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当我修习随念三宝等正法时,不会受到干扰使自己分心散乱。
寂静无干扰的环境,是修行人在临终时最佳的往生条件之一。在清净的无人山林中,独自一人面对死亡时,四周既没有亲戚朋友的哭害,也没有仇恨怨敌的加害,自己可以无忧无虑地观修往生窍诀。如果在家中或者医院里,这种条件很难具足,亲戚朋友或医生的吵闹,儿女后代为财产而争吵,这些闹剧经常会在那些临死者身边发生。亡者在这样的气氛中,不但无法修观,而且很容易产生贪嗔烦恼。藏地很多修行人到了临终时,自己会找一处清净的寺院或山林,离开亲友们去迎接死亡。在安多、康区一带,老人们如果觉得活不了多久,就会尽快到寺院中,在僧众的修法帮助下迎接死亡,人们经常有这种说法:“啊,某人没有活的希望了,该去寺院了。”
在良好的修法环境中,临终者可以不受干扰,保持着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在清明的境界中随念佛陀正法。《宝灯经》中说:“临终随念佛,指向佛陀像,赞颂皈佛偈,此人获佛光。”临终者如果能随念佛陀,并有善友在旁边为他指示佛的庄严宝像,为他念诵赞颂皈依佛的偈文,这时他一定会得到佛的加持。《月灯经》中说:“身口意清净,恒时赞叹佛,不断修行者,日夜见怙主,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忆念佛,痛苦不被夺。”安住于寂静处精进修持正法者,日夜恒时不离怙主,他在死亡、病危之际,不会失坏正念,临死的痛苦不会夺取他的修行境界。律藏当中也说:“恒持清净戒,精进修行者,临终无忧愁,如火中解脱。”具多闻持净戒而安住静寂处的修持者,他在死亡之时如同从火中得到解脱一样,根本不会有什么忧愁。如果自他皆无痛苦,修行人何乐而不及早选择呢!
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因此,我应当独自栖隐在容易生活,没有琐事违缘扰恼,风景灵秀,令人心旷神怡的森林里,努力止息一切掉举散乱。
安住寂静处有上述的种种利益,真正想寻求解脱的人,应依教去寻找寂静处安住修行。但是,在选择寂静处时,也有一定的标准,此处提出的标准有事少、易安乐、灵秀宜人三条。其中的事少,即是琐事与干扰的事件很少,像人际往来、噪音,修行之处应很少有这些干扰;易安乐包括的内容有数种,如易得养命的衣食资具,具足容易引生安乐的顺缘;灵秀宜人指风景秀美,令人心旷神怡,很适宜安住修法。具足这些条件的寂静山林,修行人如果能安住其中,自己可以身心轻快地勤修静虑,努力止息昏沉掉举等一切散乱。关于寂静处的标准,在《宝云经》中也有宣说,另外较为详细宣说的有《大乘庄严经论》,论中说:“智者修行处,易活宜居处,友贤风水好,寂静心易调。”意指修行人选择的寂静处时应具足五种条件:易活指四事供养不欠缺;宜居住指地方领主如法,恶人盗贼不会前来骚扰;风水好就是风调雨顺、疫疠不生;友贤就是道友性格贤良、戒律清净、见解相同;寂静心易调,就是白日黑夜不喧闹,不会干扰修行,安住于其中,易于调伏自心。这五种条件与本论中所说的大致相同,安住于这样的环境,对修持静虑有极大的帮助,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三昧王经》中说过:“远离诸尘欲,依止寂静林,如同犀牛住,速时得等持。”
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
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
舍弃一切世俗的思虑后,我应心系一缘,为了使自心得到三摩地,制伏一切烦恼而精勤修持禅定。
依止寂静处后,自己一定要舍弃俗世的思虑,专注所缘,精进修持禅观而断除烦恼习气,这是修行人依止寂静处的主要任务。佛在《郁伽长者请问经》(又名《最上授所问经》)中说:“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如是观察是义:云何我住阿兰若中?非独沙门相者而多猛恶忧悷,非密非静非律仪非相应非愿求之所共住,所谓非人诸恶鸟兽盗贼旃陀罗等之所共住。彼等不具足沙门功德,尔时我住阿兰若处,应圆满是沙门功德……。”其意是说修行人住在寂静处,应反复观察自身,精勤修持正法调伏自心,不然就会如同山林中的鸟兽盗贼一样,虽然长期住在山林中,却没有发心,没有如律仪与正法相应,没有修持密行寂静行等,不具足任何沙门的功德,这样住再久的时间也毫无意义。经中还阐述了安住阿兰若的修行人应远离三十一种怖畏,修持无我无我所无我爱无我想无我见,安住空闲等等。在《宝积经》中,也详述了修行人安住寂静处后,如何调伏面对虎狼恶兽非人的怖畏,如何观察胜义,护持正知正念而断除烦恼恶念的修法。有关这类的教言在其它经论中也有很多,都明确指出了修行人远离世间安住在山林中后,应专心缘念正法,精勤修持禅观断除烦恼。
壬二、(舍妄念)分二:癸一、略说;癸二、广说。
癸一、(略说):
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
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无论在今生或来世,耽著五欲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使人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在来世更会有堕入地狱受苦的巨大苦果。
