂靜之功德。

  子一分叁:醜一、觀因者難爲;醜二、本體不清淨;醜叁、果者觀多害。

  醜一、(觀因者難爲):

  月老媒婆前,何故屢懇求?

  爲何全不忌,諸罪或惡名?

  在月老媒婆面前,爲何總有人要懇求牽線作媒?爲什麼他們一點都不顧忌,因此而犯下重罪或招致惡名呢?

  欲界衆生的種種貪欲之中,對異性的貪愛是最爲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在衆多經論中,本師釋迦牟尼佛與很多高僧大德,宣說了比丘等男性修行人貪執女人的種種過患,當然,其間接意義也說明了女性修行者貪執男人的過患。在此作者從各個方面論述女身不淨等過失,而其間接意義,大家也需要去理解。

  月老媒婆是指專門撮合男女婚姻關系的介紹人,世間男人如果對某個女人生起了貪愛,往往要懇求媒婆去牽線搭橋、撮合因緣。這時,不管有多高的身份名望,他也會在這些低賤的媒婆前,低叁下四地再叁懇求,不惜花費錢財,也不顧自己的尊嚴。有的男人爲了得到自己所貪愛的女人,全然不顧造罪與惡名,就像美國總統克林頓,爲了一個女人,鬧得聲名狼藉,債臺高築,連總統的職務都差點丟了,然而這只是現世可見的惡果。從後世來說,爲貪執女色而造罪的人,一定會感受叁惡趣的猛烈痛苦,佛在《叁摩地王經》中說:“染心凡夫衆,因執腐女身,轉生爲腐身,墮落于惡趣。”《正法念處經》中也說過:“女身是禍殃,損毀現來世,若欲利己者,當遠離女身。”因貪愛異性的煩惱所催,人們造作巨大的罪業,這樣的事件自古至今在世間俗人與出家人之中,都不斷地發生。君王爲女人而斷送江山,勇士爲女人喪失性命,修行人因女人而失毀解脫命根……,只要誰陷入這樣的貪欲之中,那就會如同《經觀莊嚴論》中所說:“欲者趨入大怖畏。”

  貪求女人有如是大的過患,因而追求解脫、追求暫時與究竟安樂者,都應斷除貪心,如佛在《月燈經》中所說那樣:“此道不能得菩提,是故不能近女人,猶如嗔恨之毒蛇,智者應當遠女身。”

  縱險吾亦投,資財願耗盡,

  只爲女入懷,銷魂獲至樂。

  盡管危機重重,我也要冒險嘗試,就算散盡萬貫家私,也心甘情願;只因爲女人的投懷送抱,能給自己帶來莫大的銷魂喜樂。

  一心貪求女人的好色之徒,他們認爲得到女人滿足貪欲,是人生最大的喜樂。因此爲了得到女人,往往不顧惡名遠揚與罪障,不顧重重的危機困難,自己的所有資財耗盡也會心甘情願。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因女人而斷送江山性命的君王,屢見不鮮;而爲女人耗盡家財者,更是無法勝數。根霍仁波切在注釋中說:“有些貪心非常大的愚笨者,將所有的財産用在女人身上;有些人甚至不惜性命取得財産,將財産用來換取女人的歡心……。”因貪求女人而造罪墮落受痛苦的事件,雖然在每個人身邊都發生過,然而一般人對此卻如同未見未聞一樣,爲了滿足貪欲,依然不斷地投身險地,耗盡家財。實際上得到女人的安樂,只是短暫有漏的小安樂,而依此所帶來的卻是無邊輪回痛苦。《法華經》中說過:“諸苦所因,貪欲爲本。”佛在《楞嚴經》中更是反複告誡弟子,淫欲是衆生墮輪回的根本因之一,如九卷中雲:“阿難,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持…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