在整个世间上,修行佛法的最大障碍就是贪欲烦恼。贪求色声香味触的欲乐,给人们的今生后世都会带来种种灾祸,也会直接摧毁解脱安乐。贪欲给人们现世引来的灾祸,大家都可以现量了知到,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杀人、偷盗、强暴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因贪欲而引起。很多人因无法克制自己的贪心,而铤而走险,最后反而被别人砍杀、捆缚、陷身牢笼,感受极大的痛苦;有些人因贪求财产、女色、名声地位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一生之中都抑郁满腹、痛苦不绝;有些人因贪心的驱使,一生中劳苦不息,甚至过劳至死……。如果随顺自己的贪欲烦恼,不论自己处在什么地位,一生中都会充满着苦痛,处处遭受灾祸。
对人们的后世来说,贪欲所带来的痛苦更为可怕。在贪心驱使下,人们在今生往往不择手段,造作杀、盗、邪淫、妄语等种种恶业,这些恶业使造作者在后世堕落地狱、饿鬼等恶道中,承受着不可思议的痛苦煎熬。《本师传》中说:“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垂示后人:“为贪欲所驱使的人像野狗一样,日夜不停地寻求欲乐,但他们不仅无法满足,反而经常遭受死亡等痛苦。”一个安住在山林中的修行者,如果不断除内心的贪欲,在贪欲魔的扰乱下,种种妄念也就无法抑止,导致内心无法宁静不能得到三摩地。所以,应当对贪欲的过患,作反复地忆念,使自心对贪欲的可怕生起定解,以此而生起断除贪欲的决心。
癸二、(广说)分三:子一、断内贪女人;子二、断外财等;子三、忆念寂静之功德。
子一分三:丑一、观因者难为;丑二、本体不清净;丑三、果者观多害。
丑一、(观因者难为):
月老媒婆前,何故屡恳求?
为何全不忌,诸罪或恶名?
在月老媒婆面前,为何总有人要恳求牵线作媒?为什么他们一点都不顾忌,因此而犯下重罪或招致恶名呢?
欲界众生的种种贪欲之中,对异性的贪爱是最为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气。在众多经论中,本师释迦牟尼佛与很多高僧大德,宣说了比丘等男性修行人贪执女人的种种过患,当然,其间接意义也说明了女性修行者贪执男人的过患。在此作者从各个方面论述女身不净等过失,而其间接意义,大家也需要去理解。
月老媒婆是指专门撮合男女婚姻关系的介绍人,世间男人如果对某个女人生起了贪爱,往往要恳求媒婆去牵线搭桥、撮合因缘。这时,不管有多高的身份名望,他也会在这些低贱的媒婆前,低三下四地再三恳求,不惜花费钱财,也不顾自己的尊严。有的男人为了得到自己所贪爱的女人,全然不顾造罪与恶名,就像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了一个女人,闹得声名狼藉,债台高筑,连总统的职务都差点丢了,然而这只是现世可见的恶果。从后世来说,为贪执女色而造罪的人,一定会感受三恶趣的猛烈痛苦,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说:“染心凡夫众,因执腐女身,转生为腐身,堕落于恶趣。”《正法念处经》中也说过:“女身是祸殃,损毁现来世,若欲利己者,当远离女身。”因贪爱异性的烦恼所催,人们造作巨大的罪业,这样的事件自古至今在世间俗人与出家人之中,都不断地发生。君王为女人而断送江山,勇士为女人丧失性命,修行人因女人而失毁解脱命根……,只要谁陷入这样的贪欲之中,那就会如同《经观庄严论》中所说:“欲者趋入大怖畏。”
贪求女人有如是大的过患,因而追求解脱、追求暂时与究竟安乐者,都应断除贪心,如佛在《月灯经》中所说那样:“此道不能得菩提,是故不能近女人,犹如嗔恨之毒蛇,智者应当远女身。”
纵险吾亦投,资财愿耗尽,
只为女入怀,销魂获至乐。
尽管危机重重,我也要冒险尝试,就算散尽万贯家私,也心甘情愿;只因为女人的投怀送抱,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销魂喜乐。
一心贪求女人的好色之徒,他们认为得到女人满足贪欲,是人生最大的喜乐。因此为了得到女人,往往不顾恶名远扬与罪障,不顾重重的危机困难,自己的所有资财耗尽也会心甘情愿。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女人而断送江山性命的君王,屡见不鲜;而为女人耗尽家财者,更是无法胜数。根霍仁波切在注释中说:“有些贪心非常大的愚笨者,将所有的财产用在女人身上;有些人甚至不惜性命取得财产,将财产用来换取女人的欢心……。”因贪求女人而造罪堕落受痛苦的事件,虽然在每个人身边都发生过,然而一般人对此却如同未见未闻一样,为了满足贪欲,依然不断地投身险地,耗尽家财。实际上得到女人的安乐,只是短暂有漏的小安乐,而依此所带来的却是无边轮回痛苦。《法华经》中说过:“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佛在《楞严经》中更是反复告诫弟子,淫欲是众生堕轮回的根本因之一,如九卷中云:“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持…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